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百花洲裡的夏雨荷居,當年乾隆寫下《大明湖》一詩:「應接無暇有餘樂,水亭清雅陳筆硯。便教乘興一揮毫,苕華記予初所見。」「苕華」一詞出自《竹書紀年》:「女無子焉,斫其名於苕華之玉。」指德容美好的女子,乾隆大明湖上偶遇的美女,正是世居湖畔的一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夏雨荷。兩人一見如故,迅速墜入愛河,每天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理想,吟詩作畫,濃情蜜意。
老殘一邊餵者湖裡的鴨子,一邊說,一日,風雨忽至,二人在雨荷廳內,聽雨打荷葉如珍珠落玉盤,湖上煙雨朦朧。乾隆將隨身所帶摺扇鋪在案頭,攢筆蘸墨,勾皴點染,在扇上畫成一幅「煙雨圖」,並題詩一首:雨後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大明湖上風光好,泰嶽峰高聖澤長。乾隆和夏雨荷的愛情故事一直在濟南流傳,後來,瓊瑤就把它寫到《還珠格格》中方才家喻戶曉,如今大明湖整修一新,夏雨荷的家就在這裡。
這芙蓉館裡,每天都有說唱老濟南的故事演繹——夏雨荷,出自瓊瑤小說《還珠格格》中的人物,扮演者林心如。琴棋書畫。十八年前,乾隆在濟南大明湖畔認識了夏紫薇的母親夏雨荷,二人相愛。但由於政治關係,乾隆離開了雨荷,並答應她會回來找她。雨荷卻有了乾隆的骨肉。但是乾隆始終沒有回來,雨荷很失望,但還是等了一輩子,在她臨終時,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女兒紫薇,要她去京城找她的父親——乾隆。她勇於衝破禮教,卻又因封建禮教鬱鬱而終。
如今,夏雨荷的琴瑟之聲依舊在?你是否聽懂了這琴音與心音?在《還珠格格》中留下了最觸動人心的臺詞:「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可依然感激上蒼,讓我有這個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則,生命將會是一口枯井,了無生趣。
夏雨荷看了乾隆爺的題詩後,這位,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這段情緣恐難久長,為表明心意,也即在錦帕上寫了古樂府詩一首,回贈乾隆:君當如磐石,妾當如蒲葦。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如果你去大明湖,一定要去百花洲,在東北岸的南豐祠院內南側瀕臨湖岸處,有一廳,喚作「雨荷廳」,紅柱雕窗,青瓦飛簷,四周環廊,東西北三面環水,內植荷蓮,廳前有一畫舫,曰:「天憩舟」。上掛對聯:高人喜桐樹,君子愛蓮花。橫批:琴韻荷香。
走進雨荷居,你會看到許多當年的生活用品。那麼,民間到底有沒有夏雨荷這個人物,據查,倒是有夏家,雨中聽荷。那麼,歷史上乾隆在大明湖畔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東巡至濟,曾遊覽大明湖,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又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馬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後,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興致大發,寫下了《題鵲華橋三首》:長笛數裡亙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 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
乾隆站在橋頭之上,面對著鵲華煙雨的美景,浮想聯翩,由鵲華橋聯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然而,事隔三天,龍舟行至山東德州,隨行的孝賢皇后病逝,年僅37歲。
我在雨荷居,看到了這樣一部書《夏雨荷前傳》。翻看了幾頁。皇后曾為乾隆皇帝生下兩子,皆早夭,乾隆與她可謂伉儷情深。而今行遊途中皇后竟然病逝,乾隆想到自己開玩笑的「駕鵲橋」,竟成詩讖,心中大慟。他親自護送皇后靈柩,星夜兼程地趕回了京城。
乾隆六下江南、四巡山東,卻沒有再進過濟南城。他仍然寫過關於鵲華橋的詩,詩卻變成了這樣:大明湖已是銀河,鵲華橋成不再過。付爾東風兩行淚,為添北渚幾分波。
歷史中有這樣的記載,乾隆二下江南時,經過濟南城外,張永清又參加了迎駕,此時他已經十四歲了。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又觀鵲華秋色圖,看著看著,就想起了大明湖和去世的孝賢皇后,他在《鵲華秋色》圖上題了最後一段文字: 嘉話自詡遊不孤,歸來登舟值變故。是卷廢置過年餘,歲暇胡然入眼紛愁予,兩朵天花乃好在,鵲橋似阻銀河塗,向來悲喜倏已過,流陰瞥眼誠堪籲,成詩聊當賦獨旦,古紙側理偏宜書,常侍卻能講譡論,久成寶籍藏石渠,慮致魯魚難補記,解頤笑謂有是夫,千秋後人執卷以題詠,其誰守禁為汝停吟觚?」 這段文字是在追思大明湖畔的美好回憶,後來被瓊瑤阿姨借到了小說裡,成全了乾隆皇帝與夏雨荷的一段佳話。而真實的情形是,乾隆皇帝確實在思念,思念的卻不是夏雨荷,而是孝賢。
這條木舟,怎麼那麼像百花洲的那條木舟?是否夏雨荷曾在這木舟前等了又等她心中的皇上?瓊瑤一部清宮佳作,讓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名揚四海。這位世居湖畔的大家閨秀究竟出生在哪條街?一些好奇心強的外地背包客也來到大明湖,非要找到當年夏雨荷與皇上幽會的地方。南豐祠外的水榭因此改稱了「雨荷亭」。
老濟南的故事很多很多。這大明湖的乾隆號遊船上,是否有夏雨荷?其實,只有你愛她,都會帶上心愛的姑娘來大明湖,她就是你愛的那個夏雨荷,這老濟南還有什麼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