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兩山論」引領美麗升級

2020-12-12 南海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劉冰一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山清水秀與美麗村莊,是遊子數不盡鄉愁的寄託,也是時代發展變遷中被一次次關注的命題。在「2020《海南周刊》文化學術年會·源遠流長——瓊浙文化對話會」上,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發展等話題,結合實例,深入探討「兩山論」對鄉村綠色發展和振興的經驗和價值。

  「美麗鄉村」的「綠色魅力」

  冬日暖陽,瓊北火山口腳下,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又迎來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昔日這個滿眼是丟荒石灘的小村莊,如今裡裡外外換了模樣,黝黑的火山石、青翠的石斛園在這裡演繹出一曲「石與草之歌」——

  近年來,施茶村堅持「不砍一棵樹,不搬一塊石頭」,原生態環境種植石斛,因地制宜探索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致富路,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3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4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施茶村走出去尋找產業項目,引進企業投資,發展石斛生態產業,村民加入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變資源為資本,變農民為工人,變農民為股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高。」曾對施茶村進行實地調研的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海南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楊英姿如是指出。

海口市秀英區施茶村。 張茂 攝

  美麗鄉村的「綠色魅力」有多大?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明星村」餘村走一趟,同樣能找到答案。

  多年前,餘村不少村民曾依靠大規模開山採礦為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兩山論」的科學論斷在這裡首次提出。十多年來,依靠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指導,餘村轉變發展思路,將「賣石頭」變為「賣風景」,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經濟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綠色休閒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在這一過程中,餘村關閉礦山和水泥廠,又把工業企業集體納入園區,並轉型發展綠色休閒產業,成為名聲在外的「明星村」。如今,一個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樣板正在浙北大地上迅速崛起。

  「餘村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始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於村莊治理的各個方面,促進生態文明與鄉村治理協同共進。既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和諧。」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鄉村研究中心聞海燕認為,餘村十五年來的發展成就正是「兩山論」引領推動鄉村綠色發展的最好詮釋。

  變「綠色資源」為「美麗經濟」

  不論是施茶村,還是餘村,它們的「美麗轉變之路」藏著遠見,其中離不開「生態」「綠色」等關鍵詞。

  楊英姿表示,美麗鄉村建設絕不僅僅是改變村容村貌問題,也不僅僅是「三農」中的農村問題,而是要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並行不悖、宜居且宜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可以說,美麗鄉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綜合載體和實踐路徑,建成美麗鄉村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標誌。

  「綠色轉型發展是踐行『兩山論』的必然路徑,也是浙江鄉村的成功實踐和經驗。」浙江省社科院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秀梅對浙江鄉村綠色轉型發展有著長期觀察,在她看來,浙江鄉村的綠色轉型發展有著自身的時代背景,快速發展帶來「成長的煩惱」要求發展轉型,政策環境促動發展轉型,「兩山論」的實踐助力轉型。

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鄉村要綻放永續之美,需要讓「綠色資源」散發出「美麗經濟」的光彩。

  聞海燕認為,綠色發展觀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以經濟綠色化為基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 「三大系統」協調共生。「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必然要求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綠色轉型,要求村莊文化發展、村莊區域社會治理方式、村民生活方式都要隨之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否則將阻礙生產力的綠色發展,阻礙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協同發展。」聞海燕指出。

  「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涸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講生態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不管是『涸澤而漁』,還是 『緣木求魚』,都不是海南需要的發展方式。」海南大學法學院馬莉莎結合例子說道,「美麗鄉村會客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成功亮相,向世界展現了海南鄉村之美與生態環境的魅力。

  張秀梅認為,在「兩山論」指引下,各地不斷推動完善生態發展體制,生態資源和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成為驅動鄉村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有力驅動,市場機制在綠色發展轉型中的作用不斷提升。

  以「有力之手」引領美麗升級

  在「兩山論」視野下,美麗鄉村建設思路著力點在於項目前端實施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以及項目後端著力進行產業培育與系統提升。

  「施茶村主要是依託獨特自然生態條件,吸引企業投資發展鐵皮石斛種植,開發建設了施茶村火山石斛園,切實實踐著『良好生態+綠色發展』。」楊英姿指出,發展「美麗經濟」不僅要通過綠色科技創新、制度體制機制構架、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使經濟發展同環境退化脫鉤,不再以毀壞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得金山銀山,更要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生態產業,將綠水青山變成「金飯碗」,向生態效益要經濟效益,通過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生態效益,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如何引領鄉村美麗升級?楊英姿進一步解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展「美麗經濟」,美麗鄉村建設不應千村一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築牢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基礎和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以農民為主體、依靠集體經濟發展「美麗經濟」,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並且,要以現代生態農旅融合發展「美麗經濟」,走現代化鄉村振興道路,尋求傳統與現代、內生與開放的有機統一。

  結合自身生態「底色」,探索各美其美之道,鄉村才能探索更多振興進化的新路徑。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大雲鎮繆家村的美麗風光。 沈海銘 攝

  張秀梅分享了浙江嘉興市繆家村的新農村轉型發展案例,介紹這一缺乏自然資源優勢的村莊,在綠色轉型發展中開展的發展動能轉換、社會治理出新和鄉土文化傳承實踐探索經驗。

  繆家村沒有名山勝水,沒有千年古蹟,本身自然稟賦並不突出,那麼如何推動綠色發展轉型?以什麼為路徑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此張秀梅指出,「在繆家村的轉型路上,基層政府的規劃、引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當地村鎮兩級黨政機構主要通過頂層設計、硬體升級、產業打造和品牌運作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大雲特色、符合繆家實際的美麗經濟發展模式」,此外,繆家村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與高質量綠色發展有效融合,互相促進,也是繆家村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做法。

  「餘村在推動生產方式轉型綠色發展的同時,從村莊治理、村莊文化、村民生活、村莊生態的多個方面推動綠色發展。」聞海燕介紹,餘村推動綠色發展具有多重維度,具體來看,其中包括堅持綠色經濟主導的生產方式;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為綠色發展奠定生態環境基礎;培育塑造生態文化;堅持綠色發展創造綠色生活;把綠色發展與鄉村治理相結合等內容。

原標題:「兩山論」引領美麗升級

責任編輯:林芳羽

相關焦點

  • 展會論壇 | 獻禮兩山論15周年,生態旅遊,大美神州
    深圳2020年11月2日 /美通社/ -- 為更好地展示踐行「兩山論」15周年成果,總結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並行經驗,進一步挖掘和集中釋放各地生態旅遊品牌效應,拉長生態旅遊創新產品的價值鏈和持續擴大延伸「兩山論」的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力。
  • 「兩山論」的哲學內涵
    其中,「兩山論」可以說是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閃光點和集中體現。這一論斷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指南。「兩山論」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係習近平同志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科學總結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關係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系統地闡釋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 海南周刊 | 南宋戶部侍郎沈翥貶瓊:狀元後人 以德行世
    有一部為光緒辛丑年(1901年)續修的《沈氏庚譜》,「庚譜」是古代男女談婚論嫁時,雙方的家庭互相交換的家譜,二人生辰八字若是沒有相衝相剋,便可定親。「庚譜」的寫法,在海南還是第一次見到。  最近兩年,海南沈氏宗親依據族譜的記載,還找到了一些明代古墓,比如沈翥五世孫沈子璋的轎形墓。
  • 學者解讀《海南周刊》:講好海南故事 以饗讀者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1月2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周靜泊)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自2008年11月3日創刊以來,已走過十載春秋。這十年中,有不少人文學者與《海南周刊》結下不解之緣。在《海南周刊》十周歲之際,海南大學圖書館原館長詹長智、海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原主任李朱全、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金山等三位學者分別講述了自己眼中的《海南周刊》,並希望《海南周刊》未來繼續挖掘更多的海南故事,為讀者提供一份文化饗宴。  李朱全:海南周刊揭示了海南的文化靈魂和歷史印記  「我是《海南周刊》的忠實讀者,也是它發展歷程的見證者。
  • 中央媒體看海南 | 《瞭望》新聞周刊:瓊崖黨旗映初心
    瓊崖黨旗映初心  ■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柳昌林 羅江  這是創造奇蹟的歷史:1950年5月1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在瓊崖黨政軍民的大力配合下登島作戰,進而全境解放海南,創造了「木船打軍艦」人類戰爭史上渡海作戰的偉大奇蹟。
  • 海南周刊十年·關注丨周刊中品讀風情海口
    11月26日出版的海南周刊T28/29版面圖↑周刊中品讀風情海口  《海南周刊》創刊十年共469期,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稿件是與海口相關的題材。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海口傳承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又容納著西洋、南洋的八面來風。
  • 海南周刊| 瓊北千年那秫村:石板小巷中儘是悠悠古韻
    文\海南日報記者梁君窮通訊員吳勸慎圖\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  從繁華的海口長流墟上向北拐入一個路口,便上了一條不過四米多寬的鄉道,剛好能容兩輛車貼近而過。駛出數百米,便見阡陌縱橫,家禽戲水,仿佛一下子脫離了現代都市,回到最具鄉土氣息的瓊北農村。  「現在村中的謝氏最早於南宋慶元年間遷入,至今已有800多年,而謝姓之前,還有更早的姜姓,已遷入村子很久。
  • 海南周刊 | 鴨腳粟、雞屎藤……海南食療養生源流長
    以穀食來說,品類繁多,海南有稻、黍、稷、麥、粟等等。正德《瓊臺志·土產》「鴨腳粟」條引述王佐《瓊臺外紀》:五穀皆養生,不可一日缺。誰知五穀外,又有養生物……大熟八月登,恃此以不恐。瓊民百萬家,菜色半貧病。每到飢月來,此草司其命。  粟,《齊民要術》稱「粟谷」,《醫學入門》叫「硬粟」,《植物名實圖考》則叫「寒粟」。
  • 珠連玉串綴瓊州——海南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作為全國第一個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的省份,海南在此框架下進一步加強村鎮規劃,強化風貌管控,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不僅為廣大農村人口繪製了一幅宏偉藍圖,也為全體中國人描繪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圖景。
  • 海南周刊 | 黃燈籠辣椒:非「海南生」的海南特產
    黃燈籠辣椒:非「海南生」的海南特產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我小時候,黃燈籠辣椒就生長在我家房前屋後。」6月20日,陵水黎安鎮外埠嶺仔村村支書李成武指著自家院子裡的幾株辣椒說,如今他將辣椒當作盆栽種在了自家的院子裡,來體現當地景觀特色。
  • 讀懂「兩山論」的辯證法
    正是餘村集體經濟轉型的「小切口」投射出了時代前行的「大問題」,才引發了「兩山論」的歷史性出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命題內含深刻哲思。在人類工業化早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呈現了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態勢,似乎高效率就等於高環境壓力、大量生產就必然帶來大量廢棄。環境與經濟不可得兼甚至「零和博弈」的理念,同樣深深影響著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
  • 海南周刊| 海南藥食同源資源豐富 企業「掘金」越來越多
    本期《海南周刊》將帶你了解海南藥食同源產業的現狀。  在海南島,長夏無冬的熱帶海島氣候和茂密的熱帶雨林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有些植物既能防病治病,又可作為人們飲食的一部分,具有藥食兩用的功效。
  • 華僑城海南集團美麗鄉村農特產品亮相2020國際旅交會
    華僑城海南集團美麗鄉村項目的農特產品在華僑城展臺扶貧專區精彩亮相,在全面展現華僑城海南集團旅遊扶貧成效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扶貧農特產品知名度,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在華僑城展臺扶貧專區,中廖村中廖果酒、黃金百香果、南山村九品香水蓮花茶,文門村「文門貢果」等一系列華僑城海南集團美麗鄉村項目農特產品擺放在展臺的醒目位置,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的目光。
  • 海南周刊十年·關注丨陳慶:叢林精靈 相守到老
    11月26日出版的海南周刊T16版面圖 ↑陳慶:叢林精靈 相守到老  常年穿梭於霸王嶺山區,陳慶黝黑的皮膚尤顯粗糙,一頭短髮銀絲已滲透近半,平時話不多,不過一聊起海南長臂猿,他總能侃侃而談。
  • 美麗中國 幸福海南 愛你一生一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海洋強國」目標。  在省委六屆二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羅保銘指出:要切實把十八大精神轉化為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在美麗中國的昭示下,全面加快國際旅遊島建設,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更加美麗的度假天堂和幸福家園!
  • ...李宏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哲學基礎與現實意義
    二、「兩山論」的哲學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哲理性強,是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最新認識,是在發展和保護問題上的重大理論突破。「兩山論」既是將辯證法運用於現實問題的典範,也是對中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和人類社會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  三、「兩山論」的現實意義  「兩山論」重要思想破解了發展中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關係這一難題,形成了全新的發展理念,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未來。
  • 海南周刊| 海南香飄進紫禁城
    從美麗瓊島到國家級文化機構,這幾款小小的香產品經歷了比「過五關斬六將」還要嚴苛的篩選過程。海南香料的好品質與產品設計上的好創意讓海南這家以文化「包裝」香料的企業成功「進宮」。而另一邊,不可否認的是,海南本地相關企業在文創產品開發上仍處起步階段,整體氛圍尚未濃厚。一個海南本地專做香的公司想要拿下故宮的大訂單,其背後的付出可想而知。去年初,香島集團總經理沈汝青因為要寫一本與香有關的書籍而聯繫到了故宮,在此期間他注意到,沉香作為重要的貢品在皇宮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故宮博物院「包羅萬象」的文創產品中卻沒有一樣與海南沉香有關的產品。
  • 海南周刊| 海口水彩畫家當下狀態作品展開幕
    &nbsp&nbsp&nbsp&nbsp方寸之間 感受拳拳赤子心&nbsp&nbsp&nbsp&nbsp從蔡甫鎮的《五公祠一角》與振東老街組畫,到王詳熙的《西部初秋》、陳萍的《石山歲月》、邱曉雯的《青蔥歲月》、王英姿的《轉角陰涼處》、張天的《枯木逢春》,再到李永惠的《老家》《
  • 海南周刊| 海南清代教育家王承烈:以經史入詩 以詩史教學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達士巷清末海南文化大家王國憲故居裡的王承烈畫像。王國憲是王承烈的曾孫。  文\海南周刊特約撰稿 蒙樂生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清末海南文化大家王國憲在《瓊臺耆舊詩集·序言》中說:「瓊颱風雅,開自南宋,其專集之傳,亦始於南宋。至明而人才輩出,名臣名儒先後相望,有『海濱鄒魯』之稱。」有明一代,瓊人著作專集之豐,多達百數家,可謂盛極一時。故論及海南文化,後人大多「厚明而薄清」。
  • 海南周刊| 瓊北千年那秫村:石板小巷中儘是悠悠古韻
    文\海南日報記者梁君窮通訊員吳勸慎圖\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  從繁華的海口長流墟上向北拐入一個路口,便上了一條不過四米多寬的鄉道,剛好能容兩輛車貼近而過。駛出數百米,便見阡陌縱橫,家禽戲水,仿佛一下子脫離了現代都市,回到最具鄉土氣息的瓊北農村。  「現在村中的謝氏最早於南宋慶元年間遷入,至今已有800多年,而謝姓之前,還有更早的姜姓,已遷入村子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