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建設中的「廣州第二CBD」一水之隔的位置,魚珠東南的珠江江心上,廣州最後一個只能通過渡輪到達的小島——大吉沙島十分安靜。該島至今保存大片農田,島民的主要收入仍以農業為主。
又到了暖風綠青苗的季節,不過今年的大吉沙島有些不同尋常。島上豎滿了鱗次櫛比的噴灌設備,新添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幾個大字筆力遒勁。昔日江心孤島,正在蝶變為「都市錦田」。
華南稻田的「隆平緣」
由袁隆平院士謀劃、選址、題名,集農業、科研、觀光於一體,這個與「雜交水稻之父」結下不解之緣的現代農業公園,起源於一次高規格的拜訪,一個發展高質量現代化農業的決心。
2019年12月,廣州市黃埔區領導帶隊赴海南省拜訪袁隆平院士。對於建設「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和「隆平院士港」的提議和背後的誠意,袁隆平院士表示高度認可,項目很快進入實地考察和建設規劃的階段。
2020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受袁隆平之託,就水稻試驗田選址進行了現場考察;2月26日,隆平公園正式啟動建設,一期項目水稻種植工作全面開始,總規劃面積約6662畝;4月28日,隆平公園正式開園;6月3日,廣東省農業重大建設項目啟動與推進會暨廣州市農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黃埔區長洲島舉行,隆平院士港正式啟動建設。
「在廣州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中,隆平公園給人們提供了與自然,特別是與農業生態環境緊密接觸的機會。人們既可以領略傳統的農耕文化,也可以看到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看到採用最先進的育種技術培育的水稻、蔬菜和水果品種,以及無人駕駛拖拉機、收穫機等先進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這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人們了解農業是立國之本、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談到目之可及的項目價值,羅錫文院士頗為欣喜。
兩代「軍校」 橫跨百年
烏湧碼頭,是進入大吉沙島的唯一通路。「想不到吧,對面就是黃埔軍校!」在島上經營農莊的馮永祥笑聲爽朗。僅僅一水之隔的長洲島上,便是百多年前在中國近代史上威名赫赫的黃埔軍校。
「我們正在這裡建設一個現代農業的『黃埔軍校』,給農業工作者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培養更多衝在現代農業第一線的人才。」華南農業大學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委會副主任廖宗文笑著談道。
「以前村民自耕自足,勞累了一年後不僅辛苦、收入還低,現在引進了這個項目,村民的年收入增加了,還給了就業的機會,建好後可能還會帶動旅遊業發展。」對於下沙社區董事長張矅三而言,常聽人說起家鄉即將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的「黃埔軍校」,這令他非常自豪。
島民們增收致富的期盼,與黃埔區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的願景,在隆平公園這個「交叉點」上完成了交匯。作為這一切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黃埔文化(廣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黎學軍喜不自勝。
不落防疫 不誤農時
作為僅靠水路與外界相通的小島,大吉沙島受疫情影響不大,但嚴格的疫情防控下,今年的春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延後。「今年春耕比往年滯後了十幾天,我們一方面將通過增加器械設備,提高效率,搶回時間;另一方面調整早中晚稻種植的比例,減少早稻面積,提高中晚稻比例,確保全年產量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水稻種植項目合作企業中振智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興說。
今年,將有1340畝優質水稻在大吉沙島水稻公園完成種植,其中就包括30畝袁隆平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這離不開前兩年區裡的土地綜合升級整治。早在2018年,黃埔區就對大吉沙島及白兔沙島實施了土地綜合升級整治,並在次年完成了集體農用地承包約1790畝。如今,這1790畝耕地有了一個新名字——隆平公園一期項目。
020—32075119,是黃埔區的春耕生產服務熱線,每天7小時由專人負責接聽受理相關訴求。張矅三對這個電話很熟悉。「疫情期間企業停工,種子、化肥、農藥都缺,打這個電話,訴求反饋上去,很快有回音。」張矅三表示。
「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落戶廣州市黃埔區,它是廣東省乃至整個華南地區農業界的一件大事!」最近,陳家興總能想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隆平公園一期項目開耕儀式上講話時的激動勁兒。「隆平田」孕育著新希望。( 吳春燕 王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