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人喜歡養豬,其實並不是豬討人喜歡,當然豬也不能像牛和馬那樣願意為主人效勞,豬看起來又蠢又笨,相貌也是難看至極,可是村裡人的雜糧也賣不出去,養上一頭豬,一是為了年底能吃上豬肉,二是將多餘的糧食轉化為現錢。豬這種動物,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懶」,整天只知道吃和睡,不怎麼招待見。
在所有的家畜中,它既不像雞鴨鵝,也不像牛羊馬驢,人們需要侍候它的一日三餐,幾乎農家一年的大部分糧食都獻給了豬。豬看似笨頭笨腦的,但是實際上並不傻,農忙的時候,一聽到中午收工回來的主人的聲音,便開始卯足了勁兒地高聲哼哼,再不搭理就使勁拱豬圈門。主人都顧不上吃飯,先得填飽豬的肚子,吃完便呼呼大睡了,這大概也是愛鬧的豬有飯吃的道理吧。
這麼一想豬也並不蠢,其實人們大多時候也是被豬的外表欺騙了,豬有豬的智商,過去農村的院子沒有像樣的大門,在土牆的兩側垛子上各掏兩個洞,插上兩根木頭椽棒子就是簡易的大門了。別看平日裡豬整天除了吃就是睡,也有淘氣搗亂的時候,它會翻越豬圈的牆頭,從大門的木椽下輕鬆出逃。
如果家裡養的是兩口及以上的豬,它們更是會集體行動,團夥作案。憋久了的豬一旦逃跑出去,必然要闖下一些禍端來,拱了人家的菜園子,吃了鄰裡的莊稼……也許這些都不夠瘋狂,有時候還要帶著別人家的豬跑到河灘的泥塘裡,痛痛快快地泡上一個澡,即使跑得再遠,豬也能找到回家的路,或者它聽到主人的吆喝和召喚,便可以遁著聲音找過來。
這樣一想,豬非但不傻,反而有幾分聰明。村裡人還說,豬是能掐會算的「大神」,這一點雖然沒有經過科學的考證,但是還是想說說我的一次親身經歷。十幾年前,我們家裡養了兩頭豬,正趕上秋收的時候,兩頭半大豬特別能吃,實在是有些照應不過來,決定把它們賣給收豬的販子。中午的時候販子來看了豬的品相,也談妥了價格,約定晚上開車來運走。下午我們一家人去田間幹活,這兩頭豬可是在造反了,它們從近兩米高的豬圈牆上躍了出來,跑進草房子裡,吃掉了攢了幾天沒去的十幾個雞蛋,又撬開貯藏室的門,一頓饕餮,毀掉了上百斤南瓜。幸好院子的大門比較結實,它們才沒有出逃成功,家裡人都說是豬先生算出來了,也許吧,也許是它們察言觀色的能力太強,而我們人類忽略了罷了。
人們養豬,也能領悟到豬的哲學,一年到頭,家裡的玉米,米糠,豆糟,麥麩,菜英等人們吃不完的東西都給了豬。而對於豬而言,或許能活到年底等著被宰殺也是一種宿命的幸福,這也是它們壽終正寢的最好歸宿吧。曾經無數次的索取,只為這最後的給予。
當寒冬臘月的時候,村裡就只剩下成年的母豬帶著成群的豬仔悠閒自在的地在河灣裡曬太陽了,那些憨頭憨腦又可愛的小豬仔們爬在豬媽媽的懷裡,幸福地叼著奶頭,唧唧吱吱地叫著,擠攘著,豬媽媽則睡得正酣,那些調皮的鳥兒正專心致志地在母豬身上捕捉蝨蟲,非常和諧的畫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給予呢?豬與豬之間也有爭鬥,它們是在搶食,連小豬仔也不例外,這就是天性。而人與人之間也到處存在著爭搶,無非也是「食物」問題,而人這種高智商高情商的動物之間的爭奪要複雜得多。所以有人說:豬永遠都是豬,可是人有時候卻不是人。與人打的交道多了,大概就會想念與豬相處的日子。
其實養豬也不錯,把好吃的東西給了豬,好好侍弄它,它就會努力攢膘,雖然表面看起來又懶又貪,但也都是為了最後的獻給。當然豬是不懂得這樣高深的邏輯的,村裡人常常說,豬心十窟窿,意思是指豬沒有心計,活得稀裡糊塗,傻傻的。其實想想做人某些方面也應該像豬學習,豬比我們更早開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