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促振興,是泉港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該區通過深挖文化資源,厚植鄉村底蘊,激發鄉村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養,文化「軟實力」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強化文化築基 厚植鄉村底蘊
連日來,泉港文化中心一角不斷傳出嫋嫋弦樂。數十名中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練習北管,傳承傳統文化。
「每年暑假和開學期間周末,北管傳承保護中心都會組織開展公益培訓班,吸引數百名學生報名參加。」泉港北管傳承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公益傳承活動開展於2015年,設有唱腔、管樂、弦樂、彈撥和打擊樂等課程。
文化繁榮是鄉村振興的根基和靈魂。積極推進北管文化傳承,是泉港以文化為載體,帶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寫照。據了解,該區圍繞創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城市,實施傳統工藝振興、傳統民居保護、非遺傳承、傳統習俗展示和歷史名人文化品牌等5大工程,深入挖掘中國北管音樂、海港、海鹽、水密隔艙福船等4個「國字號」文化之鄉內涵,加強非遺活態傳承,彰顯鄉村文化魅力。目前,全區已徵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點30多個,建立非遺傳承基地10個、展示點52個、傳習所4個。
同時,傳承民俗文化,梳理和萃取區內民俗人文內涵,結合南音、北管、打正鼓、七星燈、舞龍等濃鬱鄉土特色的民俗表演,持續深化「一鎮一品、一村一韻」品牌特色鄉村文化,打造鳩林迴龍燈、樟腳板龍燈、「圭峰之春」文藝晚會、坑仔底「逗新娘」、沙格賽龍舟等一批傳統民俗品牌。
泉港還不斷推進公共服務,積極打造群眾新的精神文化休閒場所。目前,共開展各項文化活動200多場次,建成歷史名人進文化休閒空間示範點3個、綜合文化站7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91個、「百姓書房」15個、鄉村文明禮堂4個。
深化精神鑄魂 引領鄉村風尚
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近日,泉港區後龍鎮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建設棲霞社區和後墘村兩個村級家宴中心試點,為群眾提供辦理各類宴席的場所,規範引導村民群眾簡辦家宴。
據悉,泉港區將農村家宴中心建設納入2019年民辦實事項目,在全區7個鎮街建設14個農村家宴中心試點,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並完成驗收投入使用。泉港區通過打造家門口的家宴中心,讓村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福利,實現「省錢、省時、省心」,促進喜事簡辦,助推移風易俗工作。
為引領鄉村新風尚,泉港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成立「企業家移風易俗勸導隊」,引導136名企業家簡辦婚喪喜慶,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目前,共開展主題講座等移風易俗各類活動100多場,培育移風易俗典型示範村14個。
該區還組建區鎮兩級業餘講師團、農民講師團、異地商會宣講和文藝宣傳、漁船漁排等新思想宣講小分隊110支,推動各領域、各戰線、各行業全面興起「大學習」熱潮。2019年來,共開展「百支千場萬人」大宣講活動400多場次,直接受眾近5萬人次。
泉港突出家風引導,發揮家庭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引導作用,舉辦家風與鄉村文化振興研討會,深入挖掘區內優秀家風家訓,紮實推進東張村祖訓家風油畫牆、黃素石樓新二十四孝家風牆、後墘村油畫牆等20多個文化長廊建設。
優化產業引領 激發鄉村活力
近年來,泉港土坑村圍繞建設休閒娛樂、觀光旅遊及港市遺址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名村為目標,以古建築群資源為依託,對村內基礎資源進行整合、定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度開發,鄉村旅遊特色村創建取得初步成效。
「到目前為止,土坑已經投資了1.28億元,建設了後龍中心小學和遊客集散中心,修繕了道路,景觀改造還有綠化、衛生整治、汙水管網、自來水管網,還修繕了12棟古大厝。」土坑村黨支部書記陳振珠說。
土坑村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泉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重要支點。
泉港注重實施項目帶動,投資8.46億元建設惠嶼交通碼頭和沙灘整治工程、海絲土坑村海商聚落文化旅遊、峰尾古城啟航酒店等一批重大項目,成為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該區培育紅運當頭、維真工藝、大福古船模、塗嶺紅茶等一批具有「泉港特色」的「專、精、特」鄉村文化品牌企業,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有效增加村集體、村民收入。
此外,深入實施「文化旅遊發展年」活動,推動全域文化旅遊創新提升發展,重點打造泉港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和一批省級養生旅遊休閒基地、露營公園。黃田溪漂流、金鐘潭生態旅遊等一批鄉村文旅項目通過市場化、產業化運作,帶動村民實現脫貧致富。(莊國輝 鐘鳴 李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