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於傳統,引入時尚理念的伴手禮更能打動人。(受訪者供圖) |
記者 徐展新 孫佳麗
一份小小的伴手禮,體積不大、價格不高,看似簡單,卻凝聚了生產、設計、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智慧。
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載體,什麼樣的伴手禮最能代表寧波?該如何打造城市專屬的品牌?本周一選出的寧波首屆十大推薦城市伴手禮,給我們帶來了驚喜,當然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傳統打底,時尚為媒
經過推選,六月古法曬制東海海鹽禮盒套裝、鄞州雪菜禮盒、阿拉寧波·純釀楊梅燒、寧波年糕禮盒、寧波味道禮盒、甬八件糕點禮盒、越窯青瓷四喜組禮、蔣家龍門千層餅、百年老字號鼓樓禮盒、冰絲席三件套十件作品當選。
按照分類,10件作品裡7件屬於地方食品,2件屬於文創產品,1件屬於工藝產品。其中,3件作品出自寧波老字號企業。地方食品佔比多,這與寧波人居住的環境及世代相傳的傳統食俗有關。楊梅燒、寧波年糕、千層餅……那些能觸動舌尖味蕾的名吃,大多獲得了較高的票數。
念舊的寧波人,自然不會忘了家鄉的歷史文化。當選作品大多融合了傳統的寧波元素:「寧波味道」禮盒的六款產品對應寧波六大地標建築,「四喜組禮」使用越窯青瓷製作文房四寶、居家擺設……
在一眾老寧波風貌、老寧波味道的「夾擊」下,一款看似名頭不響的作品——禮盒套裝「異軍突起」,總分最高。六月古法曬制東海海鹽禮盒套裝的選送單位是寧波信豐泰鹽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輝曾經造了16年的橋,3個月前才接手象山花岙鹽場,幾乎用閃電般的速度打造出了一款「冠軍產品」。
胡輝本來的想法,是將優質的東海海鹽與國家非遺文化、現代潮流元素融合,打造一套「爆款」文創產品,以推動傳統製鹽業轉型升級。「這次推選活動加快了想法變成現實的進程。」胡輝興奮地向記者解釋產品的設計思路,「鹽是五味之首,但一直附加值偏低,很難和『高大上』的伴手禮聯繫起來。我們的設計團隊以象徵大海的藍色和象徵烈日的紅色為外包裝主色調,搭配白色鹽山圖案,瓦罐、竹蓋、木勺均使用環保材料,既契合曬鹽主題,又有時尚感,還兼顧了綠色環保理念。」
傳統為底,融入時尚設計。參與推選活動的市民和評審專家用一張張投票表達了他們心目中城市伴手禮的模樣。
敢於自省,不怕「露拙」
「在我的評審標準裡,『代表寧波』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設計能力和判斷需求的能力。三者並非互相獨立,需要結合起來綜合判斷。」一位參加此次推選的評委告訴記者。
無論是參加初選的30件作品,還是最終勝出的「十佳」,都很好地展現了寧波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開放理念,但也或多或少地暴露了在創意設計、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不足。
寧波湯圓、寧波年糕和寧波海鮮,是公認的代表寧波城市形象的元素,但此次開發得並不到位。以缸鴨狗為例,此次推送的是用作湯圓配料的家釀糖桂花。「了解豬油桂花芝麻湯圓的寧波人可能知道它的作用,但遊客怎麼會聯想到湯圓與桂花之間的關係呢?所以產品再好,也只能忍痛割愛。」一評委帶著遺憾評價說。
其他老字號產品也有類似的缺憾。比如,跟年糕相關的產品多是人們熟悉的老字號產品,難免會引發「為什麼是這個品牌」的質疑。跟海洋文化相關的產品也不少,但受研發水平、保存技術方面的限制,聲名遠揚的東海海鮮並未亮相。
此外,一些嘗試做好包裝設計、努力「講好故事」的作品,卻跑錯「車道」,選擇了一些代表性較弱的文化元素,呈現效果不盡如人意。比如,此次一些參賽單位選送了近來流行的素食產品,產品品質和設計理念都有亮點;「玉祥泰」的牛肉醬口感出眾,無愧「下飯神器」的稱號。但當我們把素食、牛肉和寧波「城市伴手禮」放在一起的時候,違和感油然而生:它們可以成為備受歡迎的商品,但不足以代表人們對寧波這座城市的期待。
歸根結底,這或許與人們一直說的寧波人「低調」的城市基因有關。藺草可以做出形式多樣的產品和千變萬化的造型,參賽作品卻是一床「笨拙」的三件套;寧波大曲搭配越窯青瓷,本是非常有創意的組合,但作品呈現顯得過於「實在」。
「這是寧波第一次舉辦城市伴手禮推選活動,覆蓋面不夠廣、準備時間不夠充分,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可以理解。」本次活動組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說,相較於比拼名次,這次活動的價值,在於讓大家看到伴手禮對城市的重要性,從而吸引更多力量參與,激發大家為城市品牌建設添磚加瓦。
「這是城市文化的覺醒」
「之所以定名為『推選活動』而不是『評選活動』,就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次活動評審組組長陳民憲告訴記者,「要讓市民和遊客都認可一件作品,是需要經歷漫長的試錯過程的。」
創意設計是一塊迫切需要補齊的「短板」。
在評審組成員、浙江聯合動力傳媒廣告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張靜姍看來,咖啡對杯、手柄杯、越窯青瓷四喜組合等產品都令她印象深刻,但對寧波特色的提煉仍稍欠火候,與市場上流通的普通產品差異不大,同質化特徵明顯。
同為評審的寧波大學中法聯合學院暨中歐旅遊與文化學院副教授蘇勇軍也將設計視為重中之重。「包裝不夠個性化,設計感不足,就難以抓住遊客的眼球。本質上,這些都是設計問題。」蘇勇軍建議設計單位重點分析中青年客群心理特徵,優先考慮設計亮點,以最快的速度奪取消費者的眼球。
陳民憲還關注到了設計之外的其他細節。他認為,伴手禮不只是一件產品,還蘊含了送禮者的心意。因此,選禮物、送禮物、拆禮物的過程,都要有儀式感。
當一件禮物設計了精巧的打開方式,層層疊疊充滿樂趣;當一件伴手禮被開發成系列產品,能兼顧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當不同類別的禮品搭配組合,伴手禮的附加值自然會提升,被主動傳播、反覆購買的機會也會增加。「禮物應該是『形而上』的,只有傾注感情、凝聚匠心的伴手禮,才能真正打動人。」陳民憲說。
在寧波,做好伴手禮的確不容易。我們有歷史積澱、有文化元素,但產業結構相對傳統,需要在研發工藝上突破,需要大批從業者更新觀念。此外,寧波有足夠的工廠、作坊,但設計人才稀缺,許多產品設計是企業負責人「拍腦袋決定」的,導致部分伴手禮略顯粗糙。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評審專家們的建議殊途同歸——加強頂層設計、促成跨界聯動。譬如籌集專項資金,支持城市禮品開發;譬如制定長遠計劃、加大前期投入,培育伴手禮開發的上下遊產業鏈;譬如搭建橋梁,讓創意機構、營銷機構和生產企業精準對接,調動優秀設計師、插畫師的創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