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威尼斯之輝」展示義大利之美
帶著劍的飛獅本報記者 陳 曦 攝
「丟卡利翁與皮拉的故事」果盤本報記者 陳 曦 攝
原標題:「威尼斯之輝」 展示義大利之美
16世紀中葉的布面油畫、手工締造的彩陶、青銅器物和雕塑,18世紀手工吹制的玻璃器皿、絲綢刺繡的禮服和長裙,15世紀的威尼斯貴族公爵勳章甚至是最原始樸素的威尼斯狂歡節面具……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聯合主辦,義大利MondoMostre SRL展覽公司、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籌備辦公室、遼寧省博物館、寧波市博物館共同承辦的「從文藝復興到黃金時代—威尼斯之輝」自8月8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以來,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參觀,好評不斷。
特色鮮明 兼容並蓄
本次展覽分為在獅子的標誌下:威尼斯共和國·海上女皇;生於大海:傳承於羅馬·受惠於拜佔庭;威尼斯的生活:社會·勞動·節日·劇院等5個章節。展品的年代跨度上至文藝復興,下至18世紀後期,是從威尼斯作為歐洲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到其共和國時代巔峰時期的精準表達。
來自於雷佐尼科宮的錫釉彩陶圓盤,產自於威尼斯歷史最悠久的陶器製作坊。盤面上繪製有中國古典園林的紋飾,除了慣用的多節樹根和藍黃花卉,還有用二維技法繪製了具有東方風格的建築——經典的亭臺。幾百年前,東方的雅致園林就已經通過器物裝飾出現在歐洲人的眼前。
具有中式元素的文物還有很多:帶有繪畫和塗漆的松木盒,盒蓋上覆有中式紋樣;盒蓋飽滿鼓出,長方形盒子的稜線處理成凹凸有致的輪廓;側面以金色緞紋和垂花裝飾,圍繞著小動物的造型:一隻貓頭鷹,兩隻猴子,一隻收起翅膀的鳥。
威尼斯獨有的特色船隻——貢多拉與描述威尼斯風情的繪畫,一下子將觀眾帶到風光旖旎的水城,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義大利風情。木製的帶有船艙的貢多拉模型在展館中十分搶眼,擁有者安東尼奧·卡薩爾展出的模型來自卡薩爾家族——從1833年開始活躍於威尼斯的最著名的造船者之一,此件模型曾經於1884年都靈國際博覽會和1885年的維也納國際博覽會上展出。
《威尼斯遠景圖》呈現了從空中俯瞰17世紀中期威尼斯的全景。作品的布局幾乎照搬雅各布·德·巴爾巴利於1500年創作的著名的《威尼斯》木刻模型。在畫面的左側,朱代卡運河中平靜地行駛著進行運輸和商業服務的大型帆船;在上方,「陸地之國」呈現其中,平原如同綠色的絲帶,北部隱約可見阿爾卑斯山雪白的山峰。
水景名城 輝煌之都
威尼斯素有「水都」「水城」「橋城」和「百島之城」的美稱,不僅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文化藝術古城。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遍布歷史古蹟,這些文物經過歲月的洗刷,在今天依然燦爛奪目。歷史、藝術和文明穿越時間和空間匯集於此,特色鮮明,兼容並蓄,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由於歷史上中國與歐洲素來都有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和交融從未中斷,此次不少展品也給觀眾帶來「似是故人來」的親切感。
中國園林博物館副館長黃亦工告訴記者,經中意雙方的精心策劃,本次展覽的100件(套)文物精品分別來自義大利柯雷爾博物館、威尼斯雷佐尼科宮、威尼斯莫契尼哥宮、威尼斯玻璃博物館和卡羅·哥爾多尼之家5家博物館。早在1836年,科雷爾博物館的珍寶已由貴族私藏轉而對社會開放,到19世紀下半葉,已經成為學者和遊客到威尼斯旅行的必選項目;雷佐尼科宮被稱為「十八世紀威尼斯博物館」,收藏有大量威尼斯18世紀的藝術珍品;莫契尼哥宮則收藏有大量的威尼斯17至18世紀貴族傳統面料與服裝,是當地研究傳統面料和服裝歷史的展示研究中心;威尼斯玻璃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穆拉諾歷史玻璃收藏;卡羅·哥爾多尼之家則早在19世紀已成為知名的博物館和戲劇研究中心。
文化交流 魅力輝映
此次展覽是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第一個大型國際展覽。作為中外園林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園林博物館承擔著展示中外園林文化精品的責任,而義大利臺地園林作為歐洲園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令城市水景名城威尼斯成為園博館首次引進的國外精品展的對象。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姚安表示,之所以將此次展覽放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這座年輕的博物館展出,也是考慮到園博館的園林特色,在展品的選取和展覽的策劃時,突出了園林元素,希望觀眾在置身中國園林氛圍的同時,能夠盡情欣賞獨具魅力的義大利風情。
「作為文化使者,馬可·波羅曾將歐洲文化帶入中國。威尼斯這個城市兼容並蓄,在多元文化中發展。直到今天,在義大利,博物館是人們接近東方的重要途徑,而威尼斯也是東方進入義大利的重要大門。」在談到此次「威尼斯之輝」展覽時,義大利駐華公使李大為特別提到了馬可· 波羅。
黃亦工表示,此次將「威尼斯之輝」展覽作為中國園林博物館的第一個外展,是因為義大利臺地園林是歐洲園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威尼斯的水景園林景觀也是別具匠心、獨有特色。「中國園林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平臺,不光是展示中國的東方園林,還要展示世界上其他國家優秀的、傳統的、特色的園林作品。」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