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獨特帝國的核心
金碧輝煌的神聖智慧
「這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一座充滿對立力量的城市—宗教的、世俗的;古老的、現代的;東方的、西方的。這座永恆的城市橫跨亞歐兩大洲之間的地理邊界,可以說是舊世界通往一個更加古老世界的橋梁。」
土耳其伊斯坦堡
博斯普魯斯海峽將伊斯坦堡一分為二:一半在亞洲大陸,一半在歐洲大陸,而歐洲大陸的這邊有一顆王冠上的明珠—聖索菲亞大教堂。
從亞洲大陸這邊的逼仄街巷的高處
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可以遠眺
歐洲大陸那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佔庭式建築典範。
Photo by Beyoglu | 1959
Beyoglu(貝尤魯),亞美尼亞裔土耳其攝影記者
被譽為「伊斯坦堡之眼」或「伊斯坦堡的攝影師」
· 二次重建 ·
「在近一千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即便是現在,人們也很難想像有哪座教堂比它更大。此時再見到它,蘭登想起查士丁尼皇帝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落成後,曾後退幾步,驕傲地宣布:『所羅門,我超過了你!』」
聖索菲亞大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
第一代教堂被稱為「大教堂」,於360年2月15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時啟用,大教堂建在正在興建中的帝國皇宮旁。索克拉蒂斯(Socrates of Constantinople,380年-440年)記述了第一代教堂,認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所建。它被建為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長廊及木製屋頂,還有一個天井。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阿麗亞·尤多希亞(Aelia Eudoxia)發生衝突,於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教堂毀於一旦,關於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第二代教堂的大理石殘垣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這個木製屋頂的教堂是由建築師魯弗留斯所建。532年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教堂燒成渣滓。第二代教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展示在教堂的庭園內。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
刻有十二羔羊的石塊
532年2月23日,在第二代教堂被摧毀後的僅僅數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興建第三代截然不同的大教堂。物理學家伊西多爾和數學家安提莫斯被任命為建築師。超過一萬人參與了五年多的建造工作。皇帝與牧首梅納斯在537年12月27日一起參與了盛大的落成儀式。教堂內的鑲嵌畫則在查士丁尼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完成。
· 三大宗教 ·
建成初期的聖索菲亞是東正教大教堂。但是1204年,恩裡科·丹多洛率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佔領了這座城市,而最後這位威尼斯公爵也長眠在這座城市最壯觀的神殿裡,整座城市就在他的骸骨下方往四面八方擴散。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恩裡科·丹多洛墓碑
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的拜佔庭人向恩科裡·丹多洛的碑文啐唾洩憤。不過,1847年至1849年的修復工程卻令公爵墳墓的真確性遭到質疑,該墳墓更像是一個象徵式墓地以作紀念。
14世紀教堂建築法典對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描繪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徵服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換成阿雅索菲亞清真寺。十六世紀,蘇萊曼一世在徵戰匈牙利後帶來了兩根巨大的蠟燭,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壁龕)的兩側。在塞利姆二世統治時期,清真寺已顯得老舊,被認為是世上首個地震工程師之一的科查·米馬爾·希南在清真寺外面加築支撐結構。除了強化歷史悠久的拜佔庭建築結構外,希南又在西端加建兩座大型宣禮塔(後面解釋)、蘇丹專用的前座。
朝向麥加的米哈拉布兩側的巨大蜡燭
後來,清真寺再加設蘇丹樓座、一個以大理石裝潢的敏拜爾(講壇、講臺)、一個布道用的講臺及一個供宣禮員使用的涼廊。拉德三世從帕加馬運來了兩個古希臘漢白玉大甕,放置在清真寺正殿兩側。
敏拜爾 | Photo by by Picselated
由整塊古希臘時期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淨潔甕
1739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下令復修清真寺,並加建一所伊斯蘭學校、一所施食處及一所圖書館,又在1740年加建洗禮用的噴泉,將清真寺建築轉變為庫裡耶(建築群)。與此同時,清真寺內再加設一個蘇丹樓座及一個米哈拉布。
祭祀沐浴用的洗禮噴泉
蘇丹樓座 | Photo by sathellite
蘇丹:伊斯蘭教歷史上類似於總督的教職
在1847年至1849年間,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對清真寺開展了最為著名的一次復修,在瑞士及義大利籍建築師兄弟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薩蒂的監管下動用八百名工人。他們鞏固了圓頂和拱頂、擺正圓柱及改變建築內外的裝潢。上層樓座的鑲嵌畫都被擦掉,古舊的吊燈被撤換。巨大的圓框雕飾被加掛在圓柱上,刻有阿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裡發及穆罕默德兩位孫兒的名字。1850年,宣禮塔也被修正為同一高度。
刻有伊斯蘭文字的巨大圓框雕飾
四次更替
東正教堂(537-1204)
羅馬天主教堂(1204-1261)
東正教堂(1261-1453)
清真寺(1453-1931)
Gaspare Fossati and Louis Haghe | 1852
John Singer Sargent | 1891
1900年的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重新開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名為阿雅索菲拉博物館,該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築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1985年,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堡文化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亞博物還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選為其百大瀕危遺產。如今的阿雅索菲亞博物館大約每年接待二百五十萬外國遊客,並幫助伊斯坦堡當選為201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
Photo by Paolino per gli Amici
1993年博物館在其穹頂之下搭建起了整修用的腳手架,這一「臨時」建築差不多一直存在了20年,一直到前幾年剛剛拆除。
好了,文字看累了吧?
還是來欣賞圖吧!
不過順便提兩句:剛才沒懂「宣禮塔」是啥的,現在揭曉答案,其實就是外觀能看到的那4根細尖的建築,也叫「叫拜樓」,這個比較容易理解了吧?還不明白?這是清真寺常有的建築,用以召喚信眾禮拜(早期用火把照明,後期由專人呼叫,現代採用擴音器)。
Paint by artist Fabio Cembranelli
· 外觀 ·
· 內景 ·
· 藏品 ·
皇帝之門(拜佔庭時期只有皇帝能走)
大理石門
穹頂六翼天使
其中一個六翼天使
帝國大門馬賽克
西南大門馬賽克中的查士丁尼一世
和君士坦丁一世伴在聖母和聖嬰兩側
女皇佐伊馬賽克
三聖像馬賽克
三聖像鑲嵌畫的細節
· 地下水宮殿 ·
地下水宮殿其實不能算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建築,但是頗有看點,所以順便放在這裡一併說一下。
不要懷疑,就是這麼個小小的入口
在聖索非亞大教堂附近,有一間看起來平凡到不行的房子,沒有事先調查過,誰能想到它就是地下水宮殿的入口呢?其實在拜佔庭帝國時期,這裡是伊斯坦堡最大廣場之一的教堂拱廊(StoaBasilica)所在地。
地下水宮殿由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再經由查士丁尼大帝重建擴大,最終有9800平方公尺,但是這裡並不是玩樂用的宮殿,而是個可以容納100000噸水的超大地下水庫!水庫中的水引自黑海(Black Sea),經由引水道送至附近的宮殿供王宮貴族們使用。
別以為它只是個水庫就小看它,用來支撐地下水宮殿的石柱之間的距離都是計算好的,336根整齊又平均地分布在宮殿內,柱頭美麗的雕刻花紋與拜佔庭式拱頂相接,在橘紅色燈光照射之下看起來既莊嚴又神秘。
地下水宮殿內有一根為了紀念當初建造這座地下水宮殿的7000名奴隸而擺放的「淚柱」,因為潮溼的空氣,常有水從上面滴落,刻在柱身的孔雀眼花紋就像一滴滴牢牢嵌進柱子的眼淚,這根「淚柱」就像是奴隸們哀傷的聚合物。
除了壯觀的宮殿內部,水宮殿裡還有一樣東西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那就是被壓在柱子底部的美杜莎(Medusa)。梅杜莎是希臘神話中戈爾貢(Gorgon)三姐妹之一,她的頭髮不是普通的髮絲而是蛇,傳說中只要看到美杜莎的眼睛就會變成石頭。在地下水宮殿的西北方有兩個來源不明的美杜莎頭像,但奇怪的是,它們皆被倒放壓在石柱底下,形成一道迥異的風景。
拜佔庭文化中會使用美杜莎的圖像,做為重要建築的護身符,但為了避免人與梅杜莎對視變成石頭所以將美杜莎的頭倒放。只是將美杜莎的頭「鎮壓」在柱子底部真的是前所未聞,因而造成更多猜測與民間傳說。但事實卻是,建造當時發生柱子長度不夠的問題,而這兩個美杜莎石像高度剛剛好,就這樣成了柱子的「增高臺」一直保留到現在。
隨著黑海的水一起遊進來的魚兒
· 哈爾濱 ·
其實聖索菲亞教堂在國內也有一座,位於北國的哈爾濱。聖索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上帝智慧。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三聖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黑龍江哈爾濱市道裏區兆麟街,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佔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佔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1996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聖索菲亞教堂修復並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
公元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通車,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也侵入了哈爾濱。沙俄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於1907年破土動工建造聖索非亞教堂,當年一座全木結構的教堂落成,用作該步兵師的隨軍教堂。1923年9月27日,聖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經過長達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麗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築精品竣工落成。
聖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的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銅鑄制的樂鍾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
雖然巍峨壯美的聖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同時,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但是現在,教堂已經被改建成民族歷史博物館,記錄了一些舊社會的事情,甚至有北京的舊貌,有大量工藝品出售,內部已經失去了東正教教堂的原始面貌,僅僅是外形保留了原貌而已。
· 回到土耳其 ·
Photo by nickydizzle
馬丁·路德 |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 1529
(馬丁·路德,不是馬丁·路德·金,德國基督教神學家,宗教改革運動的主要發起人,基督教更正派信義宗教會(即路德宗)的開創者,曾是羅馬大公教會奧斯定會的修士。提倡因信稱義,反對教宗的權威地位)
(聲明:古玩那點事兒平臺所分享圖片和文章版權均歸原版權所有人持有!)
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前輩予以指正,說的不全之處,各位高朋可至平臺論壇跟帖補全。謝謝各位諸友!
獲取更多資訊方式
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朋友一起關注【古玩那點事兒】,感受美的歷程。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古玩那點事兒】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guwannadianshi
小編微信號:arts798 (分享藏品,傳播知識)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來鑑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