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美蓬國王深受泰國民眾愛戴【1】德高望重的泰國蒲美蓬·阿杜德國王去世了,舉國哀戚。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位泰國王朝的第九位國王(即拉瑪九世),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鄭固。這並非一些外國人時髦地取個中文名,而是泰國王室與中國確實有著很深的淵源。事實上,泰國拉瑪王朝都以鄭為姓,其開國國王拉瑪一世,中文名鄭華,他當時向清朝皇帝上書時,就自稱是中國人之後。因為拉瑪一世的政權,是從一位中國人手中奪取。這位中國人,就是被稱為泰國吞武裡大帝的鄭信,1767年至1782年在位。鄭信又名鄭新、鄭國英,他的父親,《清史稿》考證名叫鄭昭,應該來自中國潮州一帶。明清時期,福建、廣東不少民眾下南洋謀生,鄭昭應屬其中之列。儘管在史書上,鄭信被認為是中國人,但更準確地說,他父親是中國人,他本人則為中泰混血。
鄭信的雕塑當時的東南亞各政權混戰,尤其是緬甸與泰國徵伐不斷,這種仇怨,其實今天依然存在。鄭信在起兵反抗緬甸侵略中嶄露頭角,並先後徵服了今天寮國、柬埔寨等許多地方,奠定了今天泰國政權的基礎。當時清朝與緬甸一度處於戰爭狀態,為取得清朝的援助,鄭信以中國人後裔身份與清朝修好,泰國成為清朝的屬國之一。但按照泰國史書記載,鄭信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與佛教寺院關係緊張,據信他命令寺廟將他作為神來供奉,但遭到寺廟方面的拒絕。當時,災害頻仍,民不聊生,鄭信則鐵血鎮壓,於是民怨四起,反叛不斷。1782年,暹羅發生兵變,鄭信被廢黜,他請求出家為僧,但未得到允許。正在與越南作戰的拉瑪一世聽聞政變,迅速與越南達成和解,處死了作為太子的鄭信之子,回兵暹羅,平息了叛亂。他隨即下令處死鄭信。按照泰國王室的記載,1782年4月10日,鄭信被公開斬首,他臨刑前曾要求與曾為親信的拉瑪一世對話,但遭到後者的拒絕。但據越南史書記載,鄭信則是按照慣例被鞭子抽打致死。
拉瑪一世
著清朝官服的拉瑪一世拉瑪一世隨即登基,「拉瑪」,即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羅摩,即代表神化身在人間進行最理想統治的君主,由此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現在的鄭王廟,則是為鄭信而建造。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所謂鄭信晚年的暴虐統治,不過是新政權為獲取合法性的妖魔化。但一個事實就是,鄭信創建的吞武裡王朝曇花一現,卻為拉瑪王朝長久統治奠定了基礎。但為了避免清朝以篡位進行問責,1786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不明就裡的乾隆皇帝冊封他為暹羅國王。拉瑪一世還有穿著清朝郡王服飾的畫像。說起來,他在血統上與中國也有淵源,他父親是泰國本地人,但母親被認為有部分華人血統。由此,泰國王室就以鄭為姓。周潤發在《安娜與國王》中飾演的,即拉瑪四世,中文名鄭明。從鄭明開始,暹羅開始與全面與西方接觸,他還曾與林肯通過信箋。拉瑪五世中文名鄭隆,普遍認為是現代泰國的締造者,後世尊稱朱拉隆功大帝。拉瑪九世就是當今的蒲美蓬國王,在位88年,是古往今來統治時間最長的國王。前無古人,後面有沒有來者?估計就看英國女王了!
加冕儀式上的蒲美蓬國王【2】按照泰國政府公布的信息,蒲美蓬國王駕崩後,他唯一的兒子將出任國王,即拉瑪十世,中文名字是鄭冕。當然,很多人對拉瑪十世不看好,他作為王儲時花花公子的各種傳聞,使他已很難擁有蒲美蓬國王那樣的崇高威望。蒲美蓬國王任內,見證了19次政變,27任總理,50多屆內閣,但泰國還是快速崛起,今天是僅次於新加坡的東南亞第二富裕國家,這與蒲美蓬國王的威望和手腕密不可分。蒲美蓬在世時,只有他能鎮得住局勢。同樣強勢的他信就說:沒有人能夠讓我下臺。但只要國王說一句話,我將立即辭職。蒲美蓬之後,誰還能鎮得住泰國?泰國民間有種說法,泰無十世王。雖然沒有太多的依據,但這種讖語,卻無疑加深了社會的憂慮。撕裂的社會,對峙的城鄉,讓後蒲美蓬時代的泰國,危機四伏,前景叵測。一個強勢領導人故去後,如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往往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所以,小平同志很有預見地說:把一個國家的穩定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問題。祝福泰國吧,這個與我們淵源深厚的友好鄰邦。但泰國的答案,應該也在風中飄!
【原創不容易,費心又費力,如果有價值,請點並轉發,這就是最好的支持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