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雪娜 通訊員 李雅娟 張嫻
沉浸式體驗民宿,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白天參加手作體驗、夜間習天文、觀天象,聽蟬鳴、品茶香,一處建立在隋唐洛陽城遺址上的理想研學之地揭開神秘面紗。
7月26日,2020年洛陽市暑期文旅活動啟動儀式暨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開營儀式在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天街舉行。
據悉,該活動由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洛陽市教育局、洛陽市文物局及文保集團共同主辦,洛陽古都研學旅行發展有限公司承辦。隨著「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課程融創中心、「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等先後授牌,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正式開營。
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稟賦
為研學課程的設計開發提供天然優勢
洛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研學資源豐富。
全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54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500處,其他不可移動文物近9000處。厚重的歷史文化稟賦,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研學課程的設計開發提供了天然優勢。
據悉,「十三五」以來,洛陽市把發展文化旅遊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應有擔當,堅持以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以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強化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河洛文化的國際表達,為響應政府的號召,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強調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
活動儀式上,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胡大鵬發布2020年暑期文旅活動內容。在國內旅遊市場全面重啟、跨省旅遊恢復開放的新形勢下,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文化旅遊大會精神,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洛陽文旅產業健康發展,繁榮洛陽暑期文化旅遊市場,促進洛陽文旅行業全面復甦。
同時,為加快推進「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著力打造「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河洛文化」的全新研學形式,洛陽市文廣旅局、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教育局、洛陽文保集團及相關旅行社、博物館、研學營地、研學基地等機構共同成立「東方博物館之都」課程融創中心,並為研學課程融創中心專家庫首批專家頒發證書。
打造「15分鐘研學步行圈」
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河洛文化
「天街是隋唐洛陽城的城市軸線,是隋唐洛陽城最寬闊的城市幹道。依託天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厚重的文化優勢,按照省、市文化旅遊大會精神,我們在5個月裡順利完成「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建設。」文保集團董事長辛俊峰說,將以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為依託,通過一系列接地氣、叫得響的文旅產品,更好地滿足市民和遊客文化生活和高質量消費需求,助力文化旅遊產業復甦振興。
據悉,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由洛陽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由其全資子公司洛陽古都研學旅行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項目位於洛龍區園區路以北、天街以東,佔地 60 畝,建築面積1256 平方米。
研學營地採用定製裝配式建築組成,在符合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要求的同時,兼顧藝術性和功能性。營地內「品」字型的廊院式空間布局,還原隋唐時期盛行的住宅廊院式布局形制,目前擁有建築 26 棟,其中研學宿舍 16 棟,並配備研學展示館、體驗教室、活動廣場、餐廳水吧、圖書閱覽室、大型娛樂設施及大片綠地等設施,可同時為120 名學員提供研學配套服務,是洛陽市目前功能最為完善、設施最為先進的綜合性研學營地。
據悉,該研學營地開營後,將與周邊的「三館二園」——洛陽博物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洛陽市規劃展示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中國國花園組成「15分鐘研學步行圈」,力圖打造具有洛陽特色的「文化+旅遊+教育」的全新研學模式,讓「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河洛文化」成為可能,成為「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的理想之地。
14條研學線路及九大研學課程
為「研學洛陽,讀懂中國」提供沉浸式互動體驗
六藝之「射」,古法造紙;巡天著——城市觀星指南;深度洛陽,品君子之道「河洛根·黃河魂——追尋中國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對話古都文明·世界遺產探尋之旅」……
據悉,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將面向市場推出14條研學線路及九大研學課程,涵蓋帝都文化、河洛文化、運河文化、牡丹文化、絲路文化,涉及歷史、文化、禮樂、天文、地理、動植物等領域,為各研學團體及個人提供沉浸式研學互動體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於精神文化的要求比重也在增加,更多人願意來為文化買單,從長遠來看,研學的發展前景無限,研學營地的建設順應時代的潮流,也是打造文旅地標、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迫切需要。藉此契機,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的建成可謂恰逢其時。」洛陽市古都研學旅行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餘勇說。
同時,為配合開營,今年暑期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將開展「樂遊一夏 研學天街」系列優惠活動,以「快樂星期三」為主題,強調課程體驗為核心,力爭打造城市核心區的精品研學範例。
編輯:沈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