【新華社微特稿】法國羅浮宮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29日迎來30歲「生日」。法國知名街頭藝術家JR打算動員400名志願者協助創作一幅巨型拼貼畫,回顧「大金字塔的秘密」。
玻璃金字塔顯現現代主義風格,如今公認是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與作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的羅浮宮一道成為法國首都巴黎地標景點。然而,玻璃金字塔1989年落成以前,設計理念遭受巨大非議。
貝聿銘1917年在中國廣東省出生,今年高壽102歲。他回憶當年,自己「走在(巴黎)街上,遭許多人怒目而視」,因為一度多達九成巴黎人反對他的設計方案。
30多年前,法國政府啟動多項改造巴黎城市面貌的大型工程,包括為羅浮宮博物館建造一座連接三翼展館的「中心入口」。時任社會黨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十分欣賞貝聿銘為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所作設計,堅持讓他主導制定羅浮宮改建方案。
貝聿銘當時年過六旬,哪怕前一年獲得美國普利茲克建築獎這一「建築界諾貝爾獎」,在1984年1月法國歷史古蹟委員會會議上,仍遭遇公然嘲諷甚至辱罵。「你不是在(美國南部工業城市)達拉斯!」一名專家衝他喊。他甚至沒機會解釋自己的設計理念。
時任法國文化部長雅克·蘭說,時至今日,他仍然為貝聿銘設計方案當年所受反對的「激烈程度」驚訝。羅浮宮博物館時任館長1983年辭職,以抗議貝氏設計的潛在「建築風險」。
現任館長讓—呂克·馬蒂內認為,玻璃金字塔是羅浮宮重振雄風的轉折點。「全世界博物館中,只有羅浮宮的入口本身堪為藝術品。」羅浮宮參觀者越來越多,他近年與貝聿銘討論應對方案。
貝聿銘當年的方案預期每年接待最多200萬人參觀,而羅浮宮去年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完)(沈敏)
關鍵詞:羅浮宮(Louvre)、貝聿銘(I.M. 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