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十三五」期間,威海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全力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相繼獲批「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市」「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範區」,是全國唯一獲得海洋領域五個國家級試點示範的城市。
近年來,威海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領,多區布局、鏈式貫通,條塊聯動、全域覆蓋」的發展思路,加速聚集科技、人才、資金、項目等資源要素,統籌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在提高海洋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倡導新興產業用海,提高用海生態門檻,鼓勵海域資源向高水平龍頭企業集中,推進海域開發利用布局優化。此外,威海還積極發展綠色漁業、高效漁業,打造了綠色養殖新模式,規劃總面積100多萬公頃的生態養殖區,建成5處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5處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創建省部級健康養殖示範場65家,構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集中連片「貝、藻、參」立體生態循環養殖區,成功創建了首個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範區。目前,全市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8萬公頃,國內首座無人智能深遠海養殖試驗平臺建成投產,海洋牧場的「威海模式」全國領先。
「十三五」期間,威海加速布局涉海科技創新平臺,11所駐威高校圍繞威海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發展了涉海學科,引進成立了北京大學威海海洋研究院、山東省船舶技術研究院等新型創新組織,聘請13位院士專家成立了海洋發展院士顧問團,創建32處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數量全省最多。重點培育了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工裝備等領域的涉海企業,全市涉海高新技術龍頭企業超過100家。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裝備產業,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和公共平臺、產業孵化集聚等項目32個,海洋生物多肽提取、貝類骨科新材料、水下自主航行器、海洋工程裝備碳纖維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增產值超過13%。
近五年來,威海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3.1%。全市年產海產品270多萬噸,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海洋食品產業全國最大,金槍魚、魷魚等單品精深加工能力亞洲最大。目前,威海的遠洋漁船達361艘,佔全省67%、全國14%,功率數全國第一;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1處;海帶產量全國第一,海參、鮑魚產量全國第二,牡蠣產量全國第三,是全國最大的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十三五」期間,威海在國內率先制定實施《海岸帶保護條例》,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建成海洋與漁業保護區30多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7個、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5個,其中保護區數量佔全省的四分之一。實施了「藍色海灣」「生態島礁」整治修復工程,累計修復受損岸線100公裡、沙灘100萬平方米,全市自然岸線保有率超過47%,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全國領先;建設了人工魚礁2600多公頃,累計放流漁業苗種140多億單位,海蜇、對蝦、梭子蟹等生物資源已形成穩定漁汛。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經驗在全國推廣。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李忠蕾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