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網絡名人環球行」大V走訪坦尚尼亞、肯亞東非兩大國,「東看」意願很熾烈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驁】「阿非利加」洲的意思是「陽光熾熱」之洲。「陽光熾熱」的非洲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但也曾飽經苦難,直到今天仍在承受經濟發展緩慢、失業率過高等 「炙烤」。8月,《環球時報》記者參加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環球網主辦的「網絡名人環球行」,隨多位中國網絡名人走訪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伴隨我們跨越 5個時區、一萬多公裡距離的,還有對這片大陸一連串的「中國式好奇」:非洲整體的發展因何緩慢?中國的幫助和經驗能給非洲帶來什麼?中國真能幫助「向東 看」的非洲崛起嗎?至少,在坦肯兩國,當地人對中國十分期待。
肯交通部長:「中國援建的鐵路會比飛機還快」
本次赴非「網絡名人環球行」代表團成員中,既有駐非洲多年的老外交官,也有初次踏上這片土地的媒體人。對所有人來說,「慢」是大家在非洲的共同體會。在坦 桑尼亞,從三蘭港的機場乘車出發,沿著嚮導口中所說「最繁華」的省區道路前行,重型貨櫃貨車、卡車、私家車、摩託車在爭奪著有限的空間——一條不 長的柏油雙向車道——20公裡的路程顛簸著走了兩個多小時。當地嚮導說,車和人的數量比過去增加很多,但基礎設施卻沒什麼改善,交通堵塞成為常態。肯亞 也是如此。肯亞交通部長馬查裡亞到肯第二大城市蒙巴薩出席「中非媒體智庫研討會」時遲到了,原來他清晨5時從首都奈洛比乘飛機出發,但趕上航班「正常晚 點」,原本只需要1小時的行程用了5個多小時。馬查裡亞部長說,等到連通兩座城的蒙內鐵路完工,坐火車全程也只需4小時,到那時「中國援建的鐵路會比坐飛 機還快」。
除了「慢」,多數非洲國家的貧困和發展緩慢也令人深有感觸。代表團成員延參法師表示,非洲的原始與貧窮最令他觸動,但當地人絲毫不缺少滿足與歡樂。據《環 球時報》記者了解,肯亞當下貧困率和失業率均在40%以上。世界銀行今年的報告顯示,目前肯亞青年人失業率約為17.2%,是其東非鄰國坦尚尼亞的近 3倍。而肯坦兩國已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公認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網絡名人環球行」代表團成員、香港衛視副臺長秦楓說,過去十年間她去過多個非洲國家, 沒有看到想像中應有的發展,「慢,似乎是常態」。 「慢」和「窮」的非洲並不缺勞動力。此行中,總能看到無所事事的青壯年男性,有的閒坐在路邊的舊輪胎或樹墩上,有的漫無目的地溜達。有人說,這些年輕人缺 少一技之長,而就業增加的速度跑不過人口增速,因此失業率不斷被推高。非洲有大片閒置土地無人耕種,而大量年輕勞動力荒廢,讓人感到惋惜。走過非洲50多 國的中國政府非洲事務前特別代表劉貴今認為,少數幾個非洲國家已發展起來,但非洲整體未來還是會比較落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換個角 度看非洲未來,他表示,在中國人眼中,正是因為存在太多「不完善」,非洲才會是一個充滿機遇、大有可為的地方。
西方殖民者的「後花園」開始向東看
中國人看非洲充滿機遇,而非洲人看中國則充滿期待。肯亞是東非交通樞紐和金融商貿中心,氣候宜人,景色優美,被殖民時期有3萬戶英國人居住在這個西方國 家的「後花園」。劉貴今談起有著「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奈洛比說:「上世紀70年代我來奈洛比就是這樣,現在還一樣。當時中國人來這裡算開眼界,而現在,成 了這兒的人去中國開眼界。」歷史上,肯亞在意識形態上親近西方,但這樣的狀況正在改變,越來越多非洲精英意識到,現在到了「向東看」的時候。烏幹達《新 願景報》記者塔代奧·布萬巴萊告訴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成員:「西方對非援助機制不合理,經常附加政治條件,並要求籤訂只對其有利的不公平貿易協定,這 樣做無助於解決非洲發展落後的現況。同時,西方也不願意幫助非洲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以及能源等關鍵支柱產業。這些因素都導致非洲轉向中國。」大量中國基礎 設施的出現,如同在沙丁魚中扔入一條鯰魚,正在提升非洲的發展速度。在肯亞,當地人告訴記者,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回故鄉肯亞訪問時走過的公路、演講時 用的大廳都是由中國建造的。
坦尚尼亞外長馬希加在談到中坦合作時表示,相比西方,「中國從不幹涉主權國家的內部事務,尊重非洲國家人民的選擇」。據中國駐肯亞大使劉顯法介紹,這樣 的轉變近幾年也體現在肯亞媒體上。這些肯亞媒體自己採寫的有關中國的報導越來越公正、客觀,對中國的了解漸漸深入。兩年前,肯對華報導還以負面居多, 且多是援引西方報導。隨著對華報導的客觀,非洲民眾對中國的欽佩之情逐漸加強。此行中,肯、坦兩國政府同中國代表團交流時積極性很高,都表示「希望把官員 送到中國學習」。兩國對中國實現工業化、自貿區建設、吸引投資、擴大就業以及改善基礎設施等問題十分感興趣,渴望真誠與中國探討發展之道,學習中國模式。
在中非媒體智庫研討會上,坦尚尼亞《每日新聞》特約撰稿人加法爾·姆加斯利拿出一本英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引用其中的內容,並表示他每周都要在當 地媒體上發表一篇評論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文章。《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姆加斯利還做了很仔細的讀書筆記。在非洲,越來越多的「姆加斯利們」在認真地學習中 國。談到這樣的變化,肯亞交通部長馬查裡亞的觀點是,「因為發展是非洲第一要務」。還有非洲友人說,非洲學習西方走的民主道路,但正慢慢變成「一袋米的 民主」,就是說老百姓要吃飯,誰出一袋米就可以決定他把票投給誰。國家在大選中耗費巨大精力,可發展節奏卻慢了下來。「網絡名人環球行」代表團成員、《人 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認為,目前非洲國家的政治制度,要麼是從殖民時期延續下來的,要麼是受西方影響、按西方模式建立的。這一套制度碰上了非洲的人文環境 和傳統,水土不服。中國的崛起、東亞國家的快速發展,打開了他們的視野。
「守護中國人修的鐵路,就是守護正義」
「我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有關坦贊鐵路的廣播中知道坦尚尼亞的。先知道鐵路,然後了解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國家。」「網絡名人環球行」代表團成員、央視前主持 人敬一丹這樣說。雖然這是她第一次來非洲,但透過眾多中國人、中國企業和中國元素的存在,讓她感覺到坦尚尼亞與中國緊緊連在一起。從坦贊鐵路到蒙內鐵路, 從當年修鐵路的中國工人到如今管理施工項目的中國技術人員,兩條鐵路呈現出兩代中國人不同形象,也代表著中國在非洲的發展進程變化。用「鐵路是鋪在大地上 的紀念碑」來形容中國幾代人在非洲工程建設中做的貢獻最為形象,這些鋼筋水泥項目成為中非的情感紐帶。央視主持人勞春燕還注意到中國路橋工程對當地僱員生 活習慣的改變。因生活條件差,許多當地人原來一天只吃一頓飯,被中企項目僱用後,中國營地出資,要求當地僱員每天「認真」吃三頓飯,確保有充足的幹勁完成 工程。
不論在肯亞還是坦尚尼亞,從路人嘴裡蹦出一兩句中文不算新鮮事。兩國機場和海關邀請孔子學院的老師為員工開設中文學習班。坦尚尼亞外交部還鼓勵外交官學 中文。一名肯亞學者說,晚上回家看CCTV NEWS是他學習中國的必修課。在肯亞,《環球時報》記者還走訪了中企四達時代,這家公司已是非洲影響最大的數位電視運營商,在非洲30多個國家開展業 務。在四達時代的客服營業廳,《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畫面,配音是斯瓦希裡語。依靠四達時代「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在肯尼 亞電視臺播放的譯製連續劇《西遊記》中,唐僧師徒還講起當地口音的英語。據說,肯亞人最愛看的中國電視劇是《媳婦的美好時代》,看來婆媳難題是世界性 的。
「談到中國,你想到的第一個詞是什麼?」此行中,《環球時報》記者這樣問不同的採訪對象。肯、坦兩國政府官員說是「發展」;企業家和學者說是「技術」,而 工薪階層對中國的認知是「建設」。在肯亞焦莫肯亞塔國際機場,一個搬運工得知記者來自中國,用英文脫口而出:「中國,好朋友!幫我們修建了公路、大 橋!」在中國路橋蒙內鐵路項目沿線,記者遇到一名持槍守在山坡上的肯亞鐵路警察,他一天要站12個小時負責項目的安保,而他的家就在鐵路項目沿線。談起 該項目某一標段前不久發生過沿線馬賽人襲擊中國工人的事件,這名警察說,這種情況實在少見,鐵路給沿線居民帶來很多好處,工程徵地有不少補貼,而他的安保 工作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人民幣的工資,這在當地已經非常可觀。他一再表示:「更重要的是,我從小就夢想著身穿制服保護正義。現在中國修鐵路給當地解決 出行混亂的問題,還帶來收益和發展,這是正義的事,我每天守護這裡都很自豪!」在一家中國駐肯安保公司任內部協調員的吉爾貝·查爾斯說,他覺得中國很「自 由」,中國企業家和華商有著「友好又較高人一等的僱主形象」,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特別關照。
談到中非合作的長遠發展,《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認為,我們中國人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但在非洲,中國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光修路還不夠,還要幫助非洲 人學會維護好這條路,用好這條路,並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秦楓認為,很多非洲人甚至是精英領導層依然認為中國理所應當要援助非洲,其實,中國對非洲是要 「授之以漁」,不是「授之以魚」。非洲想要發展,還是要依靠自身。
在對非交往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肯亞的一些村民說,買到假冒偽劣的中國貨,「便宜但質量差」。有的人說完還撇著嘴向《環球時報》記者搖頭。丁剛認 為,中國過硬的基建與工程技術本身就在「打造」著當地人的對華認知,這是中國留給非洲民眾的正面形象,但也要注意,很多中國假冒產品正在侵蝕著普通非洲人 對中國的看法,要儘量減少這些負面形象。同時,中國可以通過對非製造業的投資和技術幫助,培育當地發展製造業所需要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