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縣,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總面積1342.05平方公裡,總人口40萬人,來鳳縣是中國第一個實行土家族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也是中國文化先進縣、體育先進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享有「歌舞之鄉」的美譽。
一、歷史沿革
1、宋初為羈縻富州地,後又為柔遠州地。宋仁宗時置散毛司。
2、元為散毛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升散毛府,屬四川行省。至正六年(1346年)改為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司。
3、明永樂九年(1411年)改長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恩施縣;十三年析置來鳳縣,治今址,屬施南府。
4、1914年屬荊南道,1921年屬施鶴道,1927年直屬省。
5、1949年屬恩施專區,1970年屬恩施地區。1979年改置來鳳土家族自治縣。1983年復為來鳳縣,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地名來歷
以翔鳳山飛來鳳凰的傳說而得名。清同治《來鳳縣誌》:「翔鳳山,縣東三裡,山形聳拔,如鳳舒翼,故名。」
三、旅遊景點
1、接龍橋。又名霽虹橋,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原為連接龍脈之意,故名接龍橋。橋長80.45米,寬5.3米,全部用青條石砌成。橋中央欄杆上鐫刻「接龍橋」3個大字。1984年4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視察來鳳時親題「接龍橋」三字。1988年8月1日,中共來鳳縣委、縣人民政府在橋上立碑,鐫該碑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同志題詞「發揚先烈志,振興湘鄂邊」。
2、舍米湖民俗文化村。「千年銅柱壯邊陲,舊姓相沿十八司。相約新年齊擺手,春風先到土王祠」是舍米湖的生動寫照。該村土家族佔總人口的90%以上,是擺手舞的發源地,具有土家族文化的鮮明特徵,舍米湖擺手堂有「神州第一堂」的美譽,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3、卯洞景區。位於百福司鎮,景區有桅子柱、香爐巖、落印潭、土司城、仙人洞等景點,集酉水河的雄、險、秀、靜於一體。卯洞為天然形成的穿洞,「天闕驚瀉洩巨川,洞庭前路劈千山,蛟龍不是池中物,五嶽當塗也枉然」。仙人洞位於卯洞懸崖之上,1992年曾進行過搶救性挖掘,內有早至2000多年前的懸棺等文物。
4、仙佛寺。位於翔鳳鎮關口村酉水河畔。仙佛寺內沿酉水河西岸石壁上有摩崖造像群,坐西朝東、依山臨水,計有造像31尊,最大者通高6米。傳說建於晉鹹康元年,1994年經專家考證,始建於初、盛唐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長江中遊、兩湖地區現存唯一的大型摩崖造像,為土家族、苗族聚集區歷史文化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物、歷史價值,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