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饒氏白描當世獨步

2020-12-19 搜狐網
饒宗頤 
饒宗頤作品:牡丹 
 饒宗頤隸書: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

  現居香港的95歲文化大家饒宗頤擔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學界泰鬥 實至名歸

  現居香港的95歲文化大家饒宗頤

  擔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饒宗頤:

  我的學問

  是從小燻出來的

  饒宗頤對這個名字陌生的,恐怕不僅僅是老百姓。他是誰?

  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曾說:「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

  學界還有北錢(鍾書)南饒、北季(羨林)南饒的說法。

  今年7月,國際天文聯盟還批准,將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饒宗頤也十分關心、重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在傳統佳節致信、致電、題寫賀年卡問候饒老,並曾在饒老九十五歲壽辰之際親自看望。

  今年8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又親赴香港看望饒老。

  學術成就

  「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

  饒宗頤先生,廣東潮州人,長期定居香港,1917年生,今年已95歲高齡。

  學界中人提起饒宗頤,都稱他為「一代通儒」。

  他是當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會通中西、熔鑄古今的學術大師之一;通曉六國語言文字,對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也頗有研究。

  季羨林先生曾撰專文,盛讚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首要一點就是「涉及範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並世學人中並無第二人」。

  甲骨學、敦煌學、楚辭學、古文字學、考古學、上古史、近東古史、藝術史、中外關係史、音樂、詞學、經學、宗教學、文學、目錄學、簡帛學等,饒宗頤都有涉及,且都取得重大成績,至今已出版著作八十餘種,發表論文五百多篇。

  藝術成就

  「饒氏白描,當世可稱獨步」

  除治學之外,饒宗頤還精通琴、詩、書、畫,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曾多次舉辦書畫藝術展、出版書畫集。

  擅山水與人物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描,張大千曾評價:「饒氏白描,當世可稱獨步」。

  還有他的書法,植根於金石文字,行草書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篆書兼採金農、鄧石如之長,自成一格。

  音樂領域,饒老著有《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是中國近現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古琴藝術發展的斷代史。

  出身廣東潮州首富家庭

  很多人奇怪,饒宗頤先生哪來這麼廣泛的興趣、這麼旺盛的精力,作這麼廣泛的學術研究?

  饒宗頤的回答是:「得益於從小文化空氣的『燻蒸』,正如林語堂所言,學問是像燻火腿一樣『燻』出來的。我小的時候,上正規的學校成了『副業』,我自己就有了一個很大很廣的閱讀範圍。」

  饒老說,他只有初中畢業,主要的學堂,還是在「家」裡。

  「我的祖父、父親都是做生意的,我家是當時廣東潮州地方的首富。我家裡有那麼多書,我整天在看,把讀書當成了玩耍,用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還多。

  家裡從小就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寫散文。」

  「有些人認為我『鑽』的是『無聊的事情』,也沒有錢賺,太傻。但我的興趣就在這裡,我就願意追尋莫名其妙的那些問題,而且每個問題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是興趣,推著我去搞那麼多不同語言,不同門類的學問。儘管有些事情最終也不能弄得太明白,但是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令我欲罷而不能。」

  雖已耄耋 卻保持著一顆童心

  饒老現居香港,由女兒照顧。

  見過他的人,都說饒老白皙、清癯,雖已耄耋,但精神氣好。

  饒老在他90壽辰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過他的生活習慣:

  「我年輕的時候,學過一點佛家的、儒家的、道家的東西,每天打坐。我有個習慣,早上兩三點鐘就起來,做我的研究,做完後又回去睡覺。當然,現在年紀大了,這個習慣也改了。」

  香港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則認為,饒老身體好,還和他始終保持一顆童心有關。

  在一次饒公的畫展上,有人看著一幅他在香港大嶼山盤腿打坐的照片,露出將信將疑的神情。沒想到,饒公竟出人意料地當場在座椅上表演起來,他輕而易舉地把雙腳盤在了大腿上,腳心向上,連皮鞋都沒脫。

  「這不是計算機合成的。」饒公指著相片對懷疑者說。

  饒宗頤主要榮銜

  法國法蘭西學院儒蓮漢學獎(1962年) 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銜(1980年)

  中國國務院古籍整理籌辦規劃小組顧問(1982年、1992年連續兩屆受聘)

  法國文化部文化藝術騎士勳章(1993年) 香港藝術發展局第一屆終身藝術成就獎(1997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大紫荊勳章(2000年)

  中國國家文物局等聯合主辦之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紀念大會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2000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1年)

  2003年香港大學成立饒宗頤學術館,以表揚其對學術文化的貢獻。

  記者 陳奕

  西泠印社,這個蜚聲國際的百年人文社團,自2005年第六任社長啟功先生逝世後,社長一職就一直空缺著。

  誰能擔當起這個在國際文化藝術界具有崇高地位和影響的社長一職,海內矚目。

  昨天,西泠印社召開第八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社長」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會議選舉產生了西泠印社的第七任社長,為現居香港、95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

  執行社長則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劉江先生。

  彰顯了西泠印社所倡導的藝術與學養並舉的文化理念

  昨天會上,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翁衛軍受市委委託,在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執行社長的建議人選說明議程中,這樣表述中共杭州市委對此事的重視。

  「由於西泠印社是卓具盛名的國際性文化藝術社團,尤其在國際印學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影響,歷任社長均為大師級人物,故繼任人選也必須為具有較高資歷和名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師級人物,茲事重大。」

  對饒宗頤擔任西泠印社社長這一選舉結果,是昨天經所有到會理事一致舉手表決通過的,可謂「實至名歸」。

  「這是一次在西泠印社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會議」,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西泠印社社委會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長魏皓奔這樣說。

  而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則認為:

  「饒宗頤當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也進一步印證了西泠印社這一文人藝術社團對傳統文化血脈的尊崇,彰顯了西泠印社所倡導的藝術與學養並舉的文化理念。

  在當代文化環境下,饒宗頤先生與西泠印社的這一結合,尤其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選饒宗頤當社長

  其實2005年西泠印社內就有人提議

  昨天會議現場,年事已高,遠在香港的饒宗頤先生,沒有到會,但陳振濂表示,本周五,他們將赴香港,向老先生頒發聘書。

  他說,其實,在這之前,他就和有關人員一起去香港饒老家中,向饒老發出擔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的邀請,饒老欣然接受。

  陳振濂說:早在2005年,啟功先生去世後,西泠印社內部就做過一個調查,當時重點問題是兩個:

  一是問大家,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是在社團內部產生還是從外面延請,還有一個就是請大家推薦具體人選。

  結果,大部分人贊同,社長一職從外面請「高人」擔當。

  這也充分體現了西泠印社人的博大胸懷。你看,最早的時候,西泠印社四位創始人葉為銘、吳隱、王禔、丁仁,都是雖無社長之名而有社長之實的,但一到推舉名義時,四位又都互相謙讓。直到1913年,才從外面延請了吳昌碩出任社長。

  這樣的風格一直保持到現在。當時,請大家推薦具體人選時,饒宗頤先生就是焦點之一。

  西泠印社社長的位置太重了。曾經有一個說法,西泠的社長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藝術大師(書、畫、印方面);第二是學術泰鬥(有理論著述);第三是文化名人,也就是必須要有社會影響。

  像之前的社長,沙孟海、趙樸初和啟功,他們的影響顯然遠遠超出了書法界以外。這樣的人來當社長,才反映出西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以刻章為業的社團組織。

  所以,對這次的第七任社長,我們也是考慮了又考慮。在還沒考慮好之前,社長一職寧可空缺。

  其實,在西泠印社歷史上,社長位置曾經幾度空缺在創社之初、吳昌碩出任第一任社長之前,就有9年空缺;而吳昌碩去世之後,它又曾空缺長達21年;馬衡、張宗祥任後也均有較長時間的社長位置空缺。

  如今,眼看2013年西泠印社成立110周年大慶即將到來,社長這個事,越來越迫切。

  我們也和杭州市委經常溝通社長人選,放眼海內外,仔細遴選。最後,認為目前饒宗頤先生為最佳。

  他,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饒宗頤和杭州的淵源:

  非常關注良渚文化

  昨天會上,當宣布饒宗頤先生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後,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魏皓奔還說了一段饒老和杭州的淵源。

  1990年8月21日至24日,杭州召開了首屆國際百越文化學術討論會。來自亞、美、歐三大洲的100多位代表出席了這次盛會。

  大會共收到論著84篇(本),其中就有一篇來自於饒宗頤先生的著作,叫《哈佛大學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號試釋》,後來該文刊登在1994年第6期的《浙江學刊》上。

  文章中,饒老根據美國哈佛大學SacKlei博物館收藏的良渚黑陶,仔細研究了良渚文化遺物中陸續發現的多個符號並刻在一件陶器上的現象。

  哈佛大學收藏的這件良渚黑陶,質薄,腳部有刻畫符號,饒宗頤認為上面共有9個字,寫的是有關古代「奇肱民」的事情,可釋為:子正人丘,宅。人巳遷居。

  「人丘」,為今山東章丘地域。

  整句話的大意為:有個女氏族遷徙到今山東章丘地域,其首領成為了當地的地域之長,建宅而居。而原人群則遷出了其原居地。

  從這件事上,固然可看出饒宗頤先生在古文字方面的造詣,但也可感受到他對杭州良渚文化的興趣。

  饒老曾經在省博物館作過一首長詩

  曾任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員的王明達先生,也和饒老有過多次接觸。

  上世紀90年代,正在編著甲骨文全集的饒宗頤先生,曾到杭州來看良渚玉器。王明達陪他一起到浙江省博物館觀看:

  別看他名氣那麼大,但完全沒有架子,很隨和,平易近人。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老先生精神勁特別好。

  他去看了錢塘江大潮,還去玩了西湖,回到省博後,又興致勃勃捋起袖子,揮毫寫了一首長詩。詩的內容,具體記不清楚了,但是和錢塘江大潮、西湖美景有關。

  詩寫得很長,好幾頁紙,一邊的服務員幫忙把紙拉過去。現在這首詩,應該還在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後來,我們良渚玉器到香港展覽,老先生還特意自己開車過來看。當時他已經80多歲了。」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

  均為大師級人物

  時至今日,西泠印社以西湖孤山為基業,不斷發展,融詩、書、畫、印於一體,在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文物考藏、出版交流等領域均取得卓越成就,已成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大的學術團體,在國際印學界享有崇高的聲望,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

  目前,整個社團共擁有社員420人,分布在我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美國、加拿大、捷克等國家。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均為大師級人物

  第一任社長:吳昌碩

  公認的藝術大師。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表現出色。作為西泠印社社長,他的篆刻開宗立派,治印別開天地,印面古樸蒼勁,氣魄雄偉,為印學界開出清剛高渾一路。業界認為,在百年間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在篆刻方面的頂峰地位。

  第二任社長:馬衡

  郭沫若評價他為「中國金石學第一人」。他在金石學的建立、石鼓文研究、青銅器研究,居延漢筆、新莽嘉量銘及衡器的研究、石經研究諸方面,功勳卓著,是一個有著純正風範的大學者。

  馬老還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49年北平(現北京)解放前夕,力呼國民黨當局避免戰火,保護北平文化古城。

  第三任社長:張宗祥

  印學方面,有《張宗祥印選》、《張宗祥藏印選》等著作。

  同時,張老在目錄版本校勘之學上,功力極深,曾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等各種古籍,後來還把畢生所抄稀世善本、孤本二千卷捐贈給浙江圖書館。

  1956年,他在浙江省人大提交議案,建議恢復西泠印社活動,獲得廣泛響應,為西泠印社後五十年立下奠基之功。

  第四任社長:沙孟海

  歷任社長中,他的篆刻成就僅次於吳昌碩。

  沙老還是一位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極具開創性的大學者,並對從書法到文學再到更廣泛的文化領域,均有較大貢獻。

  第五任社長:趙樸初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雖不以篆刻聞名於世,但以書法馳名當代。

  在他任期,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印學博物館。

  第六任社長:啟功

  前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國家文物鑑定小組組長。

  他著述《詩文聲律論稿》、《古代字體論稿》,校注《紅樓夢》,以及在書畫鑑定方面大量的研究論文,足可奠定他在中國書畫、詩文方面的大學者地位。

  某種程度上講,啟功先生任西泠印社社長,表明了印社在中國文化界的「存在」,而不僅僅是囿於印學界。

相關焦點

  • 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獲授「杭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杭州網訊 今天上午,杭州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十四次會議,授予西泠印社現任社長饒宗頤先生「杭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杭州市人民政府提交的《關於推薦饒宗頤先生為「杭州市榮譽市民」的議案》中說到,饒宗頤先生為提升杭州城市文化品牌的國際知名度、推動杭州文化海外傳播與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 西泠印社,113年,7任社長,這「天下第一名社」走來一路風雪
    要知道西湖、西溪、西泠(音同:零)合稱杭州「三西」,差不多是齊名的。然而,人們口耳相傳的卻只是西湖美,而西泠這文人精神的「孤島」卻少有人識。 1904年,還在那個久遠的封建時期,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4人召集友人,為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而建了西泠印社。設立之初,印社得到過康有為的贊助。
  • 新任社長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度亮相杭州
    這些展覽包括:浙江美術館的「藝聚西泠——饒宗頤社長書畫藝術特展」「西泠印社社員金石拓片題跋展」,杭州圖書館新館的「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2012(國際)印社社長高峰論壇,加上明清篆刻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稍早進行的西泠印社大型選拔等眾多活動,西泠印社成為了11月初杭州文化活動的主角。
  • 百年西泠印社再添新社員,福建一人上榜!
    依據《西泠印社章程》和《西泠印社新社員發展工作實施細則》,西泠印社於2020年11月11日召開社長會議,審議並通過2020年度西泠印社學術評獎入社名單、特邀入社名單、特殊情況入社名單、推薦入社候選人名單。
  • 百年西泠印社再添新社員,葉林心榜上有名!
    依據《西泠印社章程》和《西泠印社新社員發展工作實施細則》,西泠印社於2020年11月11日召開社長會議,審議並通過2020年度西泠印社學術評獎入社名單、特邀入社名單、特殊情況入社名單、推薦入社候選人名單。
  • 預告丨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將迎來大結局
    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起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12月3日將播出最後一集《刀法》。
  • 「西泠印社」畫家作品將展 吳昌碩畫作將亮相(圖)
    南都訊 記者黃茜 時值海派領袖吳昌碩誕辰170周年,7月30日,「西泠峰骨:吳昌碩暨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啟幕。展覽以吳昌碩的繪畫、書法、篆刻為主線,共展出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等西泠印社7任社長作品350餘件,並附有大批珍貴歷史文獻資料。
  • 饒宗頤精選作品展在滬展出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9月1日報導:「江南藝聚——饒宗頤教授精選作品展」今日起在朵雲軒藝術中心美術館展出。  饒宗頤,字伯濂,又字固庵,號選堂,1917年生於潮州,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超過七十年,集學術與藝術於一身,是國際公認的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師、著名國學大師、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書畫作品首展 眾多粉絲慕名而去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3日,「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一年一度的秋季雅集在西子湖畔盛大揭幕。本次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以「百年西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段成桂;杭州市政協主席葉明;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何奇耶徒;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江;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韓天衡、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等出席了開幕式。
  • 【壹周】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系列報導(一)
    由西泠印社、浙江美術館、錢江晚報主辦,安吉吳昌碩紀念館、寧波天一閣、張宗祥紀念館、桐鄉君匋藝術院、湖州博物館等協辦的「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將於7月29日在浙江美術館4-10廳開幕。
  • 來自香港西泠學堂快訊:集古齋己亥迎春第一展
    本次展覽展出西泠印社歷任社長吳昌碩、沙孟海、饒宗頤等大師難得一見的珍品,更有當代西泠名師、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及兩位特邀新晉社員、香港名流金耀基和施子清等名家的書法佳作;除此之外,此次展覽特一併展出了香港西泠學堂特聘名師的書畫篆刻作品,包括白鶴、黃湘詅、蔡健如、翁真如、林堅璋、何紅玉、鄧昌成、林墨子。
  • 西泠印社社長印象(一):西泠掌門人 幽蘭滿庭香
    2009年,西泠印社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13年至今,西泠印社歷經六任社長舉旗掌舵,文脈相傳,風雅綿延。  吳昌碩:藝壇巨擘展魅力  經過十年營建,西泠印社聲譽鵲起,1913年,吳昌碩被公推為首任社長,撐旗領路,社會影響日漸廣遠。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文刀驚世俗 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文/江海濱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去世後,社長寶座已經空了兩年多。去年11月13日「百年西泠·與時為新」西泠印社115年慶祝大會拉開帷幕,400餘位西泠印社海內外社員、來自各地的重要印學社團代表,以及來自來香港、臺灣等地區和日本、韓國等海外嘉賓和藝術社團代表參加大會。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員大會隨即召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和社團領導班子。社長人選繼續空缺,劉江任執行社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簡介資料 去世時間享年101歲
    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新聞多一點】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銘刻百年興衰,《盜墓筆記》都蹭它名氣
    視頻訪談中,面對鏡頭的許繼鋒戴著細黑框眼鏡,光頭,語氣不疾不徐,姿態放鬆——他是紀錄片《西泠印社》的總導演。拍西泠印社並不簡單,這是一段過於冷門又傳奇的歷史。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何為西泠印社?1904年,晚清將亡,時局動蕩。
  • 清逸飄灑,自成一家:國學泰鬥饒宗頤書畫欣賞
    饒宗頤字伯濂、固庵,號選堂,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 ,於2018年2月年辭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精通六國語言,著作逾千萬言,在經學、宗教學、佛學、文學、詞學、甲骨學、敦煌學、考古學、史學、目錄學等領域均取得極高成就,在詩詞、書法、繪畫、音樂諸領域也均有極高造詣,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現當代國學家先後有錢鍾書、季羨林與之並稱,稱「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 印信百年 西泠不冷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正式開機
    杭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影響力符號多與石有關,如「秦王纜船石」,以及以金石文化聞名於世的西泠印社。因理想主義而自由結社的早期西泠人,為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解讀西泠印社?6月28日,由浙江廣電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在孤山腳下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宣布啟動拍攝。
  • 金石延年—西泠印社海外社員頒證儀式暨歷代名家印譜傳拓展舉行
    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先生,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羅江先生,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博士,西泠印社社員、著名社會學家、書法家金耀基教授,西泠印社常務副秘書長王宏偉先生,香港美協主席、著名畫家林天行先生,西泠印社理事、著名收藏家梁章凱先生,香港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鄧偉雄博士,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先生共同擔任主禮嘉賓,與現場
  • ...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印社》火了
    而西泠印社的創始人王褆(號福庵)少年時便隨父親在此開蒙,諳熟金石書畫之道。樓外樓的面,尤其是蝦爆鱔面,是丁仁的最愛。孤山草木間這些看似普通的石凳石桌,是來自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捐贈。馬衡離世前將所有的收藏都捐給了國家,後人手裡一件金石書畫珍品也沒有留下。
  • 饒宗頤:學藝融通,天人互益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於 4月 28日下午在北京開幕。今年,適逢饒宗頤百歲華誕,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表達對其的敬重與感謝。此次展覽也是歷年來饒宗頤眾多展覽之中最具規模及展品種類最為齊全的一次。  饒宗頤,字固庵、 伯濂、伯子 ,號選堂, 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