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瀘州大街小巷,一場桂圓的狂歡盛宴正在上演。瀘州桂圓正從田間地頭穿過街頭巷尾、商超平臺,走進普通人家。根據瀘州市經濟作物站預測,今年瀘州桂圓產量將創下歷史新高,預計達到12萬噸。
桂圓豐產了,如何搭乘社區電商、直播實現銷售增量?與此同時,延伸產業鏈,桂圓深加工產品也在不斷豐富。
社區電商、直播等多渠道銷售
近日,在重慶龍頭寺一小區,小區業主、瀘州人小費在業主群、快遞群、社區電商平臺上推薦瀘州特產之一——桂圓。
「都是老人在家種的,家裡有七八十株桂圓樹,今年的產量至少上萬斤,能賣兩三萬元。」家住重慶龍頭寺的瀘州人費琴告訴記者,今年桂圓掛果特別好,家裡五十年左右的老樹,一株就能結果500多斤。
今年桂圓豐收,價格卻不理想。小費坦言,來家裡收桂圓的商販,給到自己的價格從1元左右到5元不等,而自己拿出去零售,能賣4元/斤-10元/斤不等。小費說:「我們把品質好點的果子挑出來零售,希望能賣個好價錢。」
如今,物流方便了,還能掛在網上售賣。以重慶地區為例,散賣5元/斤,運費自理;5斤50元包郵;10斤80元順豐包郵。
近半個月來,小費一家每天凌晨4點過就起床採摘桂圓。她和丈夫是家裡的採摘主力,老人和孩子則幫忙打枝、整理。當天採摘、當天發貨,保證果品新鮮。「業主群裡都是熟人,貨好傳千裡,才會有更多回頭客,所以必須保證新鮮和品質。」
桂圓即將大量上市,對接下來的銷路,小費還是有些擔憂,她希望通過更多渠道把桂圓銷售出去,實在無法銷售出去,就只能在家加工成幹桂圓。
今年瀘州桂圓迎來豐產,怎樣把桂圓銷出去,村民們也嘗試著新的銷售方式。在短視頻平臺上,上遊新聞記者發現,不少果農通過原產地直播,讓全國各地的人們看到瀘州桂圓。「寶寶們,看看這個果子,個大汁多,香甜爽口……」「19.9元5斤包郵,你們要嗎?」在電商平臺上,5斤裝瀘州桂圓價格從19.9元、29.9元到90多元不等,
延伸產業鏈推出桂圓乾、桂圓酒
桂圓屬於應季水果,味美汁多,但不易保存。為了深挖桂圓產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體現其經濟價值,瀘州陸續推出了桂圓乾、桂圓酒等一系列桂圓產品。
「瀘州桂圓經過良種高換之後,果大核小、含糖量高,既適合鮮食,也適合制幹。」瀘州市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站推廣研究員陳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除了桂圓的品種適合制幹外,傳統的烘烤技藝,也是瀘州幹桂圓好吃的重要因素。
製作幹桂圓的鮮果要個大、肉厚、果殼稍厚。剪粒是製作幹桂圓的第一步,要從果梗基部剪齊,再把果粒裝入竹簍,放進盛水的木桶裡浸泡,一來洗乾淨果皮,二來使果殼變鬆軟。接著就是「搖沙」,就因為多了這道工序,才能使製作的乾果外殼不凹陷,外表顏色一致。
經過「搖沙」的桂圓,再送進焙屋進行長達108個小時的停頓烘烤,每烘6個小時要翻一次面,如此反覆,最終才能烤出光澤飽滿、果肉厚實的幹桂圓。一般情況下,8斤鮮桂圓能烤出1斤幹桂圓。
除了傳統工藝烘烤的桂圓乾,還有桂圓酒、等桂圓產品。畢業於農業大學的劉有銀,是當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種植戶。一開始,他曾試製過龍眼果汁飲料,但口感不好,後來又嘗試轉向桂圓酒的研發。
「瀘州有用桂圓浸高度酒的傳統做法,所以我試著以桂圓為原料來釀酒。」劉有銀說,用桂圓直接浸泡出來的酒因為度數太高,很少有人喝得慣,所以他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發酵釀製的方法來釀造,桂圓果酒酒精度為11%-12%,從而頗受歡迎。
瀘州公開報導顯示,近年來,瀘州各級政府以「公司+專合社+農戶」的抱團合作模式,建立起了桂圓深加工產業鏈,發展了桂圓乾、桂圓果酒、桂圓酵素等衍生產品。
疊加效應讓今年產量破記錄
在瀘州城區,背著背篼、開著小貨車賣桂圓的農戶和商販越來越多,各大農貿市場也能看到售賣桂圓的農戶身影。打開手機,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上關於瀘州桂圓的直播、售賣消息時有出現。
據瀘州市經濟作物站推廣研究員吳安輝介紹,今年全市桂圓產量有望突破前年創下的8.2萬噸的紀錄,預計產量將達到12萬噸,產值達到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吳安輝分析,瀘州桂圓今年迎來豐產年,與氣候有關。從氣候上來說,今年桂圓成花期正值清明節前後,低溫的氣候適合桂圓成花,桂圓普遍開花好。同時,還與近年來的桂圓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近年來,瀘州不斷進行技術推廣,種植戶對桂圓實施科學管理。比如現在推廣的輪換結果技術,基本解決了桂圓大小年結果的問題。
此外,瀘州市桂圓投產面積不斷增加,桂圓產區也陸續進入投產期,正是多種因素疊加,今年瀘州迎來了桂圓大豐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