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午後,秋陽正好,一池水倒影藍天,水面滿是黃綠色浮藻,在微風的吹拂下排列出各種圖形來。藍天便在這或黃或綠的間隙露出它無處不在的色彩。
岸邊有賣書畫的老者,畫的有荷,有鳥,有風景,寫的多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之類的常見詞句。不時有遊客問價,老者以微笑相談,成交與否,都持一份淡定。
叢林掩映的另一邊傳來歌聲,唱的是京戲,我卻聽不出是什麼曲目。一位遊玩的少年藉機打趣,唱了幾句大碗茶應和。那邊唱腔未斷,卻有笑聲傳來。少年手裡拎著一片黃褐色的殘荷,葉子褶皺、收攏,形如冬天的老頭帽,又如古典的燈盞,在陽光下呈現出一份厚重。
待續……少年與厚重就這樣輕鬆而去。我無解之餘只能觀別處。朱自清先生的肖像就在對面,坦然,堅定。老人家筆下的煤屑已然不在,緣何有如此遺風久久不去?想歸想,未必正確,既然如此,不如放下,再進課堂。
是夜,同學發來信息:母親去世,心有悲傷 近日足不出戶,網不聯通。感慨孝子赤心之餘,荷塘秋色忽入心中:淡定的老者,頑皮的少年,隔壁的歌聲,孰遠孰近,孰重孰輕?少年青蔥,自有前程常奮勇,暮年枯黃,胸中萬壑不點兵。由此恍悟:秋色暮年 閱盡繁華 ,辭世是重生……
作者為山西省脫貧攻堅與精準扶貧專題研修班學員,華北區管理培訓中心王丹老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