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劉冰一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山清水秀與美麗村莊,是遊子數不盡鄉愁的寄託,也是時代發展變遷中被一次次關注的命題。在「2020《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源遠流長——瓊浙文化對話會」上,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發展等話題,結合實例,深入探討「兩山論」對鄉村綠色發展和振興的經驗和價值。
「美麗鄉村」的「綠色魅力」
冬日暖陽,瓊北火山口腳下,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又迎來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昔日這個滿眼是丟荒石灘的小村莊,如今裡裡外外換了模樣,黝黑的火山石、青翠的石斛園在這裡演繹出一曲「石與草之歌」——
近年來,施茶村堅持「不砍一棵樹,不搬一塊石頭」,原生態環境種植石斛,因地制宜探索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致富路,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3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4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施茶村走出去尋找產業項目,引進企業投資,發展石斛生態產業,村民加入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變資源為資本,變農民為工人,變農民為股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高。」曾對施茶村進行實地調研的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海南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楊英姿如是指出。
海口市秀英區施茶村。 張茂 攝
美麗鄉村的「綠色魅力」有多大?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明星村」餘村走一趟,同樣能找到答案。
多年前,餘村不少村民曾依靠大規模開山採礦為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兩山論」的科學論斷在這裡首次提出。十多年來,依靠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指導,餘村轉變發展思路,將「賣石頭」變為「賣風景」,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經濟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綠色休閒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在這一過程中,餘村關閉礦山和水泥廠,又把工業企業集體納入園區,並轉型發展綠色休閒產業,成為名聲在外的「明星村」。如今,一個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樣板正在浙北大地上迅速崛起。
「餘村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始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於村莊治理的各個方面,促進生態文明與鄉村治理協同共進。既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和諧。」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鄉村研究中心聞海燕認為,餘村十五年來的發展成就正是「兩山論」引領推動鄉村綠色發展的最好詮釋。
變「綠色資源」為「美麗經濟」
不論是施茶村,還是餘村,它們的「美麗轉變之路」藏著遠見,其中離不開「生態」「綠色」等關鍵詞。
楊英姿表示,美麗鄉村建設絕不僅僅是改變村容村貌問題,也不僅僅是「三農」中的農村問題,而是要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並行不悖、宜居且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可以說,美麗鄉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綜合載體和實踐路徑,建成美麗鄉村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標誌。
「綠色轉型發展是踐行『兩山論』的必然路徑,也是浙江鄉村的成功實踐和經驗。」浙江省社科院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秀梅對浙江鄉村綠色轉型發展有著長期觀察,在她看來,浙江鄉村的綠色轉型發展有著自身的時代背景,快速發展帶來「成長的煩惱」要求發展轉型,政策環境促動發展轉型,「兩山論」的實踐助力轉型。
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鄉村要綻放永續之美,需要讓「綠色資源」散發出「美麗經濟」的光彩。
聞海燕認為,綠色發展觀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以經濟綠色化為基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 「三大系統」協調共生。「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必然要求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綠色轉型,要求村莊文化發展、村莊區域社會治理方式、村民生活方式都要隨之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否則將阻礙生產力的綠色發展,阻礙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協同發展。」聞海燕指出。
「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涸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講生態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不管是『涸澤而漁』,還是 『緣木求魚』,都不是海南需要的發展方式。」海南大學法學院馬莉莎結合例子說道,「美麗鄉村會客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成功亮相,向世界展現了海南鄉村之美與生態環境的魅力。
張秀梅認為,在「兩山論」指引下,各地不斷推動完善生態發展體制,生態資源和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成為驅動鄉村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有力驅動,市場機制在綠色發展轉型中的作用不斷提升。
以「有力之手」引領美麗升級
在「兩山論」視野下,美麗鄉村建設思路著力點在於項目前端實施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以及項目後端著力進行產業培育與系統提升。
「施茶村主要是依託獨特自然生態條件,吸引企業投資發展鐵皮石斛種植,開發建設了施茶村火山石斛園,切實實踐著『良好生態+綠色發展』。」楊英姿指出,發展「美麗經濟」不僅要通過綠色科技創新、制度體制機制構架、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使經濟發展同環境退化脫鉤,不再以毀壞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得金山銀山,更要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生態產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飯碗」,向生態效益要經濟效益,通過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生態效益,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如何引領鄉村美麗升級?楊英姿進一步解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展「美麗經濟」,美麗鄉村建設不應千村一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築牢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基礎和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以農民為主體、依靠集體經濟發展「美麗經濟」,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並且,要以現代生態農旅融合發展「美麗經濟」,走現代化鄉村振興道路,尋求傳統與現代、內生與開放的有機統一。
結合自身生態「底色」,探索各美其美之道,鄉村才能探索更多振興進化的新路徑。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大雲鎮繆家村的美麗風光。 沈海銘 攝
張秀梅分享了浙江嘉興市繆家村的新農村轉型發展案例,介紹這一缺乏自然資源優勢的村莊,在綠色轉型發展中開展的發展動能轉換、社會治理出新和鄉土文化傳承實踐探索經驗。
繆家村沒有名山勝水,沒有千年古蹟,本身自然稟賦並不突出,那麼如何推動綠色發展轉型?以什麼為路徑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此張秀梅指出,「在繆家村的轉型路上,基層政府的規劃、引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當地村鎮兩級黨政機構主要通過頂層設計、硬體升級、產業打造和品牌運作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大雲特色、符合繆家實際的美麗經濟發展模式」,此外,繆家村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與高質量綠色發展有效融合,互相促進,也是繆家村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做法。
「餘村在推動生產方式轉型綠色發展的同時,從村莊治理、村莊文化、村民生活、村莊生態的多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聞海燕介紹,餘村推動綠色發展具有多重維度,具體來看,其中包括堅持綠色經濟主導的生產方式;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為綠色發展奠定生態環境基礎;培育塑造生態文化;堅持綠色發展創造綠色生活;把綠色發展與鄉村治理相結合等內容。
原標題:「兩山論」引領美麗升級
責任編輯:林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