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之旅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看H5

  郭淨在攀登說拉山口。此裡卓瑪/攝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

  視頻編導:李雪靜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

  11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上,郭淨和藏族女孩此裡卓瑪合拍的紀錄片《卡瓦格博》,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事實上,這部影片,僅是郭淨在藏區拍攝的眾多影像中很少的一部分。

  作為一位人類學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淨,曾有10年時間與雲南迪慶高原的藏族人生活在一起,背著簡單的行李與他們一起朝聖、旅行。他用攝像機和筆,記錄了2000年以來,外來探險、開發和旅遊等活動,對當地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他歷時4年完成的《雪山之書》,以口述歷史和調查筆記的方式,用50多萬字呈現了卡瓦格博地區的神山文化、民間傳統文化在自然保護中的有益作用。

  在雲南德欽縣的鄉村,村民們都把郭淨叫做「桑匹記者」。因為他曾和村裡的牧人桑匹在山裡住了一段時間,「桑匹身上的蝨子都爬到了郭淨身上」。多年來,村民們從沒有把和他們同吃同住、背著攝像機的「桑匹記者」當外來的「甲」(藏語中指漢人,也通稱外來人——記者注)。

  郭淨也沒有把自己當外來的「甲」,他認為《雪山之書》就是他和當地藏族人合寫的一本書,「我不過是個執筆者。很多調查過程都是和他們一起完成的,很多想法、觀點和認識都來源於他們」。

  在德欽的高山村子裡做田野調查時,郭淨髮現,當地藏族人很在意上個世紀90年代的登山事件,「只要和村民聊天,他們就會說起梅裡山難的事」。

  梅裡山難發生於1991年1月3日,那天,中日聯合登山隊在攀登梅裡雪山活動中,17名隊員罹難,其中中方6人,日方11人。這是日本和中國登山史上最大的山難。

  梅裡山難和1999年的「梅裡雪山千年登頂」行動,把梅裡雪山炒得名聲遠揚。當地藏族人反對攀登神山的呼聲,也經由環保人士的轉達和媒體的報導,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2001年,德欽縣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禁止任何登山隊攀登這座山。

  《雪山之書》的開篇,對山難事件進行了陳述,包括官方的、媒體的、民間的、網絡的。山難事件不僅催生了中國的山難救援組織,也第一次在網絡上展開了登山運動和環保、文化衝突的公眾性討論。

  郭淨把這些討論都保存了下來。「它們比登山活動本身更具有歷史價值。人們曾以與大自然鬥爭為榮,可大自然卻用它自己的方式『報復』人類,沙塵暴、氣候變暖都是人類不尊重大自然的結果」。

  災難帶來了思考。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在參與了一次又一次山難救援後,改變了對山的看法,「不要懷著徵服者的心態對待山。山不是對手,山是朋友」。

  「在藏區,神山不只是神山的概念,也是環保的概念。」郭淨說。

  多年的田野調查,讓他看到,藏族人與山、荒野、動物有著一種親密關係,那是城裡人無法了解的。只有到了那裡才發現,它是真實存在的,就在他們每天的生活空間。

  郭淨收藏著一本畫冊,畫冊上的獅子、綿羊、金絲猴、老虎、兔子等動物,都是德欽縣雨崩村的村民們畫的。

  儘管村民們會抱怨動物給他們帶來了麻煩,但村民對動物的排序和評價,都與使用價值無關,更多的是審美色彩。

  比如,他們把獅子放在所有動物之首,他們認為,獅子是雪山的象徵,沒有它就沒有冰川;他們還認為,沒有寶山就沒有馬鹿和老虎;儘管豺狼和老熊吃牲口、吃莊稼,但它們「是卡瓦格博的狗」,兔子吃麥苗、青稞苗,但兔子走在林中很好看。

  「動物之美,被他們一語道盡。」

  村民對動物的評價,讓郭淨等研究者大開眼界。那次,他們進入雨崩村的一隊人中,有研究野生動物的、有管理自然保護地的、有探討文化變遷的。「儘管我們都受過科學訓練,想用自己的學問為當地社區提供幫助。可一旦身處深山,以往的知識便喪失了解讀的能力」。

  「從對動物的看法,能看出當地人對山的看法。」郭淨說:「他們對環境、山林、大地的認識,和他們對生命的認識是相互關聯的。」

  這種關聯,通過紀錄片《卡瓦格博》中救青蛙、餵螞蟻的短片展示了出來。

  這部片子是2003年6月,郭淨與藏族朋友仁欽多吉、此裡卓瑪等人,在繞卡瓦格博外轉之路上拍攝的。

  那是在一個開滿野花的山谷裡,兩位轉山的老婦人,扎著大紅包頭、滿頭白髮,蹲在一個準備豎電線桿的小泥洞前,用兩根棍子把3隻青蛙夾了出來。獲救的青蛙蹦蹦跳跳,跳向水邊。老婦人在背後對青蛙說:「你們沒事找事,為什麼跳進電線桿洞去。人家一來豎電線桿,就會被壓死的。」

  然後,她們繼續前行。在一棵有半人高的樹根下,老婦人拿出一個塑膠袋,抓了把餈粑面往樹根上撒,邊撒邊念:「紅螞蟻爺爺來喝茶。」果然,紅螞蟻都從樹根裡出來了,大的螞蟻還站了起來。原來,有的藏族地區一直還保持著每年上山餵螞蟻的習慣。

  「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東西,在藏區到處都看得見。人與自然共存的關係,滲透在他們的生活中。」郭淨記得有一次去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上的公路筆直地伸向天邊,然而司機開車卻扭來扭去,原來他在躲避迎面而來的小鳥和昆蟲。

  在果洛,郭淨和朋友們前去拜訪年寶玉則環境保護協會的負責人扎西桑俄。從小就喜歡觀鳥的扎西,是個跑遍藏區拍鳥、並把每種鳥都能畫出來的「牛人」。他的家在草原上,他告訴郭淨:「一個巴掌按下去,手下會有7種治病的植物;整個身體撲下去,醫治所有病的植物都在你身子底下。」

  郭淨感嘆,「和他們在一起,才真正理解什麼是生態文明、山水文化,它們就活生生呈現在你面前。」

  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常年打獵為生的人,他們對動物也保持著敬重之心。

  比如獵手「阿尼洞」。藏語裡,「阿尼洞」的意思是熊爺爺。因為過去他打過很多熊而得名。

  有一段時間,熊爺爺突然變得成天坐立不安,他總是看見各種動物來找他討債。於是,他決定不再打獵。他開始在村裡成立老年協會,做一些與環保和文化相關的事情。他收集當地的經文,找年輕人幫他記錄,最後彙編成《卡瓦格博秘籍》。

  和其他遊客一樣,郭淨來到德欽,首先是被卡瓦格博的自然風貌所吸引,但時間久了,他發覺那些終年與山相依為命的人更有意思。

  他在《雪山之書》上寫道:「卡瓦格博能成為中國第一座拒絕人類登頂的雪山,他的力量,不僅來自於風暴和雪崩,更來自於給他命名的那個文化。來自於那些始終堅持著那個文化傳統的人們,憑藉代代相傳的信仰,使一座信仰的山,成長為一座神聖的山。」

  讓郭淨和當地藏族人感到最不安的,是人們把卡瓦格博的名字叫成了梅裡雪山。

  據郭淨的考察,梅裡雪山是德欽佛山鄉境內的一段山脈,是當地的一座小神山,由於上個世紀90年代登山隊用了這個名稱,旅遊業就用了這個名字。此後梅裡雪山的名氣越來越大,而卡瓦格博卻沒有太多人知道。

  在《雪山之書》中,郭淨專門用了一章來討論和反思雪山的名字。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卡瓦格博是「聖地」,梅裡雪山是「景區」。

  藏族人不會把卡瓦格博和梅裡雪山搞混淆。「在藏族人看來,縱然雪山沉默不語,它也永遠是眾生的庇護者」。

  所以,郭淨認為,當「甲」們來傳授科學和旅遊開發時,要認真傾聽當地人的聲音。他們世代與荒野、自然相處,了解人和自然、野獸本來應該各自處在什麼位置,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村民就是樹的一部分,是森林的一部分,是資源的擁有者和保護者。沒有他們的合作,外來的專家和管理人員連一棵樹、一隻鳥也保護不了。」郭淨說。

  在藏區的遊歷讓郭淨看到,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比藏族住得更高,與山的關係比他們更親密。凡與雪山有關的一切都被賦予了「潔淨」的意義,對話雪山要手心向上五指彎曲,而不是用一根手指。

  「當我看見雪山的時候,我才對家園這個詞有了觸感。」郭淨說,大山不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更是思想和生命訴說的對象。藏族人依偎在偌大的宇宙中,他們的房子和家,就是山的一部分。

  《雪山之書》的出版,在雲南迪慶藏族人中引起極大反響。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藏族學者章忠雲(熙饒桑波)認為,像郭淨這樣以參與性的目光,把卡瓦格博地區當地人的發展作為自己的思考對象,「以當地人的思想為出發點,全面詳實的研究,不僅填補了當地人的空白,也讓外界重新認識了卡瓦格博地區」。

  至今,《雪山之書》在德欽縣都是暢銷書,迪慶藏區的多個公眾號都在對此書進行連載,其中包括德欽縣委宣傳部的微信公眾號。

  作為一位人類學者,郭淨認為自己的田野調查不是為了去注釋經典的正確性,而是要把老百姓看到的、思考的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傳達出去,特別是「在東部飛速發展中,認識西部生態的重要性」。

  《雪山之書》是郭淨用寫一個旅行作品的方式寫出來的一本書,他認為帶著信仰的旅行很重要,「一個人應該有兩個世界,一個世俗的,一個神聖的。」

  就像在藏族地區,很多獨居深山修行的人都選擇了這樣的環境:靜謐的林間牧場,開滿鮮花的草地,近在咫尺的雪峰,深邃湛藍的天空,都透露出一種淡泊、清涼的氣氛,日常生活的繁瑣和激情變得虛無縹緲。牧人半年在村裡過日子,半年在山裡,以勞作的方式修煉內心。

  「對藏族人來說,神聖的空間不僅存在於人造的廟宇裡,更存在於荒野中。」郭淨說。

相關焦點

  • 敬畏自然,熱愛自然
    人與動物是自然的成員,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由於人類的進化,成為了高級動物,擁有許多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能力,也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宰。人類數量的激增,不斷的侵佔著其他動物的領地,使得其他動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越來越惡劣。更由於人類的個人私慾,滿足自己衣著,飲食或其他方面所謂的「高端消費」,使得部分動物數量或種類越來越少,即近瀕危。
  • 讀地圖,喚起對自然的好奇和敬畏
    這種遊戲式的探索,會讓孩子對腳下的大地產生好奇和敬畏。小書迷王國近日在京推出的「地圖(探索版)」共4冊,分別是《地圖·海洋》《地圖·沙漠》《地圖·高山》《地圖·河流》,內容選自暢銷全球30多個國家的《地圖(人文版)》。該書以全新視角,從地形開始,進而深入探索16個奇妙國家的山川、物種、歷史、建築、美食、服飾等。
  • 自然與人文的穿越之旅
    作為一名林業經濟和生態文化的研究者,凡是涉及自然或人與自然關係的書籍,我都會給予特別的關注。所以,當看到我的大學同學劉鳳彪主編的《植物文化賞析》時,醒目的書名、清新的封面瞬間吸引了我,讓我特別激動,有一種必須馬上去閱讀的興奮。  翻開這本書,猶如走進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的嶄新世界。
  • 單身女孩要保護好自己,不要隨意冒險,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今天的新聞,和我們的線路高度重合,從格爾木到玉樹到可可西裡,經過12個小時的車程,終於來到海拔4530的唐古拉山,中午路過崑崙山的時候,還在說去找一下,沒想到晚上就出了新聞我們都應該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保護教育和保護,是一個相輔相成又永恆的話題。
  • 不一樣的劫後餘生,敬畏自然
    這就是自然締造的奇蹟,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某醫學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裡,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幹涸而死。
  • 10部不容錯過的紀錄片,讓你認識自然、敬畏自然
    自然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每個個體都都處於自然的網絡之中,是網絡中的一個點、線條上的一個鏈,命運息息相關。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敬畏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紀錄片是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10部頂級的自然紀錄片,在一場場視覺盛宴中,你將深入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感受它們的生命脈動,了解我們共同生活的這顆藍色星球。
  • 萬物自然,敬畏、和諧與平等,由宮崎駿《龍貓》談日本人的自然觀
    宮崎駿的作品《龍貓》通過唯美細膩的表述,生動形象的描繪,向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意境。透過這部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日本人特有的價值觀。1 《龍貓》中對自然的敬畏。電影中美伊的父親儘管沒有見到過龍貓,也不知道龍貓是什麼,但他卻告訴美伊,龍貓是森林的主人,人類要對龍貓懷有敬畏、感恩之心。
  • 自貢市有感之四:感恩敬畏自然
    尤其是站在人世間的角度看,人類是偉大的,但如果站在宇宙和自然的角度,人類又是何等的渺小和膚淺!因此,我們現在的人類,務必要感恩敬畏宇宙給了我們一個溫暖而適宜人與其它生物生存的美好地球;要感恩敬畏大自然給我們山川河流和五穀雜糧,還有綠色的植被和遍地的牛羊畜禽;也要感恩敬畏生命,我們的前輩為我們創建了一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的親人同學朋友關心幫助愛護我們,我們自己也盡心盡力地勞動和創造!
  • 中元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中元節的意義 敬畏自然,祭祖感恩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知名驢友「飛魚」遇難,酷愛和執著雖美,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五、敬畏大自然驢友「蜀岡居士」表示,在大自然面前,人人都是弱者,強驢飛魚也不例外。對於他的觀點,眾驢友紛紛表示贊同,再強悍的個體在大自然面前都很渺小。飛魚大遇難地,群山環繞,河水湍急。一個人,一條路,負重涉險而行,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高反,更是要命。人體急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於低壓低氧環境,產生各種不適,很可怕的。
  • 海上建橋要「敬畏自然」
    林鳴說,要「敬畏自然」。 「我們得循著自然規律去進行工程的安排。整體的思想就是儘量減少或者避免海上作業。具體的就是把海上的工作變成岸上的工作,所以現場的工作變成了工廠的製造。通常工地上現澆完成的這些事情變成整體的安裝,這就叫做『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
  • 「天眼時評·熱點」「靠山吃山」也要敬畏自然
    這些研究結果一直在警告人類——必須敬畏自然!自然界的奧妙遠遠超越人類的智慧!輕狂自大、虛榮傲慢、野蠻侵犯,必將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上述《決定》的出臺具有極大的必要性、緊迫性。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進一步明確了「什麼不能吃」、「什麼能吃」、「侵害野生動物會被加倍嚴懲」等重要的基本原則。
  • 中文觀潮:登山的人最懂得敬畏自然
    珠峰引人關注、令人嚮往,珠峰的環保問題自然牽動人們的心弦。相關規定表明,珠峰環保問題已經引起高度重視,這意味著珠峰環保今後會有常態化的保護舉措,但卻未必可以反證當前的珠峰環保問題已經十分不堪。對珠峰等自然保護區擬定更科學、嚴格的環保舉措乃大勢所趨,但由此推定珠峰將永久關閉則屬明顯誤讀。 有關珠峰自然保護區的環保問題,應該會牽涉多個政府部門。
  • 上遊夜雨丨在雞尾山,要學會對自然與生命的膜拜和敬畏 - 石春雷
    在雞尾山,要學會對自然與生命的膜拜和敬畏石春雷駐足腳下的這片土地,我的憐憫與敬畏油然而生。我敬畏自然山水演繹的風景更迭,敬畏頑強生命折射出的光影奇蹟。遠去的終將遠去,不管是人還是風景,但不知不覺中,他卻在以另外一種方式歸來。或許,這就是返璞歸真的另一種涵義吧!人與自然終歸相依相存!雞尾山如此,鐵匠溝亦如此!雞尾山曾經的遍體鱗傷是鐵匠溝被掩埋的記憶。
  • 樓陽生: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樹立大保護意識,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助推轉型發展。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省領導呂巖松、李鳳岐、張復明出席會議。
  • 敬畏自然,我們共同的蔚藍 PADI海洋公益藝術展
    原標題:敬畏自然,我們共同的蔚藍 PADI海洋公益藝術展     2020年11月12日-11月15日,一場關於海洋環保的藝術展覽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啟。展覽由PADI作為海洋公益的主辦方,與藝術經濟學者聯合策展,攜手ART021藝術博覽會,通過「一條」作為特別宣傳平臺,為大家帶來一場海洋藝術風暴。
  • 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
    (抗擊新冠肺炎)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江西龍虎山2月21日電 題:獨家專訪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敬畏自然 重視中醫中新社記者 柳俊武 劉佔昆「敬天憫人、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一貫宗旨,協助國家抗擊疫情
  • 在六千萬年的遺蹟上刻字,對自然多些敬畏,別讓任性成就千古罵名
    更有奇葩的的現象還有發生,在2017年四月,我國道教聖地、世界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經常行走在戶外和大自然環境保護主義的人來說,敬畏自然,敬畏先人是人類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尤其是對於堪比文物的先古遺蹟但是對自然那一絲敬畏這個底線卻一再被我們自己踐踏,或許某一天,我們將不是徵服自然,而是被自然徵服!那些任性的以豪橫想要徵服自然卻不自知的人,給地球留下了一道永遠抹不去的傷疤,或許這千古罵名也會和這傷疤一樣,再也抹不去!
  • 華晨宇《鬥牛》:除去視聽享受,歌曲還完美詮釋了敬畏自然與生命
    這一段歌詞,他突然把項鍊扯下來,並做出懺悔及敬畏的姿態。這個動作A爆了,也從某一面預示著他的不羈,淋漓盡致地表達出情感的跌宕起伏。此外,華晨宇在唱到第二段時,他特意做了一個右手握拳放在左胸的動作。據悉,這個動作其實還代表了一種無聲的表示友好。這個動作正好與歌曲所要傳達的人類與自然要和平相處的勸誡的遙相呼應。
  • 熱愛自然 葆有敬畏之心 左右沙發連續五年深入騰格里沙漠種樹植心
    2020年8月27日-29日,「綠色星球 YOU你左右」左右沙發第五次走進內蒙古阿拉善盟騰格里沙漠,與自然攜手同行與自然同行 感受自然的敬畏之心生活在南方的都市裡的我見慣了鋼筋水泥和高樓大廈,享受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