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評估」
項目啟動

2018-11-12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評估」項目啟動會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青島召開。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和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共同承擔。項目責任專家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譚仁祥、海軍軍醫大學教授焦炳華及項目諮詢專家組成員出席會議,項目、課題、子課題負責人及項目骨幹、聯合承擔單位代表等近40人參加啟動會。

  海洋所副所長李超倫代表項目依託單位致辭,並表示海洋所將認真履行項目管理要求,全力支持項目順利實施,確保高質量推進並完成項目預定研究任務。項目負責人王斌貴從項目背景、研究內容、研究目標、課題設置、實施方案、合作機制、管理機制、經費執行等方面進行總體匯報,各課題負責人具體匯報課題實施方案。項目責任專家和諮詢專家組成員對項目給予充分肯定與積極評價,對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考核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對重要指標的可考核性做出明確要求。

  譚仁祥和焦炳華傳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個管理規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及海洋領域2個規範(《海洋儀器設備研製質量管理規範》和《海洋儀器設備海上試驗管理規範》),明確項目與課題的關係及項目管理的具體要求、重要節點等。項目組將根據專家意見建議進一步細化研究方案,統籌規劃,全力推進,確保高質量地完成項目預定的各項研究任務。

啟動會現場

  11月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評估」項目啟動會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青島召開。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和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共同承擔。項目責任專家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譚仁祥、海軍軍醫大學教授焦炳華及項目諮詢專家組成員出席會議,項目、課題、子課題負責人及項目骨幹、聯合承擔單位代表等近40人參加啟動會。
  海洋所副所長李超倫代表項目依託單位致辭,並表示海洋所將認真履行項目管理要求,全力支持項目順利實施,確保高質量推進並完成項目預定研究任務。項目負責人王斌貴從項目背景、研究內容、研究目標、課題設置、實施方案、合作機制、管理機制、經費執行等方面進行總體匯報,各課題負責人具體匯報課題實施方案。項目責任專家和諮詢專家組成員對項目給予充分肯定與積極評價,對項目和課題實施方案、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考核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對重要指標的可考核性做出明確要求。
  譚仁祥和焦炳華傳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個管理規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及海洋領域2個規範(《海洋儀器設備研製質量管理規範》和《海洋儀器設備海上試驗管理規範》),明確項目與課題的關係及項目管理的具體要求、重要節點等。項目組將根據專家意見建議進一步細化研究方案,統籌規劃,全力推進,確保高質量地完成項目預定的各項研究任務。

啟動會現場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使用兩臺深海作業級潛水器在「海馬冷泉」開展聯合科學考察
    在中國科協近日發布的12個領域60大科技難題中,海底「冷泉」的相關科學研究涉及了地球科學領域、能源環境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等三大領域的多個科學難題,其中「海洋生態系統儲碳」「生物多樣性維持」和「生物與環境關係」等科技難題恰恰是海底「冷泉」研究中的重點問題。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路
    深海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深海水體、沉積物、海底平原、海溝、冷泉、海山等構成了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巨大的生物基因資源寶庫。目前,該實驗室的深海微生物菌種庫,成為我國深海生命科學,特別是深海微生物學與深海基因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力量,在我國深海生物學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為我國海洋基因資源權益維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徐洵說:「在有生之年,為培育海洋人才方面盡一點力量,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4500米載人...
    2017年5月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4500米載人潛水器海試及試驗性應用」項目實施方案在無錫通過論證,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已基本完成總體集成工作,正式拉開「入海」
  • "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9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
  • 「海洋六號」船返抵廣州 南海冷泉調查獲得新發現
    該航次承擔的任務來源於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18家涉海機構111位科學技術人員(含科考船員29人)參與執行航次任務。此行取得了四個方面主要進展。包括實現大型國產調查設備試驗性應用。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精耕大洋,挖掘深海生物資源寶藏
    由於石油烴類汙染物的潛在毒性和生物積累效應,溢油會導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和生物種類多樣性指數下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尋找「吃」油微生物、降解油汙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的方向。當溢油事故發生後,靠傳統的物理、化學方法處理可能會發生二次汙染。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主任邵宗澤介紹道,利用「吃油」菌來清除石油烴,不僅成本低,而且對環境更友好,除汙更徹底。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路
    深海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深海水體、沉積物、海底平原、海溝、冷泉、海山等構成了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巨大的生物基因資源寶庫。目前,該實驗室的深海微生物菌種庫,成為我國深海生命科學,特別是深海微生物學與深海基因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力量,在我國深海生物學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為我國海洋基因資源權益維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徐洵說:「在有生之年,為培育海洋人才方面盡一點力量,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高效生物產氫體系的...
    11月17日,由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雲特聘研究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高效生物產氫體系的設計組裝」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召開。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生命科學與前沿技術處處長王德平、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院士出席並致辭。
  • 先河環保再次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近期,由先河環保(300137)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業內代表性企業共同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製造基礎技術與關鍵部件」專項,通過科技部最終審核,批准於近日正式啟動實施。
  • 南海深部計劃:到「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綠洲—新聞—科學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博士生楊姍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深海冷泉碳循環...
    冷泉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其中厭氧甲烷氧化古菌(ANME, ANaerobic MEthanotroph)介導的甲烷厭氧氧化過程(AOM, An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每年消耗約4億噸甲烷,屏蔽了海底約90%的甲烷釋放,深刻影響了深海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化。在傳統的認知中,AOM過程將甲烷轉化為無機碳,以此作為深海冷泉生態系統的主要能量來源。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 遨遊深海的「海馬」
    研發歷程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是海洋探查和資源開發利用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國家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甚至海洋權益維護能力和科技水平。它們不僅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軍事安全有極為重大的意義,還對未來的海洋空間利用、海洋旅遊業、深海打撈、救生等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戰略意義。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洋裝備技術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面向深海的裝備技術水平差距較大,諸多關鍵技術仍為少數發達國家所壟斷,嚴重製約了我國參與國際海洋競爭的能力。
  • 到南海「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北京林業大學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通過驗收
    北京林業大學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通過驗收 2019-05-27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個重點專項評審專家名單公布—新聞—科學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申報項目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深地資源勘查開採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多位點著陸器與漫遊者潛水器系統研究」項目順利完成海試驗收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多位點著陸器與漫遊者潛水器系統研究」項目支持下,深海所牽頭研製的新概念潛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