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昨天在微博上看了一個採訪視頻,有記者問小學生,「大學畢業兩三年的90後月薪要有多少?」學生A說:「三千塊錢吧,畢竟現在社會掙錢有點兒難。」學生B說:「至少應該跟我媽一樣,3000才合理吧。」學生C說:「1000塊。沒衣服可能也不需要太貴,吃飯可以自己買點菜。」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都說,這一看就是有生活的孩子,知道我們有多不容易。誰知道,當最後一個小男孩壓軸出場的時候,真是讓大家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他回答說:「25歲的月薪,200萬沒問題!」
記者接著又問:「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賺到那麼多錢?」
孩子說:「和我老爸一樣唄,董事長就行。」
當記者告訴孩子,「我們月薪5000的時候「,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換工作!「
孩子還反覆強調著「一個月至少一萬吶。」
不過,後來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話太傷人了,然後補充道:「我這就像是一個得了80分的人和0分的人炫耀,我這是不是有點兒太不(仁慈)了,我不喜歡這麼炫富!」
然後,孩子還委婉地進行了追問,「我再說一句你們承受得住嗎?你工資那麼少,你沒有男朋友吧?」
當攝像回復孩子,「我比5000元的工資還低,但是我有女朋友「的時候,孩子一臉震驚。
聽到孩子的說法,有些人坐不住了,覺得「這樣的孩子無非是「拼爹」,長大之後自己能過啥樣的日子,還真不好說呢?」
我也覺得這孩子的確是在拼爹,但是不得不說,人家的爹也的確能拿出來一拼,畢竟,他除了給孩子帶來了財富,帶來了豐厚的物質生活,更給孩子帶來了眼界,而這很有可能是無數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做到的。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眼界的人
前兩天,有個朋友來找我吐槽,說是自己銀行卡裡的餘額就剩下10塊錢了。
朋友在一線城市工作,雖然算不上有錢人,但是每個月的工資也不低,加上妻子也在企業做高管,兩個人按道理說早也算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財務自由,怎麼會這樣呢?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被人騙錢了。結果,他告訴我是因為家裡的「四腳吞金獸」。疫情期間,孩子雖然出不去門,但是層出不窮的網絡課也依舊讓家長們感受到了巨大的焦慮,大家都擔心孩子在家傻玩兒,別人家孩子都趁著這個機會有了巨大的進步,所以就拼命地給孩子報網絡課。
什麼編程啊,英語啊,奧數啊,幾乎是能報的都給孩子報上了,最後孩子學會多少不知道,自己兜裡沒有錢了倒是真的。
我問她,「為什麼要給孩子報這麼多興趣班呢?孩子學得過來嗎?」
她想了半天說:「也不是為了非得學會什麼,就是讓孩子開開眼界吧。」
給孩子開開眼界,早就已經成為了很多父母的訴求,大家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不輸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孩子至少得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個東西,而不能在別人談論的時候,一無所知。
這種感受其實我也深受體會。就像是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城市,在我上大學之後,我才第一次走進肯德基。
這也是我直到今天都不喜歡肯德基的原因,因為只要一推開門,我就能想起來第一次進去時的窘迫,但是我的第一次,卻是其他人的第一百次甚至是一千次,在別人從容的襯託下,我甚至會覺得有些無地自容。
所以,自從有了孩子,我也始終覺得成不成才不說,但是得讓孩子做一個眼界開闊的人,至少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事情存在,而不能別人說什麼,自己都是瞪著一雙大眼睛,迷茫而又無助。
更重要的是,有眼界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裡就不再只是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還有星辰和大海,他們會有更大的夢想,更想要實現的願望,他們也會為此有更長遠的規劃,這一切都將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見過最大的世面,就是父母的眼界
不過,有眼界是好的,但是如何能讓孩子有眼界呢?就像是我的這個朋友,讓孩子上了興趣班,孩子就有眼界了?還是說,我讓孩子三歲就去肯德基,就算是有眼界了呢?
其實這些都算是在促使孩子有眼界,但是卻不是全部。我始終認為,孩子見過最大的世面,就是父母的眼界,而絕不僅僅在於父母用物質給孩子堆砌出來的世界。
就像是演員黃磊的女兒多多,小小年紀就能演話劇、寫劇本,英語、鋼琴樣樣都行,這樣的孩子長大也差不到哪裡去。有些人說,這是因為他家有錢,沒有錢的人家根本無法複製。
物質生活也許是這樣的,但是孩子的眼界卻不全是金錢帶來的。
我曾經認識過這樣一位媽媽,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她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公司,做的風生水起。後來,找了一個同樣有才華有能力的老公,結婚生娃之後,她就留在家裡相夫教子,把事業都交給老公來打理了。
按道理說,這樣有著炫酷經歷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但事實上,她的女兒除了喜歡花錢買包買衣服,沒有任何愛好。
因為這位媽媽覺得自己之前太辛苦了,現在終於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那就應該好好寵愛自己。所以,雖然她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看法,但是用她的話來說,「就讓這些想法隨風散去吧」。她不想再去思考任何事情,就是想買買買。
但是,孩子沒有經歷過媽媽的前半程,她出生於媽媽開始買買買的「黃金時期」,所以跟著媽媽,孩子從小就學會了享受生活。孩子也的確有眼界,奢侈品、限量款的包一眼就能認出來,甚至連是哪一年的款都能如數家珍。
可是,除此以外,孩子什麼都做不知道,都已經上小學了,認識的漢字都很有限,就更不要說什麼閱讀了。
這樣的孩子算是有眼界嗎?我覺得不算。一個人的眼界並不僅僅局限於對待某一個領域的了解,其實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為人處事的一種方式。
就像是這個孩子,如果因為看到了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所以想去自己創造美好,或是將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這算是一種眼界。或者像她的媽媽年輕時一樣,懂得奮鬥和打拼,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人生夢想,這算是一種眼界。
可惜,她看到的只是媽媽享受的狀態,而她更是對物質斤斤計較,這著實與眼界已經毫無關係。
對於孩子而言,想要見世面有眼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母。只有父母有格局,有眼界,孩子才有可能,如果父母自己都放棄了自己的成長,那麼想讓孩子有眼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就像是董卿說過的那樣,「你想要培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就要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不過,想要培養孩子的眼界,不僅僅是要父母做出榜樣,除此以外,父母也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孩子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那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
想讓孩子有眼界,父母還需要做好這三件事
第一點,讓孩子多讀書
想要開闊孩子的眼界,並沒有什麼捷徑,但是一定要找一條最簡單的路,那就是讀書。
被美國文學界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鄒奇奇曾經說過:「有時我是一個觀眾,在天空注視著故事中的人物;有時我覺得自己就是人物本身,感覺到他們的幸福和悲傷。」
讀書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確實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書,但是都放在那裡落了灰。因為家長只是嘴上說讓孩子去讀書,而自己卻沒有成為孩子的榜樣。
我就聽到過一個孩子抱怨說,「我爸天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還總說讓我看書,他怎麼不去看呢?就知道要求我。」
當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自己卻做不到的時候,其實對於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只學會了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那就更談不上什麼讀書了。
所以,父母要在家庭中營造出讀書的氛圍,不僅僅是讓孩子讀書,更要自己身體力行,成為孩子的榜樣,只有這樣才真的會讓孩子成長雨「書香門第」。
第二點,帶著孩子去體會不一樣的生活
讀書固然是好,但是有時候,書中描繪的內容孩子若是沒有親身體會,就難以理解,更是無法想像。
就像《後會無期》裡所說的那樣:「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可能的情況下,最好可以帶著孩子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有時候,父母會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何必費這麼大力氣呢?其實不然,任何一種生活形態都無所謂好壞,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只有看到了更多的生活狀態,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父母也不行。
比如,孩子放假的時候,帶著孩子離開城市,到農村生活一段時間,感受一下其他人的生活方式,讓孩子有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了解生活的多種多樣,千姿百態。
這樣孩子不僅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還可以豐富孩子的頭腦,讓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站在更多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知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理解這個世界。
第三點,不要拒絕孩子的好奇心
馬東曾經說過:「人生不是沒有風景,只是高度不夠,不知道只是因為看不到,不是因為不存在。」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不過,想要孩子有眼界,父母可以刻意培養,但是父母給的再多,都不如孩子可以主動去關注。
小的時候,孩子會問你,「這個蟲子叫啥名字?」長大了,孩子會問你,「這個名人是誰?他為什麼這麼厲害?」
很多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提出的問題都很無聊,或者覺得孩子早晚會知道,也就不會耐心講給孩子聽。很多的常識孩子確實早晚都會知道,但是更寶貴的是孩子追求知識的過程,父母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陪他經歷他感興趣的生活,陪他去探索他感興趣的世界,帶著他走進他好奇的一切,讓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去探索,去求知。這樣哪怕他在成年之後,也依然會保有對世界的好奇,這將幫助他擺脫瑣碎生活帶來的壓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