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聶琳 辛圓
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GDP)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0276美元,突破1萬美元的大關,和1980年309.35美元的人均GDP相比,近40年間中國人均GDP增長了32倍。
放在全球,人均GDP1萬美元是什麼水平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19年全球人均GDP為11464美元,共有63個經濟體的人均GDP超過這一水平。排名第一的盧森堡為113196,排名第63位的哥斯大黎加為12015美元。中國排在第70位,從64位到69位分別是格瑞那達、模里西斯、俄羅斯、馬來西亞、聖露西亞和墨西哥。
2019年人均GDP最高的30個國家和地區
圖片來源:IMF
「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從全球範圍看,我國人均GDP排名大約在70位左右,只能算『中等生』,且不說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就連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希臘等國家也在我們前面。」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中心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界面新聞表示。
儘管如此,中國人均GDP正在迅速接近全球平均水平,過去十年來缺口不斷縮小。按照IMF的預測,到2024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14812美元,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4044美元)。
1980年以來中國人均GDP和全球人均GDP的對比
綠線為中國人均GDP,橙線為全球人均GDP,單位:千美元。來源:IMF
當然,人均GDP不等同於國民財富,從經濟發展實質性內涵以及對經濟的貢獻上來講,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更有意義。
「按照經濟學中的收入法核算公式,GDP表現為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的總和,其中關係到國民財富的決定項只有『勞動者報酬』一個,這就註定了GDP的數值要遠高於國民財富的實際總量。」付一夫說。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達到30733元, 為人均GDP的43%。此外,從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看,我國貧富差距依然較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26523元,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3%,這說明部分低人群收入「被平均」了。不僅如此,中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也高於低收入人群。
2013年以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因此,未來拉動內需、擴大消費,還要重點解決如何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這一問題。
付一夫指出,要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要從切實提高國人收入水平、完善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繼續發力。
他表示,從需求端看,應從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農村)、改善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從供給端看,要著力推動技術進步與生產效率提高,以此來實現商品質量更加優化與商品品類愈加豐富,並且通過減少生產成本來帶動商品價格的降低,從而讓國人能夠提高自身的邊際消費傾向,激發消費潛力。
此外,付一夫認為,政府部門還應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在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實政策,強化監管,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來推動居民消費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