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2020-12-08 法老三叔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本文由法老三叔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對於唐朝你的印象是如何的?來看看詩人筆下的唐朝,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麗開宕,富有情韻,是初唐才有的溫情細膩;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豪邁奔放,桀驁不馴是盛唐才有的狂傲浪漫;杜甫的「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是經歷過安史之亂後方有的現實悲歡,歲月無情。

白居易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是久經戰亂,大廈將傾之下對過往的悲嘆和無奈現實的守望。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現實和理想的雙重破滅,是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無可挽回,那是一個時代終結才有的末世情調。這些都是唐朝。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更是直接點名了詩歌背後隱藏的不單單是詩人的悲歡離合更是那個時代的興衰榮辱。只有了解了詩人背後的那個時代才能真正了解他們所要傳達的東西。「酒放豪腸,七分釀成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在余光中眼裡,李白就是盛唐的代名詞,關於李白我們學的太多了,然而盛唐卻遠不止李白一人,今天要以特殊的一人——阿倍仲麻呂為點,以他的生平經歷為線,勾畫出整個大唐,在這個日本人眼裡的大唐盛世是如何。

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時間線回到公元七世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十分落後,而鄰國卻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大統一繁榮的王朝——唐。為了能夠擺脫自身貧弱的現狀,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去十幾次遣唐使團,向唐朝全方面的學習,包括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阿倍仲麻呂作為第八次遣唐使的一員來到遙遠的大唐國土,對於他而言,接下來要面對的絕對是這一生最為精彩絕倫的經歷。

長安城

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第一次到達長安後,還沒從海上日夜漂泊的辛苦中緩過來就被富麗堂皇的長安鎮住了。唐長安城是在隋代的都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裡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有兵把守,早開晚閉。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佔之地。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店鋪。

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在他面前長安城不僅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在這裡他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琳琅滿目的商品,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這是大唐強勁的經濟實力和高度開放的治國政策下才有的繁榮景象。這和阿倍仲麻呂的家鄉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科舉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而這裡的上層建築就是指的是政治和文化。阿倍仲麻呂此行最先接觸就是上層建築,首先他進入國子監太學學習,在當時國子監太學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在這裡阿倍仲麻呂和其他學子一起學習禮記,周禮,詩經,左傳等經典。太學畢業之後參加科舉考試,這裡又觸及到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文人學士考取功名的唯一途徑——科舉制

人才是國之重器,選拔人才一直是歷代君主操心的頭等大事,而在唐朝時期正式確立的科舉制,改善了漢朝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血緣關係和世族在官僚體系中的人才壟斷,使得下層有才識的讀書人也能夠脫離階級身份的束縛進入朝堂,有用武之地。科舉制的興起使得民間興起讀書的風氣,大大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唐朝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科舉制的推動。

而當時的日本,別說是人才選拔制度了就連自身的文化發展還是處於半蒙昧的狀態。還好阿倍仲麻呂自身聰慧努力,通過學習一舉考中進士。他通過科舉制這個跳板正式進入唐朝上層階級的核心,在這裡他結識了盛唐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人物。

莫逆之交

先是著名的詩人王維和李白,這兩個給阿倍仲麻呂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李白放蕩不羈,來人世間是一場瀟灑恣意的遊歷,從他的交往中,你看到是整個盛唐最浪漫的氣息,是骨子裡的文化驕傲,不需要贅述,也無需坦白,筆墨之間就是豪情萬丈,熱烈奔放,這就是大唐氣象。

而王維卻是另一場人間繁華,李白是沾著俗世氣息的謫仙人,而王維是活在佛界的俗人,「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清淡靜遠,神韻悠揚,詩中有畫,字字含禪,一筆一畫是現世安穩,歲月可期。這還是大唐。大唐的文化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性的,求同存異才是精髓。然後是大唐最高的統治者——唐玄宗,阿倍仲麻呂才華過人,品德高尚,受到唐玄宗的厚待。跟隨在唐玄宗身邊,他看到了代表整個大唐榮耀的女人楊貴妃,也看到千秋節時,唐玄宗的奢靡和盛世之下的陰影。

安史之亂

身為遣唐使,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是為了給日本帶回先進的文化,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幾十年,功勳卓著,家有年邁高堂,割愛允求,並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阿倍仲麻呂獲準回國的消息傳出之後,他的好友紛紛前來送行,可惜阿倍仲麻呂這一輩子註定是和大唐分割不開了,他歸國的旅途中遇到風暴,又被越南土著圍攻,只有他和藤原清河等其他十餘人存活了下來,之後歷經艱險,回到長安。

遇到了決定唐朝命運的轉折事件,安史之亂爆發,他跟著唐玄宗一路,見識了什麼叫兵荒馬亂,什麼叫血流成河,也見證風華絕代的楊貴妃是如何被推到歷史的風口浪尖。曾經萬邦來朝的大唐終究還是逃不過盛極必衰的命運,是上天的玩笑還是歷史的必然,此時的李隆基是否也會後悔,從前耽於享樂,醉生夢死。

大曆五年,阿倍仲麻呂死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從他19歲入唐開始,他眼中的大唐從最初的萬邦來朝,人才輩出,文化,經濟政治都空前繁榮到後來的盛極必衰,滿目瘡痍。不知道他是否會有黃粱一夢的感覺,是否也會有一聲哀嘆,感慨世事無常。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阿倍仲麻呂作為第八次遣唐使的一員來到遙遠的大唐國土,對於他而言,接下來要面對的絕對是這一生最為精彩絕倫的經歷。這還是大唐。大唐的文化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性的,求同存異才是精髓。然後是大唐最高的統治者——唐玄宗,阿倍仲麻呂才華過人,品德高尚,受到唐玄宗的厚待。跟隨在唐玄宗身邊,他看到了代表整個大唐榮耀的女人楊貴妃,也看到千秋節時,唐玄宗的奢靡和盛世之下的陰影。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阿倍仲麻呂(網絡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求學;他躋身大唐廟堂,廣交文人名士;他詩作流傳至今,長眠唐土長安。渡海到大唐公元8世紀初,日本朝野上下對唐朝燦爛的文化十分嚮往,出現了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阿倍仲麻呂就出生、成長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李白曾為他寫月,望月懷鄉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回家了嗎?
    唐長安城一名叫阿倍仲麻呂的遣唐使,卻只能對著奈良故鄉的方向,訴幹祿衷腸,感舊友情義,憶歸途遭劫的九死一生。還記得《妖貓傳》裡阿部寬飾演的晁衡嗎?他到底回家了沒有?是什麼阻擋著他的回家之路呢?快來和文史君一起走近這位大唐最負盛傳奇遣唐使吧! 阿倍仲麻呂(698-771),祖籍日本奈良。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阿倍仲麻呂(網絡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求學;他躋身大唐廟堂,廣交文人名士;他詩作流傳至今,長眠唐土長安。靈龜二年(716年,唐開元四年)八月二十日,一則消息傳遍了平城京的各個角落。原來是日本朝廷決定派遣第八批遣唐使團,同時選拔優秀留學生。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於是主動報名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遣唐留學生。
  • 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把楊玉環救回了日本逍遙自在,日本故事寫的真好
    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把楊玉環救回了日本逍遙自在,日本故事寫的真好[導讀]楊貴妃的生命終結在何處?在中國古代的史書之中,楊玉環在馬嵬坡事變中,被賜死,魂歸天路了。這一直是國人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日本,就是這則傳說最大的支持者,而「營救」楊玉環的人,叫阿倍仲麻呂,兩個人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一期,老袁就和大家一起從時間節點上看看這個阿倍仲麻呂能不能將楊玉環救走從而幸福逍遙。[本期主人公]首先,先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阿倍仲麻呂是何許人也。此人是一名來自日本的遣唐使,日本天皇后裔,生於公元698年,72歲時去世。
  • 阿倍仲麻呂:對中日兩國產生深遠影響的日本遣唐使
    導語:自隋唐開始,當時的日本面對強盛的中華民族產生極大的豔羨之情,於是日本開始派遣大批的遣唐使來大唐學習中華優秀和先進的文化。而在這眾多的日本派來的遣唐使中,有一位遣唐使不僅考上了大唐的進士,更是與李白、王維等成為摯友,並在大唐娶妻生子,為中日的友好交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就是阿倍仲麻呂。
  • 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阿倍仲麻呂,出生於一個貴族的家庭,從小就天資聰穎,好學習,出於對唐朝文化的仰慕,從小就開始研究漢唐典籍,精通漢文學。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
  • 從19歲到73歲,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大唐的五十年
    在那個沒有照相機,沒有網絡的年代,阿倍仲麻呂對大唐的一切了解都來自於老人的講述。他曾經無數次想像大唐是何等繁華,然而當他真正站在這片土地上的時候,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的一切比他夢中的景象還要美好。是貧窮,限制了他的想像力。
  • 你知道阿倍仲麻呂嗎,他不僅考中唐朝進士,還娶唐朝女人為妻!
    唐朝時期,日本先後十幾次派出遣唐使團,到大唐學習先進位度和文化。日本遣唐使團中,除了官員之外,還包括一些留學生和留學僧。據日本學者木宮彥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日本遣唐使的200多年間,一共派出了144名留學生,其中許多人留唐時間超過了20年,甚至還在大唐娶妻生子。在這些留學生中,最負盛名的大概要屬阿倍仲麻呂(公元698—770)。阿倍仲麻呂19歲時隨第9次遣唐使團來大唐留學,入唐後稱為朝臣仲滿,後被唐玄宗賜名晁衡(又稱朝衡)。
  • 遠赴重洋求學大唐的日本學子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將自己的大半人生都獻給了中國。1阿倍仲麻呂遠渡重洋求真知阿倍仲麻呂是他的本名,但是歷史上似乎對他的名字有很多記錄,譬如,朝臣仲滿,在中國留學期間又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晁衡那時每隔幾年,日本就會派出一些遣唐使和留學生到唐朝去,如果有貴族子弟想要到中國學習文化知識,只要向朝廷提出申請,並且通過考試就可以跟隨遣唐使的船隊去往中國。於是,在得知即將有遣唐使出發後,仲麻呂馬上就向朝廷申請加入船隊,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
  • 聊聊遣唐使:能有機會去大唐看看,應該是當時日本人的無上榮耀吧
    當時,遣隋使小野妹子攜帶幾十名僧侶來大隋朝學習佛法,當時新興、強盛的隋王朝使日本人感到極大的震驚。唐朝代隋之後,日本急欲全面效法大唐。於是從公元630年,日本數次派出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9次,實際成行的有12次。
  •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其中,阿倍仲麻呂等人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是最為著名的。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與盛唐時期的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都有密切交往,並且感情深厚。在李白的傳世作品中,也有寫給他的詩作。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哭晁卿衡(唐)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
  • 阿倍仲麻呂:日本來華留學第一人,在唐一生,埋骨中國
    不能想像,此詩為一個日本人所寫,他就是日本奈良時期的遣唐使留學生阿倍仲麻呂(698~770)。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才華橫溢以外國人身份考取唐朝進士;他,與李白、王維惺惺相惜;他,在中日文壇和政壇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日本作家加藤隆三木喜好歷史,偶感其事跡,搜其資料,以中文抒寫了一個幾乎被歷史遺忘的人,遂有《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一書。
  • 阿倍仲麻呂官至二品,與李白等人交好,日本遣唐使總共有幾次?
    晁衡是阿倍仲麻呂的漢名,此後便是由於「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成了兩國傑出的文化交流使。十九歲的阿倍仲麻呂作為第八批遣唐使入唐學習,此後進入了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參加科舉進士及第。在當時有著「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而阿倍仲麻呂能夠以異國人士考得功名實屬不易,也只有這份才華才得以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大家交往。阿倍仲麻呂的家族是當時日本的官宦世家,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都是達官貴族,如叔父便是正三位的大納言。正因此,阿倍仲麻呂才有著出使大唐且學富五車的資本,不過身為官宦公子哥卻仕唐幾十年,也側面反映了大唐的優越性。
  • 吉備真備與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使,二人結局截然不同
    他們就是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並且,阿倍仲麻呂居然和我們的李白交下了深厚的友情。那就讓我們回到唐代,看一看曾經中原地區與日本有過怎樣友好的交流吧。而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阿倍仲麻呂一人考上了進士。他還入鄉隨俗,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作晁衡,而這個名字也經常出現在唐朝的文人墨客之中。由此可見他的才華還是能得到文化上層圈子的認可的。並且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識,阿倍仲麻呂也決定留在長安暫不回國,繼續進行文化上的深造。而他也被任命為輔佐太子鑽研學問的老師,也使得其他人很是羨慕。
  • 聊聊遣唐使:能有機會去大唐看看,應該是當時日本人的無上榮耀吧
    當時,遣隋使小野妹子攜帶幾十名僧侶來大隋朝學習佛法,當時新興、強盛的隋王朝使日本人感到極大的震驚。 唐朝代隋之後,日本急欲全面效法大唐。於是從公元630年,日本數次派出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9次,實際成行的有12次。
  • 遣唐使怎樣把「中國」搬到日本
    公元717年,23歲的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一起,作為留學生隨同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吉備在中國呆了18年,除了把中國的各種制度,包括科舉制度引進日本後,還苦讀了《孫子兵法》。據《東觀漢記》記載,735年,吉備回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的儒學、天文學、音樂和兵法之書,而且還從中國帶了當時最先進的兵器——弓箭,並一一獻給天皇。吉備因此被任命為「右衛士監」(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
  • 遣唐使高潮的出現:(二):遣唐使——天皇的褒獎
    全員亦在500人以上(確知第二、三兩舶共載2翻餘人),分乘四舶,於4年(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閏三月自難波津出發,取道南路赴唐,大約在同年冬到達長安。天寶十二載(753年)元旦,玄宗在逢萊宮(大明宮)含元毅受百官、諸番朝賀,禮官引日使立於西班第二位,居吐蕃之下;而引新羅使立於東班第一位,居大食國之上。副使大伴古麻呂抗議說:」自古至今,新羅之朝貢大日本國久矣。
  • 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
    孩子:媽媽,阿倍仲麻呂是什麼人?我:唐代來中國的一名日本留學生,中文名字叫晁衡,後來在朝為官,還和李白是朋友。……上面的一問一答是看完紀錄片《中國》後,我和孩子日常的對話。我原以為這是一部拍給大人(喜歡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人)看的古風大片,沒想到卻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認識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 日媒稱日遣唐使石碑被塗油漆 碑文現「拆」字
    西安興慶公園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圖註: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興慶公園的日本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近日被人塗抹油漆白色碑身上被用油漆寫上了「拆」字【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媒體10月7日有消息稱,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興慶公園內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