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於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在「知道堂」內舉行「寫經」活動。上海城隍廟供圖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貫徹這一重要精神,宗教周刊於本期起開設「宗教中國化的經驗」欄目,宣傳報導各大宗教在新時代推進中國化的做法和經驗。
喧鬧的上海豫園,商鋪林立,遊人如織,盡顯盛世繁華。
豫園南面方浜中路249號的上海城隍廟,青煙嫋嫋,香火旺盛。
2017年10月,上海市道教協會、上海城隍廟舉行活動,紀念為當代中國道教發展、為上海道教復興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玄門高道陳蓮笙。
陳蓮笙是上海城隍廟前住持,中國道教正一派一代宗師。陳蓮笙曾言,「欣逢盛世,國運昌隆,人民安泰,道教亦有振興復甦之兆。……道教之存續不能企望於對社會提出要求,而只能磨練自身去順應時代之變遷。……道教的生存和發展,就要看道教自己是否『爭氣』,就要看我們當今的道士是否適應社會、把握自己。為了適應社會、把握自己,我們欲做之事多不勝舉,只能企盼同道挑起振興之重擔,奮起直追。」
「師之所言,吾能志之。」上海城隍廟住持吉宏忠道長表示,「我們要不忘大師教誨,堅持中國化方向,努力發掘和弘揚道教教義中有利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內容,團結信教群眾,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
古老的城隍廟,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裡接受著現代化的洗禮,詮釋著新時代道教中國化的內涵。
讓慈善公益常態化
5月27日上午9時,陳蓉按時來到上海城隍廟三官殿樓,與其他穿著藍馬甲的義工們集合。這天,他們要去上門探望豫園街道89歲的王阿婆。
兩年前,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與王阿婆對接上。此後,王阿婆原來對居委會幹部的依賴,逐步改變為對城隍廟慈愛功德會義工的依賴。
整整一上午,陳蓉陪老人聊天、讀報,為老人量血壓。
「每次義工到來之前,王阿婆都會精心打扮一番,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她恨不得義工一整天都能待在她家裡,她說願意包義工的午飯、晚飯。」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慈愛行」項目負責人蘇嬋娟說,「王阿婆願意有人聽她說話,分享她的喜怒哀樂。 」
「慈愛行」是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每周日、周二上午的固定活動,義工們準時上門探望社區獨居老人。「獨居老人需要陪伴和聆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互動,來豐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幫助老人消除寂寞,提升老人的精神生活質量。」蘇嬋娟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慈愛行」已設立了6個小組,結對獨居老人30餘位。
「慈愛行」項目只是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微『孝』老城廂」3個子項目當中的1項。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負責人蔣鈞介紹,慈愛功德會的慈善項目已包括「四大傳統節日慰問困難群體」「微『孝』老城廂」、慈愛助學、慈愛超市、慈愛慰問等十大項目、數十個子項目。截至2017年,上海城隍廟慈愛功德會已有註冊會員600餘名,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規模的義工隊伍,舉行了公益慈善活動250餘場,4500餘人次參加活動,受助對象達 1.1萬多人次。
4月6日,上海城隍廟舉行戊戌年「祭城隍」大典,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天,「慈愛⋅好運專項基金」成立,首批註入善款200萬元,專項用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幫扶等公益慈善項目。同時,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善款100萬元,並向受助家庭代表發放補助款。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行善積德,濟度眾生。」上海城隍廟秉承著道教界悠久的慈善公益傳統。「我國宗教界開展慈善活動,大多是應急性、突發性的。城隍廟要讓慈善公益常態化。」吉宏忠對記者說,「做慈善不是說一定要等到有足夠的資金了才去做,關鍵是要用心去做,持續地做下去。」
把廟觀打造成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
4月26日,記者在上海城隍廟廂房二樓看到20餘位道長和居士正在戲臺區進行緊張排練。而排練廳左方,是「江南絲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5月10日,上海城隍廟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舉行專場演出。上海城隍廟道樂團為社區群眾獻上《春景融和》《迎仙客》《玉芙蓉》《獻供偈》《謹奉禮》《銀燭光耀紅》《香花燈》《龍騰虎躍》等傳統道教儀式音樂與改編曲目,完美呈現了上海道教音樂濃鬱的江南地方風格和特點。
上海城隍廟道樂團是上海市首批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樂團收集、整理、傳承道教音樂,為「上海道教音樂」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樂團多次出訪日本、新加坡及歐洲,將上海道教音樂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弘揚到國外。
「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道教中國化的任務。」樂團團長吉宏忠說,「在新時代,將豐富的道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礦藏挖掘出來,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人民大眾能夠享用的精神食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
在傳統文化中,「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好日子,也是道教「五臘」之中的「道德臘」和「魁星」聖誕。2017年農曆七月初七,上海城隍廟舉行第二期「拜月老⋅順姻緣」祈福法會。善信們在月老殿隨道長祈福,並獲贈牽線紅繩。隨後是「穿針引線」乞巧、女賓鳳仙花汁美甲、男賓「踢魁鬥」等傳統文化活動。心理諮詢師現場為善信們講解姻緣、婚戀的趣味知識。
目前,上海城隍廟正在著力將其打造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祭城隍」大典、清信弟子皈依法會、春節期間系列法會、清明普度法會、中元節太平公醮、下元節謝太歲法會和冬至普度法會,以及舉辦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傳統民俗活動,上海城隍廟努力適應時代,復甦和更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心理、價值觀和道德觀。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次年,上海城隍廟面向社會開設免費公益國學班。如今,國學班已有茶道班、太極拳班、經典學習班、插花班、親子誦讀班、二胡班、打擊樂班、書法班、古琴班、中醫班、國畫班等,均由專業人士講授。
在上海城隍廟的示範下,上海白雲觀、青浦城隍廟、虹廟、崇福道院、長寧三涇廟、川沙城隍廟也相繼向社會開設了免費公益國學班。各大宮觀漸次打造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習所。
上海城隍廟還主動走出廟觀,把國學班辦到學校裡。松江區江虹居委會的「國學⋅竹笛班」,黃浦區回民幼兒園、回民小學、敬業中學的「國學系列班」,上海城隍廟成為傳播國學的平臺。
培養適應中國化的人才
「要培養適應中國化、能挑起中國化大梁的各類人才。當前,高素質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道教發展的瓶頸,需要我們馬上採取措施加以解決。」4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道教協會指導,上海城隍廟承辦的第七屆「長三角地區道教論壇——堅持道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吉宏忠作上述表示。
6月1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0204教室,哲學院教授溫金玉正在講佛教「律宗研究」課。這是一門佛教專業性很強的課程。但課堂上,聽講的學生除了佛教界的法師們,更多的是其他幾大宗教的教職人員。來自上海城隍廟的王鑫道長便是其中一位,他正在攻讀宗教學碩士學位。
而早在2011年,上海城隍廟的李紀道長就被推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愛國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接受為期4個月的脫產學習。2012年,培訓班學習結束後,李紀道長又參加研究生考試,並於2016年6月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習,讓我對宗教方面的知識有了系統的掌握。在與各大宗教的同學們的接觸當中,更加對於道教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國家服務,為信眾服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道教界人士如何在新時代擔當起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有了深入的認識。」
現已成為上海城隍廟管委會委員的李紀道長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城隍廟26名教職人員全部在上海道教學院進行過系統的學習,並都獲得了華東師範大學宗教學專業本科成人教育學歷。
「人才培養就是在夯實道門基礎。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信仰純正、品德優良、才能出眾的道教人才隊伍,才能使道教事業後繼有人、薪火相傳。」吉宏忠說。
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使上海城隍廟能夠建立起適應現代社會的管理制度。廟管會下設「四部一會一中心」,有宗教活動部、消防安全部、法物流通部、後勤保障部、慈愛功德會、弘道文化中心,各部門負責人競聘上崗,一年一聘,改變了傳統道觀人事由方丈任命的模式。
現代管理體制和專業人才,保證了上海城隍廟各種活動有序、有效開展。
「上海城隍廟的一整套現代管理體製得以實行,與教職人員的現代化素質有直接關係。」道教領域知名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劉仲宇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