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湖廣會館,全國最大的會館建築群,堪稱中國移民文化的豐碑,重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也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城市,有古老而厚重的巴渚文化,有大江培育的碼頭文化,有堅韌頑強的抗戰文化,有上下千年的三峽文化,有魅力的美食文化,與開放的移民文化兼容,在這座古老的都市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品讀的文化,今天,小編來與大家聊聊渝中區的湖廣會館,以及這個會館背後的移民文化。
湖廣會館位於渝中區長江沿線的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包括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劇場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等建築,是目前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重慶湖廣會館建築規模大,佔地近3萬平方米,裡面的建築沿山建造,有錯,殿宇壯觀,琉璃瓦劇場軒翹,樓面雕刻山水、城門、幾何圖案、戲曲人物,二十四孝故事等美麗,根據史料,我國會館從明朝初發展到明代,繁榮於清代,在民國時期衰退, 那個類別主要有三個類別,同鄉會館、商人會館、科舉會館, 同鄉組織是「會館」,同行組織是「公所」,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集團有同鄉性會館和同行集團的公所,比如廣東會所和湖北古齊安籍人建的齊安公所,據《重慶會館雜誌》報導,重慶是我們會館建築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歷史上各類會館近千家,遍布幾乎所有區縣的城鄉,在一般縣、場鎮、水陸要衝之地設有不同籍貫的會館, 江津支坪、塘河、蟾蜍、西湖、何江等銅梁安居、西河、巴川巫山大昌、龍溪、福田繪江東溪河南雙江、玉溪、柏梓; 鄱陽龍潭、巴南木洞……等,有很多當時各省會館的建築物。
重慶為什麼建了這麼多會館? 湖廣會館的職員說,重慶(乃至四川)之所以建設很多會館,主要是因為元末明清時期政府實施的「移民實川」政策和採取的移民運動是分不開的,據說重慶是個英雄的城市, 元朝的蒙古鐵騎進軍亞洲大陸,以幾乎破竹般的勢頭聞名,但在重慶受到最頑強的抵抗,36年來一直沒能進攻, 最後,其最高統率蒙古大汗也在釣魚城受傷陣亡,元朝合大勢力為了爭奪皇權而撤退,迅速衰退, 但是,在這幾十年的頑強抵抗中,重慶也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青壯年男子幾乎全部陣亡,人口也急劇減少,元末明玉珍從湖北軍10餘萬人入蜀,之後在重慶稱帝,建設大夏政權,這些人在四川、重慶定居很多,另外,除了大夏國皇帝明玉珍的輕德薄賦政策,還吸引了很多兩湖老鄉入川,是比較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經過元末戰亂和明末清朝的動亂,重慶(乃至四川)的人口急劇減少, 據《四川通志》報導,「蜀國自漢唐以來,生牙非常複雜,煙花相向, 然後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疏如晨星, 」, 康熙二十四年做人口統計時,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四川省(包括現在的重慶)只有9萬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明代政府開始實施「移民入川」的政策,到了清朝不僅繼續了這項政策,而且「湖廣填四川」的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 從清朝到嘉慶的百餘年間,清政府鑑於四川省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廢、稅收無著落等情況,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全國十餘省人民大量入河, 在此期間,重慶人口從數萬發展到近300萬,「秦人入川」、「江西省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從北陝西省、山西省、東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浙省、安徽省、西南雲貴、東南廣東省等地通過水路紮根於巴渝落業。
從這些地方遷來的各地人們,在重慶紮根後開始建設各種會館,所以重慶的數千個會館最多,集中在渝中區下半部分的城市,今天有湖廣會館的一帶,到元朝天安門、翠微門、東水門、人和門、儲奇門, 但是遺憾的是,重慶市的基本建設和抗戰中被日機轟炸和火災,很多會館都被破壞了,現在的湖廣會館包括湖廣會館、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八省會館、移民博物館等,是國家AAAA級景區,自2005年對外開放以來,文物建築保護、文化研究發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節等傳統佳節重慶的移民文化始於明清,但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比如作為陪同的時候,全國各地的人民移動到重慶,後來又離開了,但很多人留下來,然後三線建設期間,還有很多工人移動到重慶,重慶 你只是真的知道那個,重慶為什麼要封鎖橋梁,封鎖道路,迂迴,克服一些困難,還必須為外國遊客創造更好的旅行條件, 而且重慶的很多景區都是免費開放的, 收票也不貴, 開門,歡迎大家一起玩! 這些都是重慶移民文化引起的!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