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日報: 《中國抗疫圖鑑》,全景記錄抗疫震撼感人瞬間
今年年初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勇敢逆行,奔赴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報導疫情動態,傳播防控知識,講述感人故事。
從紀錄片《生死金銀潭》,到微視頻《非常日曆》;從戰「疫」日記Vlog,到新聞發布會5G直播……各家媒體創新方式,製作了短視頻、Vlog、H5、長圖等新媒體作品,不乏爆款之作和刷屏之效,可謂融合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面向委員單位發起徵集活動,並在中國記協網製作推出多媒體專題《踐行「四力」 創新深融——戰「疫」新媒體精品案例展示》。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聯合「人民號」平臺號主「我是K董」策劃、製作、發布長卷漫畫《中國抗疫圖鑑》及動態視頻版,全景記錄迎戰疫情以來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幕幕震撼和感人瞬間,深度刻畫中國人民共同抗疫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行動,在網際網路上形成刷屏效應,在全社會引起廣泛積極反響。
創意新穎:選用罕見長卷式構圖
新冠疫情暴發後,各網絡媒體新媒體都積極採用海報、條漫等形式展現抗疫歷程。《中國抗疫圖鑑》主創團隊從1月底就開始在微博上向網友廣泛徵集戰「疫」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跡,梳理疫情發展情況和震撼瞬間。剛開始計劃繪製一些英雄事跡的場景片段,但在整理資料和討論創意的過程中,主創團隊達成共識:普通條漫的形式根本無法表現這場浩浩蕩蕩舉全國之力的戰「疫」壯舉。經過反覆考慮,主創團隊最終決定選用中國傳統長卷式的構圖,打破空間的概念,按照疫情的發展時間線,選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場景,有機融合到長卷裡。這種新穎的形式在過去的新媒體漫畫中是較為少見的,同時,製作難度也是其他漫畫形式的數倍,但其所能帶來的視覺衝擊力,也會比常見的網絡漫畫形式要強得多。
創作極致:參考8000餘張新聞圖片
創意確定後,主創團隊以追求極致的精神開始艱辛的創作過程。為保證《中國抗疫圖鑑》對戰「疫」過程的全景式展現,首先在前期開展了大量的資料收集、篩選、比對等工作,先後整理了100多例典型人物故事和超過8000張新聞圖片,最後通過反覆篩選,選定了最終呈現在長卷上的人物故事和場景。其中既有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國各地物資和人員八方馳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醫護人員生死線上與死神搶人、全國人民宅在家裡共同抗疫的宏大敘事,更有鍾南山院士逆行武漢、一線護士隔著玻璃與男友親吻、小患者和護士相互鞠躬等經典動人瞬間。長卷的結尾,是一個小女孩坐在武漢的櫻花樹下,悠閒地吹著泡泡,畫面滿是春的希望,展現了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抗疫取得的重大成果。
團隊篩選素材的過程非常艱難,首先要考慮人物或事件是否具有代表性,其次要考慮這些人物的外形、動作、表情放在畫面中有沒有美感。有時候為了畫好一個局部,主創人員要參考幾百張圖片。
進入繪製階段後,主創團隊連續作戰近三周,力爭將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畫出神韻,把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共同情感都傾注到長卷中。人物刻畫的技法,主創人員結合了西方寫實繪畫手法,讓人物的姿態和神情更加鮮活,更具情感穿透力。
震撼人心:全網熱議掀起刷屏熱潮
2020年3月28日,《中國抗疫圖鑑》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首發,引發刷屏效應,獲得網友熱傳,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閱讀量797.4萬,點讚26.5萬;「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帳號發布後閱讀量1730萬,轉發量超1.7萬,點讚近5萬,並得到「共青團中央」、「中國新聞網」、「科普中國」等2000多家媒體轉載。網友紛紛點讚,表示「看哭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抗疫史!」,「每一幕都是壯舉,每一筆都是敬意!」還有網友建議將其出版成繪本給孩子們看,「讓他們知道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不平凡,讓他們知道,面對災難,只要萬眾一心就沒有越不過的難關,讓他們知道中華兒女是多麼可親可敬,讓他們知道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是多麼幸福!」4月15日,人民日報微信、微博發布完整版及視頻版的《中國抗疫圖鑑》。八分多鐘的視頻版在動畫特效和背景音樂的烘託下,情感表達更加到位,在人民日報微博引起無數網友轉發留言,哀悼逝者、致敬英雄。網友留言說:「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太多感人的瞬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得淋漓盡致,讓歷史銘記2020年春節。望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山河無恙!」「這是一段充滿英雄事跡的記錄,這是一段充滿煎熬的回憶,在這期間,我們展現了中國速度,我們壯大了中國力量,在這個平凡的日子裡,感恩有人用心良苦再做圖鑑讓我們再次記起這一偉大的歷程。加油,中國,未來可期。」
掃碼觀看《中國抗疫圖鑑》
掃碼觀看《中國抗疫圖鑑》視頻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
聚焦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眾多獲獎作品充分運用融媒體優勢,不斷開拓渠道,錘鍊寫作能力,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關心時代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深耕社會需求,堅持獨立思考,始終堅持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並重的原則,湧現出許多主題鮮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