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無人不知 他在中秋夜寫下離別詩你知道嗎

2020-12-16 天涯之水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讓世人記住了高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又稱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等,在古代人們通過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形式過中秋。在開元二十四年中秋節的這一天,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高適卻偏偏在此刻寫下了一首離別詩《送魏八》。

原文:更沽淇上酒,還泛驛前舟。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雲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

有聚就有散,有來就有去,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情懷,這種情懷,就叫離別。在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去一個地方往往要走很長的時間,這一路上還有不可預測的困難,一次離別有可能就是永世訣別,再也不會相見了。

此詩寫高適在淇水衛地送別魏八時依依不捨之情,高適事先備好美酒,然後騎馬到驛站,與魏八泛舟淇水,船行進在淇河上,兩岸山嶺烏雲密布,風雨大作,適逢中秋。詩人告誡好友,若無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興」指感興,感懷,「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運用了比擬手法,移情於物,寫馬似解人之離別痛苦而鳴聲含愁,在前一句「惜」字的基礎上,「復憐」二字更顯內心傷感的沉重。

「明珠莫暗投」:比喻賢者應擇明主。「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依依不捨的傷感之情,對好友路無知己,前途莫測的擔憂、牽掛之情,希望好友謹慎行事、珍惜前程的關切之情。

高適善於寫邊塞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跟岑參合稱為「高岑」,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所以高適的這一首離別詩,雖然是送別好友,但沒有給人一種悲悲戚戚的場景,仍然充滿了向上的積極的精神!

李商隱的千古名句 被用於讚美老師 卻少有人懂它的原意是寫愛情

相關焦點

  • 天下誰人不識君,多重境界看變化
    其中最著名的兩句就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言為心聲,詩抒胸臆。高適這兩句詩完全是在讚美和鼓勵老朋友:沒事,別發愁前邊沒有朋友,憑著您的名聲和本事,天底下誰不認識董哥你呀,到哪還不是一樣熱鬧啊。我覺得高適是發自內心祝福老朋友,這是此詩的第一種境界。
  • 《別董大》高適: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簡介: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蓨(tiao·二聲)(今河北景縣)人。官至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注釋·解說:1、董大:董庭蘭,當時著名的琴師。2、曛:日色昏暗。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與董庭蘭後來怎樣了?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黃雲蔽日,天色昏暗,北風勁吹,大雪紛飛。都說天氣影響心情。這樣一幅世界末日一樣的景象加上離別之意,真是讓人的心情雪上加霜。縱然天色晦暗,高適卻一掃陰霾,豪情萬丈。與好友臨別之際,他慰藉董庭蘭: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之大,誰人不知道你的大名呢?此次相逢,二人都處於事業低迷期。吏部尚書房琯被貶,門客董庭蘭沒有了依附,只好離開長安;高適更是不得志,甚至一度混得很慘,他作詩記錄了他和董庭蘭相遇時的情景: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 邊塞詩人高適最著名的十首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人,後遷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後人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一、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 琴師董庭蘭: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二首》中的第一首。臨別時,高適寫下了《別董大二首》。詩中稱董庭蘭為「董大」,緣於他在自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唐代人喜歡用家中兄弟的排序作為稱謂,如李白被稱為「李十二」,韓愈被稱為「韓十八」。《別董大二首》的第一首寫道:「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描寫昏暗寒冷的送別場景,襯託別離心緒:天色黯淡昏黃,雪花在北風中紛飛。
  • 天下誰人不識君,去吧,我的朋友
    今天在光榮的勞動節我送你離去,離別總是充滿不舍,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今日的離開是為了以後更好的重逢! 初唐四傑的王勃,曾在送別他的朋友杜少府時對他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今天以後我們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像鄰居一樣親近,你安心遠去,不必多想!我知道你此次前去,是為了實現人生夢想去奮鬥,前進的路上可能充滿了荊棘,我相信你能披荊斬棘,一路通關,可人生地不熟卻成為你心存顧慮的絆腳石,至此我送你唐代詩人高適送別他朋友時的一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筱青讀詩詞: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作者高適。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這個人在人才輩出的唐朝也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個大器晚成等詩人。有唐一代的大詩人中他是官做得最大的一個人。他也是唯一一個被朝廷封侯的詩人——廣德二年高適進封渤海縣侯,死後更是被冠以忠的諡號。有人說高適的人生,就是一場華麗的「逆襲」,一點都不為過。《舊唐書》都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
  • 《別董大》裡面的董大是誰?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他可是史上仕途最順的詩人
    而高適卻和他們截然相反,高適出生在唐中時期,大唐盛世。而高適的仕途更是一帆風順,被《舊唐書》稱其為「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高適是盛唐時期大器晚成的人物,他三十二歲才進京科舉,未能重第。此後開始專心研究古詩,高適偏愛邊塞詩,三十三歲有《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
  • 他是唐代「網紅音樂家」,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就是寫給他的
    唐代詩人高適有一首著名的詩《別董大》: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詩是高適最知名的作品,三、四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婦孺皆知。此詩名為《別董大》,那麼,究竟誰是董大呢?董大,名為董庭蘭,是唐代著名的琴師,善吹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古樂器篳篥和彈奏七弦琴。
  • 高適寫下一首「錯詩」,不知被誰改了一個字,竟然是畫龍點睛之筆
    對於高適的才華我想我們不需要再多加贅述了,《別董大》、《塞上聽吹笛》等等,這些都是千古名作。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曾經卻寫下過一首錯詩,還讓別人一改瞬間讓境界提升了數倍。你發現這首詩哪裡錯了嗎?不著急,我們慢慢道來。寫完落筆,高適頗為得意,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意境神韻都堪稱一流。第二天,詩人便乘船離開了寺廟,一路上還是興致勃勃,遊山玩水還不快活。
  • 古人的7首離別詩:相聚不言過往,離別不問歸期
    在假期中,你會重遇很多人,也有時間去見很多人。但是短暫的狂歡之後,便是一段漫長的悵然。有人說:世間之念,唯情難忘;世間之事,唯離斷腸。古人留給我們的這7首離別詩,告訴我們相聚和離別最正確的打開方式。但是生活也許本就如此,「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生命中所有的離別,無論時間的長短,總會讓我們失去一些人。今年回家,你是否還會遇見那個曾經魂牽夢繞,如今只能出現在夢裡的人?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實在聽不下去了,說:「老董你知足吧,好歹你現在也算是個名人,著名音樂家,走在街上誰不認識你?混得比我強多了,生活中誰還沒點兒挫折,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打起精神來,看兄弟給你賦詩一首。」叫服務員取來筆墨紙硯,當場作《別董大》詩一首: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詩詞鑑賞豪爽的離別高適《別董大》
    高適,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後人多把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雄渾奔放,提現了盛唐時期的社會,奮發圖強,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今天鑑賞他的一首詩《別董大》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贈別詩有兩首,這是其一。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琴師,音樂家。因家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這在當時是流行的叫法。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中的君是誰呢?故事感人肺腑
    恰巧在那一年的冬季裡的與高適相逢於當時的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的睢陽區),而那時的高適由於不得志的緣故,也是處於浪遊的貧賤的狀態。這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人,在同病相憐之下,高適的這傳世之作《別董大二首》,從此成為人們膾炙人口的佳話。根據此詩的內容來分析,這應該是兩人在當時暫聚以後,而又各奔東西的贈別之作。
  •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從詩人到政客的人生道路
    高適,字達夫,又字仲武,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是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到了他少年時候,家道已經敗落,只能靠種田為生。高適有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但前半生的經歷卻是頗不如意。《唐才子傳》說他「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
  • 送別詩寫得這麼豪情,也就高適能做到,最後一句朋友表示壓力好大
    這些大師寫起送別詩來風格迥異,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但和高適的詩比起來,總是少了一股豪氣。作為邊塞四詩人之一的高適,出身貧寒,卻有一股遊俠之氣,一馬就劍走天下是他的心願,單刀衛國是他的夙願。他的邊塞詩也同他的人一樣雄渾悲壯,只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可見他的豪情。
  • 董大是誰:聞名京城的琴師,高適口中的天下知
    一個叫高適,邊塞詩的第一牛人。董大,天下最聞名的琴師。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董大的本名呢?落魄的前半生董大其實是有全名的,叫做董庭蘭。他的前半生過的很窩囊,從來不讀書,從來不好好幹活,就是在流浪和乞討要飯中度過。這也是很神奇的一點。他的琴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他當過兵。
  • 4首有關大雪的古詩詞:離別很傷感,大雪天離別更傷感!
    1、《別詩二首·其一》範雲(南北朝)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範雲這個人想必很多人不認識,他是南朝梁的詩人,範縝的堂弟。範雲的這首詩一反很多離別詩詞的苦悶調子,不僅寫了離別時雪花飛舞的悽涼,還寫了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這樣兩相對照,喜上加喜,以雪喻花,再以花喻雪,「得之天外,乃神來之筆」 。2、《別董大二首》高適(唐)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 高適《別董大》賞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首先,我們來了解作者與董大的一些情況。高適(700~765)是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他雖然也做過幾次官,甚至安史之亂後當過刑部侍郎(有人說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官員)等大官。但好像在當官方面沒有什麼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