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讓世人記住了高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又稱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等,在古代人們通過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形式過中秋。在開元二十四年中秋節的這一天,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高適卻偏偏在此刻寫下了一首離別詩《送魏八》。
原文:更沽淇上酒,還泛驛前舟。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雲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
有聚就有散,有來就有去,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情懷,這種情懷,就叫離別。在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去一個地方往往要走很長的時間,這一路上還有不可預測的困難,一次離別有可能就是永世訣別,再也不會相見了。
此詩寫高適在淇水衛地送別魏八時依依不捨之情,高適事先備好美酒,然後騎馬到驛站,與魏八泛舟淇水,船行進在淇河上,兩岸山嶺烏雲密布,風雨大作,適逢中秋。詩人告誡好友,若無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興」指感興,感懷,「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運用了比擬手法,移情於物,寫馬似解人之離別痛苦而鳴聲含愁,在前一句「惜」字的基礎上,「復憐」二字更顯內心傷感的沉重。
「明珠莫暗投」:比喻賢者應擇明主。「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依依不捨的傷感之情,對好友路無知己,前途莫測的擔憂、牽掛之情,希望好友謹慎行事、珍惜前程的關切之情。
高適善於寫邊塞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跟岑參合稱為「高岑」,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所以高適的這一首離別詩,雖然是送別好友,但沒有給人一種悲悲戚戚的場景,仍然充滿了向上的積極的精神!
李商隱的千古名句 被用於讚美老師 卻少有人懂它的原意是寫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