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簡稱愛沙尼亞,與南方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裡加灣,國土總面積45339平方公裡,邊界線長1445公裡,海岸線長3794公裡。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族,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該國擁有大量油頁巖和石灰石以及覆蓋47%領土的森林。
愛沙尼亞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溼潤,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氣溫7℃,夏季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愛沙尼亞淡水資源豐富,截至2013年擁有大小河流7000多條,其中長度在100公裡以上的有16條。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裡)、帕爾努河(144公裡)、帕爾特薩馬河(135公裡)等,但由於地勢平坦,落差小,水力發電潛能低。
最大湖泊是與俄羅斯交接的楚德湖,總面積3555平方公裡,為歐洲第四大湖,其中愛沙尼亞擁有的水域面積為1529平方公裡。第二大湖泊為沃爾茨湖,水域面積271公裡。全國水域總面積2840平方公裡。
愛沙尼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而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stonia)。
【面 積】 45339平方公裡。
【人 口】 131.9萬(2019年)。
【民 族】 主要民族有愛沙尼亞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
【語 言】 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英語、俄語亦被廣泛使用。
【信 奉】 愛沙尼亞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東正教和天主教。
【首 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復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塔林市位於愛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共分8個區,總面積為158.3平方公裡。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溼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6.8℃。塔林港是愛最大的港口。
【貨幣名稱】歐元(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重要節日】 獨立日(國慶節):2月24日,為紀念1918年2月24日愛脫離沙俄統治獲得獨立;恢復獨立日:8月20日,為紀念1991年8月20日愛恢復獨立;勝利日:6月23日,為紀念1919年愛抗擊德國軍隊獲勝。
【地理位置】 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裡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裡,海岸線長3794公裡。
【氣 候】 愛沙尼亞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平均氣溫-5.2℃,夏季平均氣溫17.7℃,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簡 史】 愛沙尼亞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沙俄和蘇聯佔領統治。1918年2月24日愛宣布擺脫沙俄統治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佔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武裝鬥爭。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獨立。1940年6月,前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0日,愛脫離前蘇聯,宣布恢復獨立。同年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為成員國。愛於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區,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具體可查看世界歷史網《愛沙尼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的相關介紹)。
【政 治】愛沙尼亞自1991年恢復獨立以來,政治局勢總體穩定,但黨派鬥爭激烈。2019年4月,由中間黨、保守人民黨和祖國聯盟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中間黨主席於裡·拉塔斯(Juri Ratas)任總理。
【憲 法】愛沙尼亞現行憲法於1992年6月28日通過,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條。憲法確定,愛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國家,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民,獨立和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剝奪。愛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議會民主制。
【議 會】一院制,共101個議席,任期四年。主要職能:通過法律;決定全民公決;選舉共和國總統;批准或宣布廢除條約;授權總理組成政府;通過並批准國家預算;決定對共和國政府、總理及部長進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解決憲法所規定的總統、政府、其他國家機關或地方政府職權以外的所有行政問題等。年滿21周歲且有選舉資格的公民均可競選議員。2019年3月,海因·普魯阿斯(保守人民黨)當選議長。2019年3月,愛沙尼亞舉行第14屆議會選舉,共有5個政党進入議會,分別是改革黨(34席)、中間黨(25席)、保守人民黨(19席)、祖國黨(12席)及社民黨(10席),此外,無黨籍議員1人。
【國家元首】 愛沙尼亞總統柯斯迪·卡留萊德(Mrs. Kersti Kaljulaid),2016年10月當選。任期5年。
【政 府】愛沙尼亞現政府於2019年4月成立。中間黨主席於裡·拉塔斯任總理。內閣成員包括:外長斯文·米克塞爾(Sven Mikser,社民黨),內政部長高特瑞克·拉伊克(Katrik Raik,女,社民黨),國防部長於裡·盧伊克(Juri Luik,祖國聯盟-共和國黨),教育與研究部長瑪伊麗斯·萊普斯(Mailis Reps,女,中間黨),司法部長烏爾瑪斯·雷因薩魯(Urmas Reinsalu,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環境部長希姆·基斯勒(Siim Kiisler,祖國聯盟—共和國黨),文化部長因德裡克·薩爾(Indrek Saar,社民黨),經濟事務與基礎設施部長卡德瑞·希姆森(Kadri Simson,女,中間黨),企業與信息技術部長瑞內·塔米斯特(Rene Tammist,社民黨),農村事務部長塔爾默·塔姆(Tarmo Tamm,中間黨),財政部長託馬斯·特尼斯特(Toomas Toniste,祖國聯盟—共和國黨),衛生與勞動部長瑞娜·希庫特(Riina Sikkut,女,社民黨),社會保障部長卡亞·伊娃(Kaia Iva,女,祖國聯盟—共和國黨),公共行政部長亞內克·邁基(Janek Maggi,中間黨)。
【行政區劃】愛沙尼亞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254個。15個省具體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裡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貝爾瓦省、帕爾努省和裡亞內省。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爾圖(Tartu)、納爾瓦(Narva)、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umlrve)、派爾努(Paumlrnu)、維爾揚迪(Viljandi)、拉克韋(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馬杜(Maardu)、庫雷薩雷(Kuressaare)、沃魯(Võru)、瓦爾加(Valga)、哈普薩盧(Haapsalu)、約赫維(Jõhvi)。
【司法機構】愛沙尼亞分城鄉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級。最高法院院長普利特·皮卡梅(Priit Pikamae)於2013年就任。總檢察長拉芙麗·珀琳(Lavly Perling,女),2014年10月就任。
【政 黨】愛沙尼亞主要政黨有:
(1)、中間黨(Estonian Center Party),執政黨,成立於1991年。屬中左翼政黨,黨主席為於裡·拉塔斯(Juri Ratas),現任總理。現有黨員約1.4萬人。
(2)、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Estonian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由原人民聯盟和愛沙尼亞愛國運動黨於2012年5月合併而成)):執政黨,成立於1996年,2004年2月改為現名,2012年2月與愛沙尼亞俄羅斯黨(Estonian Russian Party)合併。屬中左傾向的政黨,黨主席傑夫根尼·奧辛諾夫斯基(Jevgeni Ossinovski)。現有黨員9千餘人。
(3)、祖國聯盟—共和國黨(Pro Patria and Res Publica Union),執政黨,2006年6月由祖國聯盟與共和國黨合併而成。屬極右翼政黨,黨主席為海利爾-瓦爾多·希德爾(Helir-Valdor Seeder)。現有黨員9千餘人。
(4)、改革黨(Estonian Reform Party),在野黨,成立於1994年。屬右翼自由黨,主席為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現有黨員約1.3萬人。
愛沙尼亞較有影響的政黨還有: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綠黨(Estonian Greens)、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俄族人黨(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愛沙尼亞基督教人民黨(Estonian Christian People’s Party)、愛沙尼亞社會民主勞工黨(Estonian Social-Democratic Labor Party)、愛沙尼亞民主黨(Estonian Democratic Party)、愛沙尼亞獨立黨(Estonian Independence Party)、農民黨(the Farmers』 Party)和俄族人團結黨(Russian Unity Party),愛沙尼亞聯合左翼黨等。
【重要人物】愛沙尼亞總統柯斯迪·卡留萊德,女,1969年生。畢業於塔爾圖大學生物學專業、工商管理碩士。1996年至2004年分別任職於愛沙尼亞電信公司、漢莎銀行、愛國家能源集團,1999年曾擔任總理經濟顧問。2004年至2016年期間擔任歐盟審計院委員。2001年至2004年為祖國聯盟黨黨員。2016年10月當選總統。
於裡·拉塔斯:總理,中間黨主席。1978年生,畢業於塔林理工大學經濟學專業。2000年加入中間黨,2002年起歷任塔林市市長經濟顧問、塔林市副市長、塔林市市長、議會議員、副議長。2016年11月當選中間黨主席,11月23日起任總理。
海因·普魯阿斯:議長,保守人民黨。1960年2月出生於塔林,畢業於塔林大學美術師範專業。1983年2012年先後在愛沙尼亞國家美術館、愛沙尼亞電視臺等文化機構認知。2012年加入保守人民黨並當選紹埃市(Saue)市長。2015年首次當選國會議員,2019年4月當選議長。
【經 濟】 自愛沙尼亞恢復獨立以來,愛沙尼亞一直奉行自由經濟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經濟發展迅速,年均經濟增速在歐盟成員國內位列前茅。2018年愛經濟總體形勢較好。
【資 源】愛沙尼亞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巖(已探明儲量約60億噸)、泥煤(儲量約40億噸)、磷礦(儲量約7億噸),石灰巖等。森林面積22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森林蓄積量4.66億立方米,人均木材擁有量達362立方米。
【工 業】愛沙尼亞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木材加工、建材、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據愛統計局初步統計,據愛沙尼亞統計局統計,2015年工業總產值約為114億歐元,同比增長0.3%。其中電力、電氣、熱水供應同比下降12.3%,採礦業同比下降5%。
【農 業】愛沙尼亞農林牧漁業中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畜牧業主要飼養奶牛、肉牛和豬,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馬鈴薯、蔬菜、玉米、亞麻和飼料作物。2017年愛農業產值為9.1億歐元,同比增長20.9%。
【交通運輸】公路:公路總裡程16576公裡。2016年,公路貨運總量3881萬噸,同比增長5.5%,其中國際貨物運輸量771萬噸,同比下降24.9%。
鐵路:鐵路總裡程2167公裡,其中,公共鐵路線1540公裡,非公共鐵路線627公裡。2016年鐵路客運量為692萬人次,同比增長5.1%;貨運量為2536萬噸,同比下降9.5%。
空運:2016年航空客運量為227萬人次,同比增長2.7%;航空貨運量為13932噸。
海運:201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3359萬噸,同比下降3.5%;貨物運出量987萬噸(不含過境運輸),貨物運入量564萬噸;過境運輸量1806萬噸。2016年港口客運量914萬人次,同比上升4.9%。主要港口有塔林港、西由拉邁港、昆達港、北帕爾迪斯基港、帕爾努港等。
【財政金融】愛沙尼亞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控制財政赤字,實行較為保守的財政政策。2016年財政收入85.1億歐元,支出85.7億歐元,財政赤字0.6億歐元。
【主要銀行】瑞典銀行(Swedbank):成立於1991年4月30日。
SEB銀行(SEB):成立於1992年12月15日。
愛沙尼亞諾底亞銀行(Nordeapank Eesti):成立於1995年2月27日。
【對外貿易】2017年愛沙尼亞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275.1億歐元,同比增長8.3%;出口額為127.8億歐元,同比增長7.5%;進口額為147.3億歐元,同比增長8.9%,貿易逆差為19.5億歐元。從出口看,向芬蘭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16.19%、瑞典佔13.54%;從進口看,從芬蘭進口佔進口總額的14.08%、德國佔10.74%、立陶宛佔9.39%、瑞典佔8.69%。電子、通信產品,礦產品,機械設備和木材、木質製品這四大類產品一直是愛最主要的進出口商品。其中,電子、通信產品的進出口佔比均逐年上升,機械設備進出口均逐年下降。
【對外投資】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2.76億歐元,主要投資國是(刪除)前五大投資目的地國分別是拉脫維亞、荷蘭、立陶宛、丹麥、芬蘭,主要投資領域為製造業、科技、運輸倉儲等。
【吸引外資】2015年,愛沙尼亞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87億歐元,同比下降51%。其中,前五大投資國分別是盧森堡、芬蘭、奧地利、法國和賽普勒斯。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批發零售、製造業、管理和支持服務業。
【人民生活】2016年愛沙尼亞居民月平均工資為1073歐元,月平均養老金為345.96歐元。
【軍 事】 總統是愛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諮詢機構。國防部是政府執行和實施國防政策的部門。國防軍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國家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8~12個月。愛國防軍總兵力約7000人。現任國防軍司令裡霍·德拉斯(Riho Terras)少將,國防軍總參謀長伊格·施維德(Igor Schvede)海軍準將。
【教 育】愛沙尼亞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2016年,共有學前教育機構635所,各類中小學校519所,各類技術職業學校39所,高等教育機構24所,其中大學7所(6所國立,1所私立),各類職業高等教育機構15所。2016年,共有22.21萬人在各類學校學習,學前教育學生6.76萬人,中小學學生14.92萬人,各類技校及職業學校學生2.51萬人,大學學生4.78萬人。
2016年,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536個(含各類學校圖書館及農村圖書館),各類博物館246個。
著名高等學校: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建於1632年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統治時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學院改稱塔爾圖大學。塔爾圖大學設有神學、法律、醫學、哲學、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學、教育、體育、經商管理、數學和信息科學、社會學等11個學科,下屬13個系和研究所,被尊為「愛沙尼亞的啟蒙聖母」,愛許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畢業或曾任教於該校。該校師資人員共約1700名,其中教授180名,學生18000人,校長為Vollie Kalm。
【新聞出版】2016年共發行1173餘種各類報紙雜誌,發行量達2700萬,其中愛文報刊發行量2400萬,主要有愛沙尼亞晚報、郵差報、愛沙尼亞快報、愛沙尼亞日報等。
主要通訊社: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成立於1990年4月,私營通訊社,2011年有近220名工作人員。
主要電臺:(1)、布穀電臺,私營電臺,成立於1992年,每天24小時用愛沙尼亞語廣播。(2)、俄羅斯電臺,私營電臺,1998年建臺,每天21小時用俄語廣播。
主要電視臺:(1)、愛沙尼亞國家廣播電臺與電視臺(Estonian Public Broadcasting),由愛沙尼亞電臺(Eesti Raadio,1926年建臺)與國家電視臺(Estonian Television-ETV,1955年建臺)於2007年6月合併成立。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2)、TV3,私營電視臺,用愛沙尼亞語播放節目。(3)、Kanal 2,私營電視臺,1993年建臺,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
【對外關係】 愛沙尼亞以歐盟和北約為經濟、安全依託,重視與波羅的海及北歐國家的傳統友誼,著力推動和加強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大參與國際事務力度,不斷鞏固與美國關係,對俄羅斯關係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有所惡化。
【同中國的關係】1991年9月11日,中愛兩國建立外交關係。1992年年初中國在愛設立使館。1993年2月,中國向愛派駐大使。愛方於1997年在華設立使館並派駐臨時代辦。2002年4月,愛沙尼亞向中國派駐首任大使。
【同美國的關係】對美關係在愛沙尼亞總體外交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愛不斷密切與美國關係,與美保持多層次、多領域的交往。作為北約與俄地緣對抗前沿,愛應對俄「混合戰爭」現實威脅的危機感不斷上升,一方面通過完善法律、採購裝備、擴大兵源、頻繁演訓等措施不斷提升自身國防建設,軍費開支GDP佔比升至2.07%的歷史新高並保持增勢;另一方面通過愛美兩國總統、總理、外長、防長等高層互動頻繁,進一步加大對美國領導的北約力量的借重與協同。近年來,與北約舉行多次大規模多國聯合軍演,並成功推動北約華沙峰會向愛增兵千人。
【同歐盟的關係】愛沙尼亞支持歐盟應對歐債危機相關舉措。支持歐盟完善單一市場建設,加快發展數字市場。主張歐盟繼續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歐盟東部夥伴國籤訂全面自貿協議。愛國家領導人積極利用歐盟內部會議、國際會議等多邊場合,不斷擴展、深化同歐盟國家的合作,同時努力為本國在歐盟內爭取利益。支持歐盟擴員,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支持歐盟對俄採取嚴厲制裁措施。2017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同俄羅斯的關係】愛俄關係因北約擴大在愛駐軍規模更趨對立,愛沙尼亞極力推動歐盟保持對俄制裁。
【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愛沙尼亞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以加強波羅的海-北歐(NB8)合作為優先方向。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與傳統貿易夥伴北歐國家的關係,雙邊和多邊合作不斷深化,關係日益密切。積極主導歐盟波羅的海戰略,全面深化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合作,並通過定期會晤機制,協調三國在歐盟內部事務和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同其他國家的關係】在歐債危機和烏克蘭危機衝擊的背景下,愛沙尼亞加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往並突出經貿因素,重點加強對亞洲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關係,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調整外交資源布局。2012年,愛沙尼亞議會通過《亞洲戰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