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南陽地區古代水利工程考察團一行赴鄧進行田野考察,尋訪鄧州區域曾經潤澤著南都帝鄉錦繡的古代水利工程遺蹟。
11月7日為立冬首日,藍天碧空下的沃野鄧州仍舊秋高氣爽。來自南陽師範學院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的劉國旭教授、南陽市水利局水利專家楊柳科長和文化學者郭文學、範立碩一行,在鄧州市水利局建設管理科高新濤科長、《鄧州市水利志》編纂組專家、鄧州市水利局原水政水資源科科長武聖漢先生、《鄧州市水利志》編纂組成員王榮清副所長等水利領導專家的陪同下,先後實地考察了鄧州區域的漢代水利工程六門堤、三郎堰、鉗盧陂和掘塘陂等古水利遺址。
南陽地區古時農業和水利發達,古陂堰以鄧州為多,其水利修築事跡亦最豐。據歷代史志記述,漢代南陽太守召信臣主持所修的六門堤最為著名。六門堤之外,鄧州陂堰31處,堰以三郎堰為最大,陂以鉗盧陂最大,並各訂立有灌溉用水制度,鑄刻於碑石,首啟中國古代用水管理制度先河,召信臣被現代史學冀朝鼎譽為「中國用水管理之父」。
六門堤位於鄧州市區西北隅,是鄧州歷史上最早、亦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歷代屢有修廢,現存遺址有岔股路村北渠首和通往韓凹村北的槽渠一段。據《漢書·召信臣傳》、《水經·湍水注》、《鄧州陂堰志》等記載,西漢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南陽太守召信臣「斷湍水,立石碣,開三門,提水位,灌良田。」最長的渠道系由閘門渠首向東修乾渠,經穰縣城向東北,再折向東南進入新野,全長二百裡,沿乾渠築陂、堰29處,受益面積三萬頃。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六門堰(水經注作六門堤),灌溉穰、新野、朝陽三縣土地五千餘頃。六門陂系統「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鹹入朝水(刁河)」,諸陂蓄水,相互補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結合的水利體系,其「長藤結瓜」式的獨特水利工程形式,標誌著西漢時期南陽水利建設達到了較高水平。西漢末年,六門堤系統失修。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2年),南陽太守杜詩修復六門堤,並加以擴展,將陂堰增至31處,受益面積四萬頃。漢末毀廢。晉鎮南大將軍杜預駐節南陽,於太康三年(282年)修復六門堤,陂堰增至44處,後世曾屢廢屢修。史書詳載的有北宋時鄧州知州謝絳按召信臣六門陂故址組織興修,復壅湍水注鉗盧陂溉田,兼障湍水泛濫之害,部分恢復六門陂灌溉系統,受益面積三萬頃;明初鄧州知州孔顯始稍加疏導,至正德時六門陂系統恢復到31陂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王道升再次組織修復,發展到38陂14堰。
鉗盧陂位於鄧州市劉集鄉王堤村西南,北起王堤村,南至構林鎮崗岔樓一帶,南北堤長8裡,東西堤3裡,陂旁曾有迪陂寺,於解放前被毀。目前有引丹灌渠橫穿其中,有高出地表約2米的陂址,斷續起伏5裡許。漢張衡《南都賦》有「於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赭陽東陂。」宋梅堯臣《送王察推縝之鄧州》有「車過白水沙痕闊,雁落鉗盧稻穟長。」皆贊鉗盧陂之惠民盛舉。
三郎堰位於鄧州市北部夏集鄉與鎮平縣接壤處,以嚴陵河為引水源,經歷代興廢,建國後建有三郎堰灌渠,灌區範圍以今之趙集、裴營、夏集、張樓四鄉鎮部分耕地。
一日之行,收穫豐碩,滿滿當當。考察團一行還順道踏訪了位於鄧州市腰店鄉的宋代惠潤古廟和汲灘鎮清代山陝會館等歷史文化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