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春7月27日電 (王海躍)「現在我和老伴兒有低保金,還有黨員補貼,過年過節還給發點兒米啊面啊,生活上可以說是豐衣足食了,非常安心,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讓我這老兩口晚年有了保障,這都得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啊!」83歲的優撫老兵梁鳳久住在長春市寬城區新隆家園,該家庭是年老體弱家庭,妻子患有慢性腎功能衰竭,從2008年開始享受低保待遇。梁鳳久說,這些年低保金一直在增長,從一開始200多元,再到400多元,如今已經有2000多元了。
梁鳳久的日常生活。王海躍 攝
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讓梁鳳久這樣的困難家庭可以正常生活。「大排查、大走訪」及「四個一批」專項行動,使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穩定實現了吃穿「兩不愁」。近年來,長春市不斷健全社會救助機制,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一張社會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暖。
「現在我和兒子再也不用因為生活費和學雜費向親戚朋友借錢了,夏天也能給兒子買個雪糕吃了,感覺生活特別幸福。而且每月還能享受節日救助、物價補貼、殘疾人生活補貼等救助資金,發自內心感謝市、區和街道領導的關愛和幫助,讓我和兒子覺得日子有了希望。」長春市寬城區英倫小鎮低保戶牟忠波由衷地說。
牟忠波的日常生活。王海躍 攝
「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才能兜住民生底線,今年1月,我市將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710元和500元,是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據長春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馬小強介紹,現階段,長春市共保障低保家庭10.7萬戶、16.8萬人,年發放救助金8億元,針對特困人員,實行「一人一檔案」和「一人一協議」,使2.6萬特困人員生活無憂,吃穿不愁。
除低保救助之外,長春市積極實施臨時救助制度,補齊了「支出型」「急難型」困難家庭救助短板,為遭遇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基本生活困難的群眾解決燃眉之急,是民生工作「救急難」的一項有力舉措。
「2018年9月初的一個電話,讓我深刻地感覺到,作為一名社會救助工作者,肩上責任重大,也真正理解了什麼才是『百姓的貼心人』。」被問到在社會救助工作中的感悟,長春市寬城區欣園街道社會事務管理科潘巍眼泛淚花。
據了解,張玉生是潘巍所負責轄區的一名低保戶,是刑滿釋放人員,無兒無女,胃癌手術出院後急需後續的康復治療,但治療費用卻成了一個難題。同時,老人租住的房屋也即將到期,老人便電話求助。得知情況後,欣園街道兵分兩路,將老人接回街道轄區養老機構安置的同時,立即向街道黨工委及寬城區民政局請示,為老人申請了3000元的臨時救助金,解決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工作人員還經常去老人所在的養老機構,陪老人聊天,排解老人因生病而產生的焦躁和苦悶,為老人提供經濟便利的同時,也送上了精神慰藉。
長春市寬城區欣園街道社會事務管理科潘巍正在工作。王海躍 攝
據悉,長春市對臨時救助政策進行了調整,將臨時救助審批權下放鄉鎮(街道),建立了鄉級備用金制度,增強臨時救助的時效性和精準度,大大縮短了救助時間。上半年,累計實施臨時救助1.9萬戶、2.7萬人次。
(責編:王海躍、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