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成為你的風景,你卻成為了別人的風景。都是在看風景,但是看的角度不一樣,你在橋上看,是平視,她在樓上看,是俯瞰;看的心情也不一樣,你是如痴如醉,她是含情脈脈。詩人筆下的風景若隱若現,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而風景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營造了那種「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極富情趣的戲劇性關係。那麼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如何去欣賞風景呢,簡言之,方法、角度、時間、距離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去看,風景是被看出來的,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一、觀賞的方法
動態觀賞實際上是指遊人在遊覽中,沿著一定的風景線,或步行、或乘車、或乘船觀賞風景的一種方法。觀者身臨其境,產生強烈、立體的美感。如長江三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靜態觀賞是旅遊者在一定的位置上,對風景的一種欣賞活動,或緩慢地移動視線,仔細地玩味其中的奧秘。動態與靜態是相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前者是尋求天趣與動美,後者是注重情趣與靜美。動與美相互結合,才能感受風景美的全貌。
二、觀賞的距離
對全景的觀賞需要距離遠些,才能見其全貌和整體的美;看局部的美,則需要近些,才能領略到美。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需要與審美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審美對象才能顯出美,距離產生美。尤其是審美客體模糊不清,就會給人各種錯象,形成奇特的意象美。比如「馬上看壯士,月下看美人」。
三、觀賞的角度
觀賞風景的角度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對,有可能看不到美。平視極目天際,平遠,縹緲,使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仰視,高遠,壯觀,險峻,使人驚嘆,崇敬;俯視,盡收眼底,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四、觀賞的時間
觀賞風景有一定的時間性,不同時辰、季節,有不同的景象,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蒼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洗,冬山慘澹而如睡。有的景象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才能看到。如雨後彩虹,錢江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