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載有 4806 人的郵輪 " 歌詩達賽琳娜 " 號駛向天津母港,郵輪上出現人員發熱的情況,天津市有關部門在 24 小時內進行了妥善處置。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緊張故事?處置人員制定了哪些預案?
央視新聞《共同戰 " 疫 "》邀請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防控組指揮長於立軍,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天津濱海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總指揮楊茂榮,講述在 " 歌詩達賽琳娜 " 號上,與時間賽跑的 24 小時。
接到這個消息是什麼時候?有什麼感受?
於立軍:大年三十晚上不到十二點接到電話,當時聽得心驚肉跳。我第一時間向天津防疫工作領導小組作了匯報, 領導小組下達了七個方面的指令:
第一,當時天津市啟動了應急一級響應,郵輪應該在適當的地方先停下來。
第二,船上人員已在海上漂了 6 天,要把國內的最新情形告訴他們,方便配合所有的防控工作。
第三,組織專家帶醫療隊上船進行體溫等監測。
第四,用最快捷、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保證所有措施順利實現。
第五,如果有檢測結果是陰性的人員,要立即組織有序疏散;如果結果呈陽性,要有相應的預案。
第六,安置好船上湖北籍,特別是武漢籍的人員。
第七,這艘船不能再出發,取消後續 3700 多名乘客的船上行程。
事實也證明,這七條指令是果斷又正確的。
這艘船最後停在離岸 15 公裡外,是出於什麼考慮?
楊茂榮:如果等郵輪到了母港,我們再登船檢測,會耗費大量時間,且對疫情防控帶來風險。所以接到指揮部命令後,我們立即指派一名負責同志組成醫療隊,於凌晨五點乘駁船趕到錨地。郵輪抵達錨地以後,醫務人員迅速登船,首先對 17 名發熱病人進行咽拭子採樣,然後對船上 3706 名遊客、1100 名船員逐一進行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
對乘客的檢查是否存在難度?
楊茂榮:起初,我們想把所有人員組織到餐廳去檢測,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但這艘船有 14 層甲板、1500 個房間,人員流動性很大。有些遊客還有牴觸心理、不配合檢測,因此困難重重。
於是,登船人員決定讓所有遊客留在自己的房間,工作人員分組逐一進入房間對遊客進行採樣、體溫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採樣共耗時 4 小時。
為什麼選擇讓直升機飛到郵輪旁取送檢測樣本?
楊茂榮:錨地到郵輪母港有 15 海裡,用駁船運輸需耗時 2 小時,但用直升機運送則只需 15 分鐘,所以我們決定派直升機去郵輪取樣。
當時,直升機在輪船艙內後側放下懸梯,船上工作人員把採集的樣本吊上直升機。直升機到岸後,我們安排警車開道,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將樣本送往檢測中心。
當時只對 17 名有發熱症狀的旅客進行了檢測,現在看來,是否做到位了?
於立軍:當時我們非常慎重,特地讓天津衛健委主任諮詢專家,在這樣密閉的船艙裡,所檢測的 17 人結果都是陰性,對於全艙人員和疫情該如何判斷?專家在詳細了解情況後,認為在密閉船艙裡對這 17 個人進行檢測,相當於在同一環境下重複了 17 次檢測,因此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船艙裡沒有新冠病毒。
當時船下還有 3000 多人等待上船,是怎麼處理的?
於立軍:這 3700 多人本來要在大年初一下午 4 點坐郵輪出發,其中約 120 人來自湖北,包括部分來自武漢的人員。如果允許這個船繼續航行,相當於人為製造了一個便於病毒傳播的密閉艙,造成的危害將是致命的。
所以我們取消了當日及之後的班次,全部退掉 3700 多名乘客的票。乘客們對此非常理解和支持。
現在是否還在追蹤船上的 4806 人?他們的情況如何?
於立軍:住在天津的 35 名武漢籍遊客沒有任何發熱症狀。1100 多名船員現在正在履行新工作職責,他們也沒有發熱症狀。我們也未接到其他遊客的相關報告。從我們監測到的、公布的確診病例的流動調查來看,目前還沒有發現與該郵輪相關的病例報告。
幾個關鍵詞來形容此次 24 小時的處置過程?
於立軍:第一個關鍵詞是快。人的健康、生命在和時間、病毒賽跑,一刻都不能慢。我們的決策、準備、實施都需要快。
第二個是穩。面對複雜情況,不能有失誤、重複,必須一次性做到底,所以要穩妥地一次性處理到位。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