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2020-12-16 一個書生的精神家園

作為一個主打哲學的自媒體號,我常收到這樣的留言:哲學很好,我很喜歡,可我理解不了,給我推薦幾本(哲學入門書籍)唄。

實不相瞞,讓我推薦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常常使我犯難,畢竟,搞哲學,我完全是業餘的。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沒讀幾本哲學著作,如何給哲學的讀者們推薦靠譜的書單呢?所以,讓我推薦哲學入門必讀書籍,我是很難為情的。但同時又感到,作為一名哲學發燒友,無書分享也說不過去。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

欲修哲學,先學哲學史

學習計算機編程這樣的實用技術不必先搞懂它的歷史,學好語文、數學也不是非得研究它的歷史,但學哲學不能不了解它的歷史。

因為哲學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它的歷史構成的。當代的哲學當然也是通往哲學殿堂的路徑之一,但哲學畢竟是一門很依賴於時間沉澱的書。整個當代哲學史不過是整個哲學史的片段而已。而且當代哲學無法代表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受限於現代專業化影響,哲學已經成了艱深晦澀的一大代名詞,大部分時候只在哲學象牙塔裡繼續討論,一些歷史的小道消息倒是大受歡迎。正是這樣,普通讀者想了解哲學,先了解哲學史的要求就變得更為迫切。

哲學並非某個民族,某個社會某個的時代精神生活的全部,但它卻是最能反應出歷史精神的。一個愛不愛思考、重不重視哲學的民族,通過它的哲學史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看出來。就此而言,哲學可謂反映出一個國家精神上的無意識狀態。

了解哲學史,正是要從源頭上了解到哲學的各種學派、歷史背景、主要人物、思想體系、哲學框架等,從而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哲學在歷史上的精神風貌。

了解哲學史,意味著有一個深入學習哲學的過程。一開始你可能毫無主見,看到人說柏拉圖好,你就認定柏拉圖一定不錯;看到風靡的是存在主義,你就學著像存在主義一樣生活,或者看到某專家學者極力推崇《易經》《老子》,你可能以為天下舍此外無書可讀,總之,在你的哲學學徒期,你也振振有詞地大談你的哲學,但細究起來,可能都是來自別人的見解而不是真正來自於獨立思考。或者看到諸如超驗的、實在論之類的哲學術語就被嚇跑。這時,你需要一位哲學老手攙扶上路,慢慢的,你才會在哲學史中學會摸爬滾打,發現自己喜歡的哲學。當你在通過哲學史的考驗後心有所屬,那你就窺得哲學門徑了。

目前較流行、影響較大的哲學史,有中國或中國人所著的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唐志龍《中國哲學史》等;西方的羅素《西方哲學史》、梯利《西方哲學史》、希爾貝克《西方哲學史》、斯通普夫與菲澤合著的《西方哲學史》、呂克費希等著《最美的哲學史》、施杜裡希《世界哲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的十卷本《勞特利奇哲學史》、三位德國作者合著的《哲學百科》等。

有的是哲學斷代史,如希臘哲學史、20世紀哲學史、秦漢哲學史、明清哲學史、近現代哲學史等;有的是國別斷代史,如美國哲學史、英國哲學史、俄羅斯哲學史、法國哲學史、印度哲學史等。

嚴謹不足但趣味有餘的哲學史,如講故事類型的杜蘭特《哲學的故事》、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等。

如果不把哲學限定於「哲學」二字,而是寬泛地包括進思想史,那麼羅蘭斯特龍伯格的《西方現代思想史》、彼得沃森的《人類思想史》都是很不錯的哲學入門史書。

如果你想深入研究哲學史,像黑格爾《哲學講演錄》這樣的巨著也應捧起來。

對於初學者,只要不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或意識形態色彩,很多哲學史著作都值得一讀。但起碼應當優先讀那些比較客觀的著作。讀西方哲學史,我建議大家先從梯利《西方哲學史》開始。我自己從梯利《西方哲學史》受益良多。主要是因為它比較中立客觀地梳理了西方哲學的歷史,文風樸實,但言之有物,敘述克制,介紹全面,比如講到亞里斯多德一章,它就這樣細分條目闡釋:

第一節 亞里斯多德探討的問題(附參考書)第二節 哲學與科學第三節 邏輯學第四節 形上學第五節 物理學第六節 生物學第七節 心理學第八節 倫理學第九節 政治學第十節 逍遙學派

相比較羅素《西方哲學史》,儘管文採斐然且不乏見地,但作為哲學史工具,它容易將初學者帶偏,不利於我們掌握原汁原味的哲學歷史,比如同樣是對亞里斯多德的介紹,他只分為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邏輯與物理學這五部分,全面性上相對欠缺。而且他開篇就這樣介紹亞里斯多德:

閱讀亞里斯多德,我們有必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他:即參考他的前人和參考他的後人。就前一方面說,亞里斯多德的優點是極其巨大的;就後一方面說,則他的缺點也同樣是極其巨大的。

一上來就說哲學家的優點缺點,無異於給我們說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優缺點,幸好作為哲學家的羅素足夠靠譜,否則很難服人的。我說這個意思,並非責難偉大的前輩。綜羅百代,成一家之言是我們閱萬卷書的最終目標,但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我們還得有個博觀約取的過程。哲學初學者應當首先了解哲學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然後才作進一步的判斷。因此,寫給初學者看的哲學史,越客觀越好。

相關焦點

  • 你還在讀《蘇菲的世界》?哲學科普入門書籍推薦!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蘇菲的世界》這部小說被很多中小學生當作西方哲學史入門的書籍,因為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作品動人心弦,啟發無數讀者對個人生命、對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幾乎都在裡面了不過,覺得一樣東西難,或許並不是因為它真的有那麼難,而只是我們沒有找到一種打開它的「正確方式」。今天就分享幾本簡單有趣,且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的哲學入門書。
  • 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來源:一財網這個時代,乍一看哲學很不受歡迎,大家都忙於實務,哲學就顯得沒用而玄虛。但也不盡然。比如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就從西方火到東方,在中國,自20年前初版以來,一直再版,一直暢銷。但每一個自稱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背熟胡塞爾在110年前加上重點號說的這句話——半個世紀後,曾經「背叛師門」的海德格爾不得不重新回到這句揭示哲學本質的話:「研究的動力必然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情和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用任何一本哲學史,不管是羅素、梯利還是文德爾班,來當哲學入門書。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畢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觀點更讓人好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如何成書的?可讀性在何處呢?二、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胡適出生於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後,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
  • 馮俊:為什麼要讀西方哲學史?
    哲學史的書寫常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書寫的重點是落在「哲學」上還是落在「史」上,也就是說寫出來的是哲學家寫出來的「哲學」的歷史,還是歷史學家寫出來的哲學的「歷史」。哲學這個學科的獨特性決定了哲學和哲學史是分不開的,沒有離開了哲學史的哲學,也沒有離開了哲學的哲學史。
  • 醍醐灌頂的書,推薦5本哲學入門書籍
    ,為你一一解析論證推理的秘訣,可謂哲學入門工具書的不二選擇! 2、《西方哲學史》 作者:羅素 豆瓣評分:8.9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討論西方哲學史的著作。其敘述年代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代的邏輯分析哲學。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在京首發
    與會學者圍繞馮友蘭先生的學術貢獻和宣紙線裝版《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兩書的出版,進行了發言和討論。在馮友蘭學術研究會和馮先生後人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善品堂藏書, 特別推出《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宣紙線裝版,以資紀念。
  • 黑格爾為什麼說東方的哲學不屬於哲學史
    黑格爾在考察哲學史時也涉及到對東方精神狀況的描繪,並提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哲學。但是,他卻認為在東方找不到哲學知識,「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以外」。就中國來說,中國人早慧卻停滯不前,在古代兩千年的歷史中幾乎維持著同等的理智活動水平。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如果你對哲學有刻板印象(不好的那種),或者你對哲學並不算特別了解,那麼推薦你們讀下面這些書。《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這是一本號稱用窮兇極惡的吐槽和喜聞樂見的八卦,瓦解對哲學史成見的作品。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提到馮契,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哲學。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遠離朋友圈哲學,你需要這15本正經哲學入門書
    哲學?就是每個字都認識,但是放到一起不知道啥意思的東西嗎?學它有什麼用呢?也許,亞歷山大和第歐根尼的故事裡有一個非標準答案。人人都知道亞歷山大是暴脾氣,但凡能動手的事兒絕不嗶嗶。這個故事甚至被解讀為「強權和暴力都擋不住哲學的陽光」。這個閱讀理解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哲學的意義似乎就在其中了。哲學到底有多重要,只有真正懂的人才能理解。本期,小編給大家推薦15本哲學入門書,希望大家都熱愛智慧,不被拋棄。
  • 長安大學哲學考研(616馬克思主義哲學、840西方哲學史)備考經驗
    因為不學習的話,自己就會感覺到非常的空虛。如何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校若只為學歷,建議選擇一個錄取比例較高、報考人數較少的學校。選擇自己能考上的最好的學校。那麼選擇學校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基礎方面。
  • 讀中國哲學,歸根結底仍是思考我們應如何生活
    那麼,中國有沒有哲學呢?這個話題註定沒有惟一確定的答案。因為,我們不是討論一件擺在那裡的東西,仿佛掌握它的本質就獲得了關於中國哲學的終極真理。因此,不如換個思路,不停留在抽象地討論中國哲學是什麼?而是回到實際,考察「中國哲學」名下的工作是怎麼做的?《中國哲學十五講》就是一個極有益的探索,既可以當中國哲學史讀,也可以當中國哲學讀。
  •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歷經15年翻譯、總字數逾540萬的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23日與此間專家學者見面。該書匯聚了國內頂尖哲學研究者翻譯,原著水平之高、翻譯水平之高,受到廣泛關注。  「《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發行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2018年讀書筆記第102本,一本哲學入門書
    今天的讀書筆記是一本哲學入門書,由田中正人等所著的《驚呆了!哲學這麼好》。為什麼要讀哲學?因為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學都能給出解答。哲學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過好這一生。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只有正確了解真、善、美,靈魂才能變得出色。"
  • 維根斯坦論哲學史
    在如何做哲學的當代討論中,按照一般的意見,大致有這樣兩種進路:一種是以哲學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另一種則更強調哲學與哲學史的聯繫,甚至認為哲學即哲學史。至於那些晦澀難懂而且對其解釋爭議較大的經典原作,除專業哲學史研究者外,一般研究者則不一定需要去鑽研。」葉峰的這一觀點,在一些主張哲學即哲學史的學者看來,可能是極具誤導性乃至是「危險」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所謂哲學問題只能從哲學史中來,脫離了哲學史的「哲學問題」要麼是假問題,要麼根本就不是哲學的問題。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蘇菲的世界》爬到兔毛頂端:生活需要智慧,推薦一本哲學入門書
    學哲學有什麼用?哲學讓人有智慧。如今很多人忙於社會競爭,休閒娛樂的時候,接觸流行影視劇、微博、遊戲等,都比看書來得輕鬆。但當我們消耗掉有限的生命僅獲得了淺層次的愉悅時,我們甘心嗎?這本書既是小說,也稱得上哲學入門教科書。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在哲學老師艾伯特的教導下,開始了解西方哲學史,但是後來他們卻發現他們自身不過是少校書裡的「小把戲」,蘇菲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尋常,連狗也會開口說「生日快樂」了,你可以邊看邊尋找答案。
  • 普通人對哲學的誤解:哲學不是什麼?
    無論一個人是不是哲學專業的,或者是否涉獵過哲學類的書,相信也不會對「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感到陌生。但是不少人誤以為哲學就是朋友圈的心靈雞湯。不是哲學專業的,總是想找個讀哲學的問個究竟。但今天我們換個角度,談談哲學不是什麼。
  • 讀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赴中國先哲思想盛宴
    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靜水不僅被他的淵博學識和哲學智慧所折服,同時還能享受到中國數千年歷史中諸多哲學家的思想盛宴,實在震撼心靈,受益匪淺。馮友蘭(1895—1990),1918年馮友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畢業, 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