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雪天飛,二月賞櫻花,三月舞桃花,四月笑蘋梨,五月齊花開,六月捻茶香,七月瀲黃菊,八月覓桃香,九月品梨甜,十月秋豐收,十一月賞楓趣、採蘋樂,十二月迎霜降。」這就是臺灣傳統農場之一,同時又被評為「臺灣九寨溝」的武陵農場。
這個位於海拔1750米至2200米的高山農場,深居遠山,交通不便,但為何從1959年成立至今,備受遊客好評呢?
一、悠久的歷史背景
1952年,國民黨將臺灣各地的國軍療養院改制為榮民醫院;1954年,國民黨行政院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量國軍進駐臺灣之後的就業等社會問題;1955年,平地農場陸續改由退輔會管理;1957年後,退輔會進入山區開闢山區農場。
1959年,為開闢橫貫臺灣東西公路中橫宜蘭支線,時任國民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的蔣經國先生帶領其團隊,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到臺中市和平區平等裡武陵路進行實地拓荒考察,在這裡,他們發現了一處自然環境優美,宛如世外桃源之地-武陵,於是1963年5月10日成立了武陵榮民農場,1969年11月1日更名為武陵農場,主要以栽培溫帶果樹及種植高冷地蔬果為主。1998年7月14日宜蘭農場併入武陵農場,此時武陵農場總面積達到800公頃。
從發展歷史來看,武陵農場從1963年成立至今主要歷經4個轉型期:
1.開墾時期:1963年~1967年
首任場長林德錡帶領大家開墾土地,試種夏季高冷蔬菜、溫帶果樹,並在農業復興發展委員會輔導,確定了農場經營方針。
2.農業時期:1967年~1981年
改良土地,完成果樹種植,規劃北谷蔬菜地,擴大農業生產面積,制定果樹管理競賽制度,推行農業機械化作業,有效提升生產效率,節省人工成本,到1981年,武陵農場的直營項目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目標。
4.轉型觀光發展時期:1999年至今
根據政府政策,興建武陵第二國民賓館,並繼續擴充整修各項設施,先後完成楓林木屋(咖啡館)、蝴蝶館、露營區、武陵茶莊及高山植物園區等工程,使農場正式轉型為觀光型生態農場。
二、多樣的主題景區
由於武陵農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不僅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自然資源,還有著深厚人文歷史文化,因此,經過巧妙的規劃設計後,武陵農場形成了以生態觀光為核心,多主題並存的多樣化景區:
1.賓谷遊樂生態區
沿著武陵路,通過百福橋,看到千祥橋、迎賓橋、萬壽橋,即來到賓谷遊樂區,這片區域主要是為遊客們提供住宿、遊客的休閒生態區。比如:武陵國民賓館為遊客們提供溪樓雙人房、蜜月雙人房、楓林木屋雙人房、賓館四人房、賓館閣樓和室六人房等等。楓林木屋可以讓遊客們一邊品嘗特製薰衣草奶茶、咖啡、花茶、蛋餅、意面等美食餐飲,一邊欣賞樹影婆娑的楓林美景。
2.南谷遊憩文化區
走過0.85km的平坦道路,來到南谷遊憩文化區,在這片區域可以直達五彩繽紛花園的入口,繼續向前走,在花園的西北方向可以看到著名的七家灣遺址,這個緊鄰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客中心西南側約200米左右,目前臺灣所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可以讓遊客們感受古人類的智慧。
從七家灣文化遺址出來後,經過生態園、醫療站,沿著松林大道、杉步道可以見到醒獅園(賞松、梅),附近還有為遊客提供住宿功能的山水館;另外,在花園入口附近,沿著賞鳥步道,還有一個桃花莊,也可以滿足遊客們的住宿需求。
經過山水館,沿著賞鳥步道繼續向前走,在七家灣溪旁,可以看到著名的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這裡正在進行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培育和保護。
註:由於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歸雪霸國家公園所管,故需要到雪霸國家公園官網進行預約,但想一睹臺灣鮭魚的遊客們,可以到武陵中谷區域的觀魚臺進行觀賞。
另外,想要在武陵農場租用會議室的團體遊客們,可以到行政中心進行預約申請。
3.中谷觀賞康養區
以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客服務中心為軸線,再走0.55km平坦的道路,即可看到中谷區域的茶莊。在這片區域有雪霸國家公園管理站、農莊文化館、茶園、觀魚臺,還有一定坡度的觀賞步道,比如:賞鳥賞蝶步道、茶園步道。
另外,臨近雪山山頂、露營管理中心附近,還有一個三角花園,遊客們可以在櫻桃楓中盡情享受芬多精和負氧離子的洗禮。
4.北谷農業露營區
沿著武陵路繼續向前走,山路坡度逐漸上升,這段大概需要走2.85Km的中坡道路,在其東北方向可以看到高山植物園、有機農園、花海區、雪山。在這片區域,除了景色秀美的花海區之外,在高山植物園內,還規劃出著名的武陵公園露營地。
露營地內分為露營屋和露營車位,露營屋和露營車位又分為不同的類型,但無論哪種露營方式,遊客們都可以白天在生態水池、水中植物池、草原區、花海區盡享美景;同時登高望遠,一覽無名峰、中央尖山、南湖大山群峰、桃山、羅葉尾峰的狀況,在夜晚浩渺繁星點綴整個星空,寂靜又深邃。
對於想要挑戰雪山的登山愛好者們,可以在北谷農業露營區的西面,直達雪山登山口。
5.武陵四秀桃山區
隨著山路越發陡峭,從武陵吊橋、武陵山莊進入武陵農場的終點—武陵四秀桃山區。在這片區域,最為著名的當屬桃山步道終點的桃山瀑布(又名煙聲瀑布),這個從2500米順流而下的高山瀑布,成為無數遊客打卡必經之地。
另外,武陵農場內的武陵四秀(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喀拉業山「四座連峰而得此名」)及雪山群峰,被譽為臺灣山嶽中膾炙人口的聖山,每年都吸引無數登山愛好者們。
三、豐富的食宿選擇
在武陵農場內,除了賓谷區的武陵國民賓館、溪樓、楓林木屋之外,在南谷和中谷區域桃花莊、山水館、文康館、和室區、別館也為遊客提供不同類型的住宿場所,這樣分區段、分地勢、分類型的住宿規劃設計,充分滿足不同目的的遊客需求,延長旅遊觀賞時間,增加農場內住宿收入。
在餐飲供給方面,楓林木屋為遊客們提供中西餐休閒甜點;國民賓館內為遊客們提供自助式早餐、半自助式午餐和自助式晚餐;對於團體遊客,還可以在梅花廳(楓味廳)享受八菜一湯或九菜一湯的團體餐,但需要提前預定。
註:餐飲所選食材,大部分是農場內自產,生態有機健康,但由於處在高山農場,故餐飲味道比較特殊,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四、周到的個性服務
從進入農場到桃山瀑布,無論是住宿、賞櫻、賞楓、賞松,還是露營或登山,都有工作人員進行耐心指導,同時在主幹道路上的停泊休閒中心,還設有殘疾人道路;露營區內不僅提供公共炊煮區、兒童遊客區、景觀屋等,武陵農場內增設了洗滌區與浴室,這些看似細小的特色,但卻為遊客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成為農場特色吸引物之一。
五、精深的產品加工
除了武陵農場的有機農園內盛產各類有機農產品外,由於日夜溫差大,在海拔高達2000米的武陵茶園內,還有著臺灣高山茶中的極品:長青茶、長紅茶;另外,引自雪山溪水灌溉,採用自然農法栽培的武陵杭白菊,也被譽為全臺灣獨一無二的高山杭菊。
借鑑與思考
在臺灣眾多農場中,武陵農場以「春之花海、夏之果蔬、秋之楓紅、冬之瑞雪」為主題為遊客們呈現古人所描述的桃源夢境。而這種「桃源夢境」的打造離不開多年精準的策劃、規劃:
1.結合地理優勢,充分發揮特色
與平原農場不同,高山農場不僅在前期勘測、建設上存在一定難度,後期運營推廣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周邊資源及交通等各種要素。而武陵農場不僅在前期開墾荒地,打破地形限制,結合高山地理優勢,種植高山農產品、建設特色步道、形成多主題景區;還通過與客運公司、旅遊集團等的合作,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巧妙讓「高海拔」劣勢轉為「高海拔」優勢。
2.細化功能分區,及時做好規劃
從開始傳統農業種植,到後期休閒旅遊加入,最後轉型為觀光生態型農場。每個過程、每個環節、每個設施的改善,都根據區域現狀進行完善,分階段、分層次、分目標的進行推進,讓武陵農場的各項功能分區細化,景觀與人文更加融合,自然資源與歷史資源更加和諧統一。
3.堅持生態優先,發展低密高質
很多農場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忽視客流量過多造成農場載客量過重,景點出現要麼排隊,要麼人擠人的怪像,而武陵農場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特別是在賞花高峰季節,採取「訪問預約限制」,每天只能有6000人進入農場內,提前申請才能進入,無預約不入園。這樣「低密度高質量」的發展,不僅讓武陵農場內的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還很好的確保了農場內不會塞車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武陵農場的遊客滿意度。
4.線上線下互促,營銷促銷融合
在網際網路浪潮的推動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大趨勢已勢不可擋。武陵農場根據自身特色優勢,將高山農產品「搬至網絡」,讓線上網店與線下實體互促發展,讓營銷與促銷相互融合。例如,凡是線下住宿或在武陵農場內露營的用戶,出示當日入住發票,購買商品享9折優惠;參加春遊農場集章活動,達到要求前100名可獲得住宿兌換券等等。
武陵農場就是這樣從細節、功能、設施、服務到文化、市場等各個環節的不斷完善,逐漸成為備受遊客們青睞,享譽臺灣的著名農場,願大陸也能儘早出現這種經濟、生態並存的多功能性休閒農場。
壹度創意專注於農旅行業,致力於鄉村發展,經過二十幾年的認真專研,配合近百名國內外優秀的專家級創意團隊,現已完成近千個鄉村策劃、規劃、品牌案例的有效實施,通過全程一站式服務為大家打造出最優的規劃設計方案,實現低成本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