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孩子們的識字量相對比較少,題目用文字描述可能認識不全,無法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準確意思。因此有非常多的題目配了圖,最常見的就是看圖列式了。
當然看圖也需要充分領會題目所表達的意思,才能列出正確的算式。純粹的沒有文字的看圖列算式有它的優點,也有它不足之處。
好處不用說,避免了孩子不認識題目中的文字。缺點是,對於同一幅圖片來說,從不同人的角度來理解圖中的意思,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小學時期的數學幾乎都是唯一答案。
有一道小學一年級的看圖列式錯誤率非常高。這道一年級的題為啥都錯了 老師:難道真的看不出加法還是減法全班40多位同學,有超過20位以上的同學在這題丟分。
而且大家列錯的算式幾乎都是:4-1=3(人)。看著班上那麼多同學列式出錯,老師直呼:難道真的看不出加法還是減法嗎?
這題當時有不少網友覺得題目不嚴謹,起碼畫圖畫得不好。第一眼很多人都會認為那個揮手的男孩子是要離開,因此自然而然想到減法。
有網友說如果不看到參考答案,都不敢給小學的孩子講數學題了。還有網友說講之前先得看看孩子,現在學的是哪個單元的內容。
下圖是一道看圖列算式,這題還是比較明顯的,能看出開始飛走了2隻小鳥,接著又飛走了3隻小鳥。
因此算成算式:10-2-3=5(只)。
有時我們成年人看到孩子錯誤的算式感覺很詫異。畢竟成年人和孩子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在成年人的看來是很奇怪的,在孩子眼中他們一點不奇怪。
比如下圖中有一位孩子的列式就與眾不同,但是當孩子把這他的看法說出來之後,我們又會覺得似乎不能完全怪孩子。
學生列的式子是3+4+2=9, 結果被老師打了叉。孩子沒有理解左邊的3隻小雞朝左走,是離開的意思。所以應該是減3而不是加3,中間的4隻是走了3隻後還剩下的數量,起初應該是有7隻,右邊有2隻則是要加入到剛才剩下的4隻小雞的隊伍。
所以正確的列式是7-3+2=6(只)。
鄰居小李的孩子的列式與眾不同,她列的算式是:9-3-2=4(只)。結果不用說也是補打了叉。家長檢查作業時,問她為什麼會是4隻?右邊那2隻明明是要加入中間那4隻小雞的隊伍,為什麼還用減法?
孩子說:「左邊3隻是離開,右邊那2隻也是離開,圖上那2隻小雞的樣子和左邊那3隻是一模一樣。不信你把中間那4隻小雞遮住,就是右邊的2隻小雞跟著左邊3隻小雞一起要跑「。
啊?還有這樣的解釋?這想法也太犀利了吧?最後家長費了好大勁,總算把右邊那2隻跟孩子解釋清是加入的意思。
最尷尬的是孩子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孩子把他的看法說出來我們無法合理解釋。
上圖是一道小學一年級的看圖填空,一共有幾盆花?學生填的是4盆,這讓家長很是苦惱,怎麼會是4呢?用手指著圖片,一邊帶孩子數,1、2、3、4、5。結果孩子指著圖片說:」你看這盆沒有花,所以一共有4盆「。
媽媽被孩子突如其來的反駁,弄得有點措手不及。「可能花還沒有長出來」媽媽趕緊解釋。但孩子還是堅持只有4盆。
媽媽再仔細看看圖,一臉的尷尬,好像也對呀,有一盆確實沒有花,連花苗都沒有。
看圖列算式那種有離開,又有加入的,相對容易出錯,有些需要結合生活常識。比如說乘客從車上下車的人數就需要用減法,上車的人數就要用加法。而且是先減後加,這也和生活中公交車的先下後上是一樣的。
有時會用一斜線划去表示減法,還有的會用虛線框起來也表示減法。如果一張圖片中同時出現這兩種符號,那就表示這題是連減。
比如這題就出現了這兩種表示減法的符號。圖中意思是減去4個,再減1個最後剩下幾個?從圖中我們可以數出最後剩下4個。9-4-1=4
做這樣的題的時候,有個小小的技巧,如果是減,我們把減號和減的數先填出來,如果是加入那麼把加號和增加的數也填出來。
有網友覺得這種題,加少量文字描述會比較好一些。不容易產生誤解。
比如下面這題,也是看圖列算式,不過在圖片中加了少許的文字,這樣就不會有任何疑義了。
第一行:右邊的4隻兔子說「我們走了」,中間的3隻兔子也說我們走了,最後圖中只剩下左邊的3隻。因此列成算式:10-4-3=3(只)
第二行:左邊有6隻兔子坐在地上,中間有3隻說「我們去找他們玩」,而且它們的頭是朝左邊這6隻的,所以這3隻需要用加法,最後剩下的就還有6+3=9隻。右邊的4隻免說「我們走了」,走了的4隻說明是在一開始的基礎上少了4隻。所以列式也很清楚:10-4+3=9(只)
不論是哪種題目準確領會題意是關鍵。各位網友你家孩子的練習或試卷中,有沒遇到過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看圖列式題?你覺得圖片是否應該加少量的文字以免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歡迎評語中留下下你的看法。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