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4日電(陳爽 孔慶玲) 2020年已過去大半,當全世界仍將目光聚焦在新冠疫情上時,很少有人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種種次生災難,正把人類拖入另一個泥潭。
全球變暖,北半球「寒極變火爐」;冰川融化,北極圈「越來越綠」;山火肆虐,30億動物受災;生態惡化,「地球之肺」要不保?2020年,各類氣候災難場景,再度來襲,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芬蘭Riisitunturi國家公園,壯麗北極光下,森林樹木被白雪覆蓋。這一自然景象打造出美麗的藍綠色天空。氣溫低至零下20攝氏度,高15英尺的樹木完全被皚皚白雪覆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高溫之下北極「綠了」「熱了」
地球「末日種子庫」撐得住嗎?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資料圖:從中西部平原蔓延開的悶熱熱浪侵襲大西洋沿岸地區,炎熱高溫讓美國民眾難以保持涼爽。
2015年至2019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而接下來十年中的每一年,都可能會進入地球史上最熱十年的排行榜。
2020年,就連冰雪皚皚的北極,都在刷新「高燒」紀錄。
北極圈內的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小鎮,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又被稱為「和火星一樣冷的地方」。然而,6月20日,這裡的氣溫竟然逼近38℃,刷新了北極圈內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北半球最冷的地方為何創下最熱紀錄?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專家的話說,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西伯利亞地區平均每八萬年才會經歷一次如此罕見的高溫。
資料圖:位於斯瓦巴群島的全球種子庫,又被稱為「末日糧倉」。這裡保存了世界農作物種子樣本,以防止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流失。
同樣創下氣溫新高的,還有挪威斯瓦巴群島。這個北極圈內的群島,在7月25日,迎來了創紀錄的21.7℃高溫。而這裡的山洞裡,有一座為防止人類遭遇全球性災難而設立的「末日種子庫」。
雖然暫不清楚今年的異常高溫,對庫中的種子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但在2016年,種子庫就曾因氣溫升高而發生滲水事故,足足花了2000萬歐元才完成修復工作。
在全球變暖影響下,北極圈不僅在「變熱」,還在「變綠」。
隨著冰川融化,大量的苔蘚植物佔領了北極,這裡的綠地面積正在增加。而且,科學家們還觀察到,灌木和樹木正加速向北遷移。未來,北極可能會越來越綠。
他們失去最後一塊完整冰架,
北極熊80年內瀕臨滅絕?
冰川融化,帶來了綠色,也帶走了冰雪風光。
資料圖:2019年9月24日報導,日前,攝影師 Nicola Bayes 在格陵蘭島東部進行了一次攝影探險,意外撞見一座冰山崩塌的震撼瞬間。圖片來源:ICphoto
7月底,加拿大的一塊冰架從北部開始瓦解。一塊面積大約為81平方公裡的巨冰從冰架主體剝落,而後逐漸消融入海,面積相當於溫哥華市的四分之三。
這個冰雪國度,由此失去了他們最後一塊完整的極地冰架。
此外,隨著冰川不斷消融,依賴海冰捕食的北極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近幾年來,人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瘦骨嶙峋的北極熊,這種畫面與它們「北極霸主」的稱號相距甚遠。《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這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冰消融,極大縮短了北極熊捕食獵物的時間導致的。
通過諸多數據模型的演算,研究者們最終得出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結論:到2100年,北極熊撫育幼崽的能力將極大地削弱,「只有伊莉莎白女王群島的亞群能有一線生機,」北極熊國際協會的首席科學家阿姆斯特拉普惋惜地說道。
相比一個物種可能消失帶來的長遠影響,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類已然體會到切膚之痛。在加拿大丘哈德遜灣地區,部分地區已樹立起 「小心有熊」的警示標誌。
2018年,這裡曾發生一起可怕的悲劇——一頭飢腸轆轆的北極熊,攻擊了一位帶著孩子前來玩耍的父親。而隨著更多的海冰消融,人類與北極熊碰面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大。
當地時間2019年12月10日,澳大利亞雪梨,新南威爾斯州大火持續蔓延,雪梨上空煙霧瀰漫,消防隊員持續救援,以保護居民區免受森林大火的侵襲。
一場山火改變30億動物的命運
「地球之肺」稱號要不保?
高溫天氣還為森林火災的肆虐創造了絕佳條件。而森林生態系統,又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因此,森林大火所造成的影響也遠超想像。
近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了一份令人揪心的報告:從2019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的澳大利亞山火,已燒焦了約一個英國大小面積的土地。
大火還造成生活在那裡的約30億隻動物,包括24.6億爬蟲、1.8億鳥類、1.43億哺乳動物,和5100多萬隻蛙類,死亡或流離失所。
資料圖:亞馬孫河州阿普伊附近,伐木者和農民用大火清理了一片亞馬遜雨林。
而在南美洲,2019年曾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亞馬孫雨林大火,近期也捲土重來。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表示,2020年7月,亞馬孫雨林的火災數量高達6803起,同比增長了28%。
不僅是林火,人類的砍伐活動也在加劇亞馬孫雨林生態的惡化。對亞馬孫溫室氣體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砍伐,多達五分之一的亞馬孫雨林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還要多。
科學家擔心,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亞馬孫雨林失去「地球之肺」稱號的速度會比預期更快。
當地時間2020年7月29日,日本東北部山形縣最上川中流決堤,居民區被淹。據日媒報導,28日,日本東北地區普降暴雨致多條河流決堤,目前,當地已有超7.5萬人被要求緊急避難。
極端天氣「扎堆」來襲
全球變暖或將伴隨一生?
除了高溫、山火,2020年,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也在增加。大西洋颶風將更為活躍,亞洲多國正遭受暴雨洪災的侵襲。
今夏,印度暴雨已至少造成180多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
而韓國中部地區梅雨季也已持續50天,創下「最長梅雨季」紀錄,韓國氣象部門認為,正是北極高溫導致了梅雨季的延長。
日本也因暴雨損失慘重,福岡縣久留米市的一位農民表示,他的76個大棚全部被水淹沒,損失額至少達到1000萬日元。他說:「有時我難免會想:我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採取行動已刻不容緩。但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這一議題在很多層面上被忽視。
資料圖:美國總統川普首次公開佩戴口罩。
3月份,被寄予厚望的《歐洲綠色協議》因疫情暫時擱置;7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仍在強調《巴黎協定》對美國不公平。
資料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疫情終將過去,但全球變暖或將伴隨我們一生。」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醒的那樣,如果我們還不將擔憂轉化為行動,接下來的2021、2022,世界或將同樣「魔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