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what、where、when、why(還有how,以w結尾)。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教導我們如果要得出有力的論據和傳達合理的故事,那麼必須得先回答好這幾個基本的問題。在用戶體驗的世界裡,能否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是能夠與用戶產生共鳴的產品和很快就死掉的產品的區別。
有些大咖說到沒有用戶體驗意識的創業公司往往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what上,而缺乏對產品遠景及戰略的思考。要想發掘遠景和戰略,剛啟動項目時就應該有一位用戶體驗設計師,因為他們有著天然的優勢來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what)
不要混淆了「what」和「what are we building」,在我們開展項目之前,我們必須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思考後面的幾個W只是徒勞。花些時間將這個問題回答得簡明扼要吧,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後面的問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誰是你的客戶?(who)
這是打造新產品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果你不能深刻地理解目標客戶,將面臨做出的產品和客戶的預期、用例不符的風險。用戶研究、人種學和角色模型這些用戶體驗設計工具能夠幫你回答這個問題。
現有的模式和解決方案中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where)
了解其他人是如何解決相同或類似的問題非常有價值,可以讓你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識別現有模式中失敗和有待改善的地方,尋找體驗過程中可以取悅客戶的機會點,你將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不斷地遭遇這個疑問。
何時應該開始收集用戶反饋?(when)
人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儘可能早和儘可能多,但這卻並不一定合理。如果你過早地向他人介紹產品,那麼風險是用戶主導了產品的發展;但如果你過遲地介紹,又可能錯失有用的反饋,產生諸多的無用功。了解你的客戶是誰,思考如何優化現有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你判斷應該在什麼時候進行用戶測試和反饋收集。
產品為什麼能夠解決問題?(why)
明確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目標客戶是誰、現有的解決方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之後,我們應該可以清晰地論證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能夠解決問題了。這應該是確定基於長期戰略下的各種短期目標的基礎。
數據如何幫助你了解自己在做什麼?(how)
有無數的分析可以用來驗證假設、確認設計決策和明確產品或市場組合。如數據挖掘、眼動追蹤、A/B測試、用戶流、人種學研究、可用性測試等各種技術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洞察產品。沒有什麼是太小就不值得測試的,字體、界面層級、交互等等這些東西,數據都能幫助你了解它的現狀以及思考應該如何調整。
從一開始便回答以上這些問題、並且以用戶體驗為驅動的公司一般走得更遠,它們將成為不斷擴大的創業大軍中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