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名片 印出特別的誰
天價燈、茅臺酒,在人們的眼中,中石化早就是財大氣粗的代名詞。就連每年例行的「煉油虧損」,也被認為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國慶期間,一張爆料圖片再次引發公眾對中石化的質疑。10月7日,有爆料人稱,中石化一家分公司花費13萬元印製名片,平均260元一盒。雖然中石化集團迅速作出回應,稱網絡爆料不實,有人篡改數據,名片實際製作成本為96元一盒。但將近百元一盒的名片,仍被網友指為「天價」。
什麼樣的名片,值96元一盒?又是什麼樣的人,需要96元一盒的名片?這些天價名片,真的只是名片而已麼?
還有按張計價的「黃金名片」呢……
隨著天價名片的火熱,還有一家名片公司跟著出了名。那就是承接中石化「天價名片」印製的「印特爾名片」,根據該企業官網資料,除了位於北京的幾家直營店外,這家號稱「中國名片行業第一品牌」的名片企業,還擁有遍及全國的150多家加盟店。
循著網站提供的地址,記者來到印特爾位於首體南路附近的一家直營店,臨街但門臉不大,與路邊常見的數碼快印店沒有太大區別。走進店面,十幾平方米的接待區並無出奇之處,牆上懸掛的幾張「古董級」名片,標示著這家店面與普通名片印製企業的不同。接待前臺的牆上,懸掛著一張價目表,報價最低也在35元每盒,而膠印名片中的「豪華系列」,起價便達到了100元。在其官網上也能發現,各種特殊工藝的名片,其報價更是高達數百元每盒,甚至還有按張計價的「黃金名片」。
如此看,中石化所購名片,非但算不上「天價」,更可說是「平易近人」的價格了。
姚先生(印特爾名片經理,在他的名片背面,寫著印特爾公司的宣傳語,「印出特別的你」):
名片的價格,主要取決於幾點,一是名片的材質,二是所用的印製工藝。例如膠印的名片,我們從35元一盒到100元一盒的都有,但是用的紙是不一樣的。顧客可以有很多種選擇,例如豪華系列的紙質,從手感、厚度、質量,都與普通的名片紙有所不同,是比較高檔的材料。
名片的印刷工藝,與價格也有關係。我們的基礎報價,都是三色印刷,如果想在名片上添加圖案或者更多色彩,都需要增加一色。增加一色就是5塊。其他工藝,例如UV、凹凸、燙金,都要相應地加錢。
顧客需要什麼材質的名片,主要由顧客自己決定,我們的設計師也會根據要求提供名片設計和建議。
有的時候顧客也會有一些需求,比如同樣版式的名片,普通員工的價格低一點,管理層的價格高一點,我們可以選用材質不同,但看起來差不多的名片,最後出來的效果是名片樣子一樣,但檔次不同。
陳曦(化名,金融街附近一家數碼快印店的工作人員,對於印特爾的介紹嗤之以鼻):
名片就是「明騙」,講究是多,有用麼?他(指印特爾)說這個好、那個好,對,是好,但真有用麼?我覺得我們20塊一盒印出來的名片,跟他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拿出去發嘛,收名片的人又不是搞收藏的,誰管你UV還是燙金啊。而且我們這個還能打折呢。
不過實話實說,我們這裡個人來做的多,中小企業來的多,真沒碰上過中石化、中石油的,人家不差那幾個錢,一大堆要求還得開正規發票,我們伺候不起。所以要我說,一百一盒的名片貴不貴,關鍵還得看誰出錢。
名片公司稱「優秀客戶」還有中石油、國家電網……
在外行人看來,幾十塊到幾百塊的價格差,並不那麼明顯。記者比較了印特爾員工提供的多種名片,也只能區別出紙「厚了、薄了」這些直觀感受。那麼,是誰在使用這些昂貴的名片?據媒體報導,印特爾工作人員表示,200多元一盒的名片在特種名片中很普通,這些「天價名片」的需求方,則一般是企業經理。
印特爾員工提供的名片樣品,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在各類高檔名片中,「經理」只能算是底層,各類企業的「董事」、「總經理」都出現在名片上,有趣的是,中國石油某部門經理的名片,也出現在印特爾的樣品冊中。從印特爾公司的官方網站上,亦可找到高檔名片用戶的來源。名為「優秀客戶」的網頁上,中國石油、國家電網等國字頭企業紛紛在冊,聯想、寶馬、星巴克、清華同方等著名企業的LOGO也出現在網頁之中。
羅波(化名,某500強企業產品經理,該企業也出現在「印特爾優秀客戶」名單中):
我不知道我們的名片是哪兒印的,也不知道多少錢,看起來就是普通的紙吧,好像還是再生紙。再說現在交換名片誰看名片高檔不高檔啊,我接觸了這麼多企業,也見過不少領導,沒見誰拿著那種特華麗的名片,鑲著金邊帶鏤空的,估計暴發戶才用那種吧。畢竟名片就算天價,身份也未必怎麼樣。
不過你要說中石化的名片一盒一百塊,那我信,因為這在中石化看來根本不是錢。大家一聽說一百塊一盒,就想像這得多豪華啊,得是金光燦燦的啊,所以屎盆子就扣中石化身上了,畢竟他們也是「慣犯」了。可真要在這種企業裡,一百塊就印盒最普通的名片,就像街邊印二十的那種,很正常。有人管麼?沒人管。
現在天價名片事情出了,大家都批判中石化,可是你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中石化那個印名片的跑腿員工,給自己的領導印名片,你敢印二十的麼?回去不怕挨批評麼?這個道理換到其他一些企業身上,一樣成立。
小名片讓公眾發現,還有那麼多可追的……
與天價燈、茅臺酒事件不同,本應在國慶節休息的中石化公關部門,可謂反應迅速。僅一天時間,「天價名片」傳聞就遭中石化否認。不過,中石化的答覆顯然不能平復網友的質疑。恰逢油價調整,網友們再次將「天價名片」與「煉油虧損」聯繫起來,人們突然發現,國企的經營成本從未透明,若不是「天價名片」的爆料,我們尚無法想像,一家國企的分公司僅僅名片一項,就可以支出十幾萬元。
竹立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著名公共行政學專家):
現在國企和機關裡一些高價採購似成普遍現象,這裡面包括各種禮品、辦公用品甚至是汽車。幾萬、十幾萬的名片,在這裡面只能算是「小錢」。
這就像一種潛規則,誰都知道,卻沒有人管。很多採購人員拿回扣,從親朋好友的企業中購買,甚至採購的產品都是自己的買賣,這些現象人們司空見慣,卻又無能為力。
這並不是需要不需要行政幹預採購價格的問題,而是緣於我們國有企業的經營成本不公開、不透明,原本應該是公共資源,卻被暗箱操作,自然會有人利用這個權力牟利。
你說這些採購項目,公開招標行不行?怎麼會不行呢?但是企業領導不願意,因為如果公開透明了,那他們就沒有油水可撈。
我們的國企要符合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經營的全過程要對老百姓有個交代,可現在,有些企業常常忘了這一點,而老百姓也沒有辦法,我們如今能做的,只是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