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佛教寺廟裡參觀遊覽時,在第一重佛殿裡能看到四大天王的塑像,他們模樣相似,膚色鮮豔,各個手持不同的法寶,橫眉瞪目,表情誇張,與寺廟裡其他危襟正坐的佛像比起來更為有趣。
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裡,有魔家四將,他們鎮守商紂佳夢關,各自有一件神奇的法寶,給姜子牙的軍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最後被楊戩等人打敗。魔家四將的形象、法寶與寺院中的四大天王頗為相似,他們有怎樣的關係呢?
四大天王源自古印度佛教,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護法天神,又被老百姓稱為「四大金剛」。
佛教經典記載,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此山無比巨大,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高約110萬公裡。在須彌山的四周環繞著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蘆洲。在須彌山腹有一座小山,名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頭,各住著一位天王,各護一部州。
有眼尖的讀者可能會說:夢露居士你號稱是博士生,結果竟然把「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寫錯了。其實居士我並沒有寫錯,那兩大部洲的名稱本來就是「東勝身洲」和「西牛貨洲」,這兩個名稱是有來歷的,等我說完你就知道為什麼應該是「身」字和「貨」字了。
《長阿含經》說:
東勝身洲梵語弗於逮。亦云弗婆提。華言勝身。以其身勝南瞻部洲故也。
原來東勝身洲的人,身體勝過我們南贍部洲的人,故名勝身洲。
《俱舍頌疏·世間品一》說:
原來西牛貨洲的牛很多,大家都是用牛與別人交換貨物,因此被稱為牛貨洲。
在中國民間流傳的過程中,因為都是口耳相傳,所以這兩個洲的名稱變成了「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現在不論用哪個都是對的,當然追根溯源還應該是「東勝身洲」和「西牛貨洲」。
漢地佛教寺院常在第一重殿的中間供上彌勒佛(布袋和尚)的塑像,彌勒佛的背後立著韋陀菩薩,兩側則塑有四大天王的雕像。所以佛寺的第一重殿一般被稱為天王殿。四大天王的名稱、形象如下: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護持國土。持國天王身為白色,手持琵琶。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增長善根。增長天王身為青色,手握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纏一條龍或是蛇,另一手捏著一枚寶珠。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多聞佛法。多聞天王身為綠色,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
四大天王中以多聞天王,也就是毗沙門天最為著名。在早期,多聞天王常常手託一座佛舍利塔,後來這一形象演變為託塔天王。而且毗沙門天在唐代被視為「軍神」,他與唐朝另一位軍神——李靖合而為一,
而魔家四將則是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角色,是駐守佳夢關的四位將領。
《封神演義》本就是一部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作品。這部小說從技法上看平平無奇,但作者走的是設定流,他將佛教、道家及民間信仰中的很多神,寫進了小說,並給他們安排了各自的來歷。這是《封神演義》的獨到之處,並深刻影響了中國民間信仰。比如作者把佛教的文殊、普賢、觀音三位菩薩寫成了元始天尊門下三位金仙: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
比如四大天王被寫成了魔家四將,小說中寫他們為殷商對抗周國,死後被封神,成為四大天王,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權,分別為
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碧玉琵瑟一面,職調多聞天王魔禮海,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封神演義》)
四大天王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老百姓有個說法:增長天王拿著寶劍有「鋒」,諧音「風」;廣目天王拿著琵琶,需要「調」弦;多聞天王手持「雨」傘;持國天王拿著花狐貂,毛是「順」的,所以是風調雨順。注意,《封神演義》裡四大天王與法寶的對應關係,同佛教中的說法略有不同,應該是作者的一個小小筆誤。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本人夢露居士,
同步運營有今日頭條ID:夢露居士;夢露居士讀國學;
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
其他平臺隨緣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