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假期延長了,作為家長,您是什麼反應?
從好的方面來講,終於可以享受一段輕鬆的時光了,但新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據孩子們反饋過來的信息:
01、親子相處的五大誤區
不想做個令孩子嫌棄的家長,假期其實可以這樣和孩子相處。
與孩子相處,這5大誤區不要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庭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性格。
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長大後能否取得比較好的成就,取決於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親子關係密不可分。
有親子專家表示,與孩子相處時,有一些誤區是不能走的,父母或許並不在意,但對孩子的影響或許是終生的。
1.過度保護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僅不是愛,反而是一種傷害。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約束孩子的行為,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
科學實驗表明,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創造力往往比較低下。由於孩子凡事太過於依賴父母,長大後社會適應能力低。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反而得不到更好的成長。
2.過分寵愛
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過分寵愛孩子,很容易使孩子養成驕傲、任性、自私、虛榮、孤僻等缺點,產生不良的社會行為。這樣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低,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3.拔苗助長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宜早不宜遲,對孩子早開發是好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孩子在五歲的時候大腦已經發育了一半,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但是,家長如果讓孩子接觸過多的早教課程,強迫孩子學很多不感興趣的內容,孩子沒有了童年本該有的空間和時間,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陰影。
4.在孩子面前只顧玩手機、電腦
我們現在處於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現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觸電子產品,很小的寶貝手機、平板、電腦玩得比大人還厲害。
經常和一些家人聊天,說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機和電腦遊戲不能自拔,還有帶著孩子參加聚會的時候,家長為了叫孩子們安靜,經常會看到孩子們一人一個手機或者平板在那玩遊戲,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呢?
家長們要反思自己了,如果不是大人成天抱著手機不放,只顧玩手機也不願意跟孩子玩,不和孩子交流。
孩子慢慢的也會覺得手機或是電腦一定很好玩,要不怎么爸爸、媽媽們這麼感興趣,孩子也不會被手機和電腦吸引,也到不了玩起來不能自拔的境界。
如果我們大人平時不玩手機和電腦,我想孩子也不會被這些電子產品所吸引,父母別再孩子面前玩手機了,有時間孩子還是多陪陪孩子吧。
5.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吵架,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多半脾氣不會好,這些多半孩子還會缺少安全感,動不動就會發脾氣、任性、執拗,甚至會以發脾氣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孩子小的時候是在模仿,等孩子大了,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發脾氣來解決問題,所以父母們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02、和平相處更應這麼做
1.請多說「愛」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自己的天性,但也有不少父母屬於愛在心口難開型。
有親子專家曾表示,當一個人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就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尊重別人。
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而無條件地愛著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
2.鼓勵,不要總拿別家的孩子比較
美國有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話:「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地鞏固。
可是大多數家長卻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孩子都比你強得多!」這些家長仿佛是專門來為孩子洩氣的。
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3.走進孩子的世界
有些家長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麼也不和我說!我問什麼原因?他說不知道。
一個孩子行為上出現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家長想討秘方,但藥不對症能治病嗎?
對於孩子的漠然回應或者不回應,很多中國式父母都忍耐不住脾氣,直接體罰甚至毆打。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家長真的懂孩子需要什麼嗎?孩子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和你訴說呢?
其實,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是平等的,父母需要以低一半的高度和慢一半的速度與孩子相處並成長,要走進他們的世界,和他們做朋友,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論去說服。
4.滿足合理的要求
如果孩子提出要求並不過分,應該接受,這樣可以逐步讓孩子懂得被重視和被尊重。
譬如,媽媽正在洗衣服,孩子希望媽媽能帶他去戶外玩一會兒球。你可以告訴他,等衣服洗完後馬上就帶他去。
提示:滿足孩子要求,不要建立在中斷自己正在做事情的基礎上。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尊重他人。
5.開拓孩子的朋友圈
如果父母與孩子過分親密,每分每秒都與他在一起,會使孩子離不開你,就很難和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成為朋友。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讓孩子走出家的環境,去接觸更多的人。
提示: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會逐步增長,相反,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則會逐步降低。如果父母發現自己需要依賴孩子來充實自己的時間,那麼就該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