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國安則家太平,國強則家興旺,這是一代代香港同胞的親身經歷,也是獅子山下關於家國關係最為深刻的記憶。」日前,駱惠寧在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大會上說道。
今年國慶恰逢中秋。在熱鬧歡慶的節日氛圍之下,香港在努力對於抗疫、重振經濟兩手抓,住房和收入等問題也備受民眾關注。
據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消息,10月1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駱惠寧走進基層社區,慰問香港市民。當日,駱惠寧來到九龍深水埗,這裡是香港房住戶最多的地區之一。
在租住面積不足8平方米的徐天民家,駱惠寧與他親切交談,得知徐天民目前失業,偶打零工,妻女不得已回到原籍湖南生活。
「我們一直牽掛著生活困難市民。看到你家的居住環境,心裡很不好受。」在約20分鐘的交談中,駱惠寧講到,2019年以來在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經濟遭受重創,市民生計大受影響。香港特區政府已推出三輪防疫抗疫基金,希望社會各界、各團體、各企業,都能為恢復經濟、增加就業、紓解民困做出努力。
駱惠寧說,有就業才有收入,才能維持和改善生活。他囑咐隨行人員,要幫助徐天民儘快實現就業。
駱惠寧與住在九龍深水埗房的徐天民親切交談。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圖事後,徐天民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駱主任很關心我們香港普通市民的民生問題,他仔細詢問我們每個月收入怎麼樣,需要多少生活開支、房租等,這部分大概佔收入的比重多少?駱主任是希望能夠盡最大的努力,解決好香港的民生問題。另外,徐天民補充說,駱主任非常關心我們的就業情況,「因為現在香港失業率比較高,他也是希望能夠儘快以及盡最大努力幫助大家把這些問題解決好。」
此前澎湃新聞曾報導《疫情陰霾之下,香港房的眾生相》一文,「房租佔收入過半」「領著綜援」「脆弱得不堪一擊」,這是貼在香港房戶身上的標籤。他們是香港社會最邊緣的一批人,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最先影響到的就是他們。
據統計,全港約有21萬房戶、板間房、籠屋,還有麥難民、露宿者、外傭等社群,他們成了抗疫中的「未確定因素」。「港版方艙醫院」的出現,令房戶不再因醫院床位緊缺而被迫居家隔離。
「整個疫情對於房戶影響最大的還是收入,很多人都失業了。」服務於深水埗房戶的香港新家園協會註冊社工陳慧靈曾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道,房戶主要做的工作是建築、酒樓、零售這三大行業,受到的衝擊很大。很多酒樓倒閉,商店關門,有些人收入大減,甚至零收入。她所接觸的2900多戶深水埗房戶當中,接近一半人收入減少。
在疫情下,很多基層家庭都出現「手停口停」的情況,對於房戶來說,米麵糧油比防疫物資來得更實在。社工稱,冇工開就冇錢,所以大家都好實際。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繫於今年8月份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香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影響,市民精神健康受衝擊,最主要壓力來源為對經濟、學業、事業等前途感到憂慮及缺乏防疫物資。
「房戶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一幫人,如果我們不去關心他們,他們會被遺忘的。」陳慧靈說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