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
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的「雙綠」時代正逐漸從理想走入現實。
連日來,澎湃新聞記者分赴湖北、福建、上海三省市多地,採訪記錄「雙綠」時代的真實脈動。
從今天起,澎湃新聞陸續刊發「雙綠」系列報導,今天講述的是湖北應城綠色發展之路。
2017年7月5日,湖北應城,空中鳥瞰美麗的應城城區。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圖
依託豐富膏鹽資源發展起來的湖北應城,正在摸索一條從傳統工礦城市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座素有「膏都鹽海」之稱的小城,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形成了以鹽化工、石膏建材、精細化工為主要產業的工業結構。耗能、耗水、耗原材料高的資源消耗型工業的聚集,導致應城市環境問題累積、環境治理欠帳較大。
2016年底,中央第三環保督察組的入駐給應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環保壓力,也為其堅定了「刮骨療毒」的整改決心。
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的29個整改問題中,老府河水環境汙染成為了整治重點。對此,應城市制定、實施了包括關停老府河沿線賽孚工業園裡所有涉水企業、加快建設工業園汙水集中處理廠等在內的方案。
據應城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光輝介紹,動態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老府河應城段的水質總體情況穩定,惡化趨勢得到控制,且在豐水期有好轉趨勢。
除鐵腕治汙之外,應城市正在嘗試產業轉型,對高汙染企業說不。僅長江埠街道辦事處,2017年以來對12個擬落戶化工類項目實施環保「一票否決」,涉及金額達3.2億元。
在發展中吸取教訓,最大可能性消化環境汙染歷史包袱,並且不再增加新的環境問題,應城市副市長李碧華坦言,「這是一個痛苦的像鳳凰涅槃的過程」。
環保督察指出水質惡化
7月盛夏,太陽亮得發白,57歲的張發詳穿著橘色救生衣站在河邊。他手裡拿著根細長竹篙,一端綠色尼龍繩織成的小網兜在水面進進出出,偶爾有浮萍、飲料空瓶被撈出。
2017年7月5日,湖北應城,兩名工人在老府河上打撈漂浮物。
這樣的河道清潔張發詳陸續幹了一年多,他是長江埠當地的農民,在長江埠辦事處的組織下,成為打撈河道垃圾隊伍中的一員。
「去年之前這水都是黑色的,到處是垃圾,哪有現在這樣,」張發詳推著推車走去一旁的垃圾站,「現在每天盯著看,哪有垃圾就去哪撈,兩岸不讓倒垃圾了,水好多了,也不臭了。」
全長19.7公裡的老府河有7公裡在應城境內,流經應城下轄的長江埠。
張發詳只在長江埠生活了20多年,記憶裡的老府河一直是一段被南北兩道水閘攔截的死水,沿線居民在河兩旁的土坡上傾倒垃圾,工業園企業的工業廢水、居民生活汙水都排入河道。一到夏天,河水臭到不敢靠近。
而在長江埠辦事處工作的龔剛強是長江埠所剩不多的「土著」居民,50多年前他出生於此,之後的學習、工作、生活從未離開。
在他記憶裡,兒時的夏天,曾有人在河裡遊泳洗澡,水質乾淨。變化開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府河改道,現在被稱為「老府河」的河道被北邊護子潭閘、南邊肖李閘截斷,水不再流通,水體自淨功能弱化,逐漸成為納汙死河。
2017年7月6日,湖北應城,環保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在老府河抽取水樣。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入駐湖北後向應城反饋了29個整改問題,其中28個為共性問題,唯一的個性問題就是老府河水環境問題。
應城市環保局副局長陳光輝告訴澎湃新聞,綜合近三年老府河水質監測結果和工業、生活、農業入河汙染物排放情況分析,導致老府河水汙染的主要有五大原因。
排在首位的是老府河沿線長江埠賽孚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尚未建成,各企業現有汙水處理設施正常投運率有待提高,汙染物超標排放時有發生。
此外還包括,老府河沿線生活汙水直排,周邊農業源來水攜帶殘留農藥、化肥、石油類化合物進入水體,周邊畜禽養殖汙水直排以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高,大量堆積在老府河沿岸。
針對上述原因,應城市逐條制定了整改措施。作為老府河沿線唯一工業聚集化工園區的賽孚工業園,被認為是造成老府河水質惡化的工業汙染源之一,也成為了重點整改對象。
2017年7月6日,湖北應城,環保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對老府河的水質進行檢驗。
鐵腕治汙關停園區企業
位於應城、雲夢、漢川三地交匯處的長江埠,總面積18.9平方公裡,卻是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工業大鎮。
境內的賽孚工業園自2000年開始建設投產,現有企業25家,主要產品包括高純氟氣、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三大類,2016年該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6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518.56萬元。
由於建成時間較早、缺乏資金、重視不夠等多重原因,園區集中汙水處理廠未能在企業投產之初配套建成。企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經過內部汙水處理設施簡單處理後直接排入老府河。
「這給水體帶來了巨大的汙染負荷」,陳光輝表示。應城當地決定以長江埠街道辦事處為責任主體,加快賽孚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工程建設。
在離老府河河道不遠處,新建成的長江埠汙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正在試運行。廠內除了一座辦公樓外,最顯眼的是院子中間的大工藝池,棕黑色的工業廢水正在經多重工藝處理。
2017年7月5日,湖北應城,由當地政府主導設立在長江埠賽孚工業園區內的汙水處理廠正在試運行階段。
負責汙水處理廠建設、運營的武漢景弘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葉向上告訴澎湃新聞,長江埠汙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設計規模為1000噸/日,主要處理賽孚工業園區的化工廢水,汙水處理達到一級A標準。
據葉向上介紹,按照國家環保新規定,要求化工企業進園區,化工企業的汙水經過自己的預處理之後必須排放到園區的整體式汙水處理廠。「現在所有管網已鋪設完畢,一期工程正在試運行,等七月底園區內企業統一安裝好在線監測設施,汙水處理廠就可以正式運營。」
2017年7月7日,湖北應城,長江埠賽孚工業園區一家企業的汙水處理設備。
為推動強力整改,自2016年5月起,應城對賽孚工業園在產25家化工企業停產整治,逐一開展全面環保核查,要求企業在園區集中汙水處理廠為建成投運前不得復產。
湖北志誠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德芳稱,自家公司從2016年底就已停產,配合政府汙水處理廠的建設以及排水管網的改造。
黃德芳說:「如果想要企業穩定生產生存下去,就得自己把環保、安全整個工作抓上去,不能有僥倖」。
2017年7月7日,湖北應城,長江埠賽孚工業園區內的一家企業正處於停產整改階段,政府部門要求重新改造汙水排放系統。
對於個別仍懷僥倖心理的企業,處罰力度不容小視。陳光輝回憶道,2017年3月底,環保局工作人員在老府河沿線進行日常監察工作時,發現一股水直排入河道,PH試紙測試顯示汙水呈酸性。順著水流,工作人員發現了悄悄復產的重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罰款10萬元後,環保局將此案移送公安機關,企業負責人被行政拘留。
2017年7月8日,湖北應城的一座水庫,水清質優。
產業轉型拒絕高汙染企業
在環保高壓下,還清環境治理欠帳的同時,如何不增加新的汙染問題,也是李碧華常思考的問題。
作為應城市副市長,分管工業的他越發意識到「綠色發展是當務之急」。
應城被稱為「腳踩在鹽上的城市」,地下石膏儲量約有5.1億噸,巖鹽儲量281.53億噸,石膏分布面積約為100餘平方公裡,巖鹽140平方公裡,石膏從發現、開採至今已有400餘年。
最新統計顯示,應城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以55%的比例穩佔大頭。據李碧華介紹,應城發展成為典型的傳統資源工礦城市,鹽化工業佔整個工業份額的百分之八十。
隨著資源、環境、安全問題越發突出,群眾反映強烈,傳統產業發展遇到瓶頸,轉型勢在必行。應城實施的對引進企業、項目進行預審,強化源頭管理,確保不新增汙染量,直接體現了這一點。
李碧華稱, 2017年以來應城對12個擬落戶化工類項目實施環保「一票否決」,涉及金額達3.2億元,「不能再增加新的環境包袱了」。
2017年7月5日,湖北應城華能應城熱電,該企業為應城工業園區提供燃氣,從而淘汰了小鍋爐企業。
華能應城熱電廠的建成、投產則是一次成功的引進案例,為應城市產業升級、節能減排提供了堅實後盾。
應城發達的傳統鹽化工業產業對熱能和電能有著剛性需求,企業自備的鍋爐也造成了大氣汙染。
應城市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發展熱電聯動的規劃,直到2015年華能應城熱電廠的建設投產,讓此規劃變成現實,實現對應城地區7家重點鹽化工企業統一供熱,降低煤的消耗量,達到減排效果,「管道還將繼續向長江埠、賽孚工業園和開發區延伸」。
華能應城熱電廠預計平均供熱697噸/小時,目前實際可達到370噸/小時,相當於鹽化企業同步關停10臺10.15萬千瓦發電機組,每年分別減少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2267噸、9354噸、2900噸。
此外,李碧華表示,「應城在進行產業鏈結構調整,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打造,促進產業升級,希望通過今後幾年的發展,我們工業第二產業要更強、佔比更高,另外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旅遊生態的融合。」
2017年7月8日,湖北應城的一家溫泉度假村,溫泉旅遊成為了應城旅遊品牌的一張名片。
應城市新的產業格局已有雛型。從地理位置劃分來看,應城東部以鹽化工業為主,中部為經濟開發區,擬建成高新科技板塊,而西部依託溫泉、森林發展生態旅遊板塊。
2017年7月7日,湖北應城剛建好的應城國家礦山公園。
「歷史包袱、產業轉型都需要時間,這是一個痛苦的像鳳凰涅槃的過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李碧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