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底哪些俱樂部有能力買球員?
任何東西問應不應該前先要談到底能不能。那既然前一期說到了FFP,在該政策的規定下,要有資格購買大牌球星並能負擔其高額工資的,必須是年收入很高的俱樂部。而且全球99.99%的自負盈虧俱樂部要買無論什麼球員,途徑只有一條,靠自己,具體點就是靠自己的收入。有了資格後,這個收入就是談下一步的地基。
那談收入就容易了,每年俱樂部有多少總收入都有精準的數據和排名。那什麼算高?什麼算低?按照目前球員身價和工資,至少該俱樂部要在收入榜上排上前30,且要經常性的待在這個前30區間,才能在財政上符合FFP的要求去購買成名球星。德勤每年都會有一個統計,我們在之前的聯賽之爭專欄文章裡也簡單提到過,那這期我給大家一個福利,德勤的數據都是基於每個賽季,而俱樂部長期維持陣容或補強陣容肯定不能只靠單賽季收入,因此我給大家一個近十年俱樂部總收入的前30強榜單,讓我們看看到底從2010年以來,有哪些俱樂部收入處於高位,至少能達到購買球星的必要條件。如果你喜歡的球隊不幸未在這個榜單上,那你只剩兩個選擇:甘於免籤和青訓,或者,更換你的支持球隊。
為了配合上季專欄的主題,我還特意用不同顏色標註了不同聯賽的俱樂部,為第一聯賽之爭再火上加油呵呵。排名是冰冷的,因此你肯定需要我溫暖的解讀。總體來看,英超平均水準很高,佔據了前30強裡最多的俱樂部,而西甲兩強在絕對數字上遙遙領先。前幾位和後面的球隊差距高達好幾十億,而後面一半的球隊其實數據十分接近,半斤八兩。
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在平時有哪些球隊是我們認知中公認的買家型俱樂部?皇馬巴薩曼聯拜仁切爾西曼城巴黎,有意思的是他們正好排前七。而一些我們腦中經常性以免籤為主的俱樂部,則排在他們身後,再往後則都是賣家型俱樂部了。因此在足球世界裡,如果你不是皇薩聯仁切城巴這七個隊的球迷,基本你就和每年的大牌轉會消息無緣,所以對於剩餘球隊的粉絲來說,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問題,你們佔據了大多數,這是常態,那7支隊反而是特例。
根據此表劃分一下就是,1-7為土豪買家,8-16是精打細算的買家,17-30則是賣家型,和30位以外的唯一區別是他們偶爾能給自己球迷一些小驚喜。
從十年記錄來看買家幾乎固定在前15位俱樂部,那我們就著重看看這全球收入最頂尖的15個俱樂部。換句話來說,如果你是迷戀於每年轉會市場激動人心時刻的粉絲,你的支持俱樂部必須從這15個裡選擇,不然就是自找沒趣。
我再次細分了一下把近五年收入的前15位列在了左側,把之前五年總收入最高的列在了右側。我們可以看到,2010-2014和2015-2019這兩個五年階段裡,這個前15俱樂部驚人的一致,只是部分的排位發生了變化,其實和十年總數據裡的前15隊伍也100%吻合,因此無論怎樣排,這前15球隊都維持不變。這個再次印證了我的理論:就是足球俱樂部看似像天上的繁星如此眾多,其實有穩定購買力的買家型俱樂部,也就這15家,其中還有一半以上是精打細算型的。
這裡面排名前四的俱樂部從球隊到排名都一成未變,可見皇薩聯仁四隊的地位之穩固。那之後的球隊排名比上一個五年期有所上升的則是用紅色標註,下降的用了綠色標註,消失和新增的則是用黃色。
這裡面AC米蘭的下跌肉眼可見,也是唯一一個從前15俱樂部消失的球隊,一來證明了這前15的「階級固化」,二來印證了米蘭的徹底沒落。有人退出自然有人加入,取代唯一退出的AC米蘭的俱樂部是馬競,近期馬競在收入和成績上都隨著西蒙尼的加入而崛起,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之前提到的7個土豪型俱樂部只有切爾西不在前7而排在了第8的位置,在其身前的則是自負盈虧的利物浦。那這裡正好藉此進入了下一個話題。
綜上所述,阿森納及排名前15的俱樂部有足夠的收入去購買球星。
但是收入高只是說明該隊有資格和能力購買球員,卻不代表其經營者就願意這樣做,就像排在切爾西之前的利物浦未必在購買球員上和切爾西一樣慷慨。看到這裡有些讀者肯定認為「你這理論不通,因為我能舉出很多前15俱樂部也沒有大手筆引援」,很對,但是這不是理論問題,因為這個有沒能力買只是一個大前提,最終會不會買該不該買還要看球隊的經營策略。那下期我們就來討論下這個。別忘了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