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儒(1558-1639)
———
字仲醇,號眉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聰穎過人,詩文短翰極有風致。長為諸生,與同郡引齊名,三吳名士爭相與他結為師友。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隱居小崑山之南,絕意科舉仕進。建廟祀二陸(陸機、陸雲),乞取四方名花,廣植堂前,言:「我貧,以此娛二先生。」因名「乞花場」。父亡後,他移居東佘山,在山上築「東佘山居」,有頑仙廬、來儀堂、晚香堂、一拂軒等。自此之後,他閉門讀書,但仍與三吳名士來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紳,時人頗有譏評。
陳繼儒書法在蘇、米之間,尤好蘇東坡詩章文字。遇蘇墨跡,雖殘碑斷簡,也必搜採,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來儀堂帖》。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所畫梅竹,點染精妙,名重當時。用水墨畫梅,乃其首創,曾編《陳眉公梅花詩畫冊》,為後世所法。其山水多水墨雲山,筆墨溼潤松秀,頗具情趣。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贊同書畫同源。傳世作品有《梅花》、《梅竹雙清圖》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另有《梅花圖》8頁(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書法傳世作品有《行書半研齋詩》、《行書李白詩》等(現藏故宮博物院)。
曾評批《西廂記》、《琵琶記》、《繡襦記》等。並善鼓琴,訂正琴譜,名重一時。也精於鑑賞。嗜弈棋,得同郡徐階器重。著有《妮古錄》、《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
陳繼儒《江皋木葉圖軸》
陳繼儒畫山水涉筆草草,蒼老秀逸。董其昌評其曰:「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雖草草潑墨,而一種蒼老之氣,豈落吳下畫師恬俗魔境?」他的山水畫作品傳世不是很多,但畫面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他上追董、巨,承接宋、元,學宋之「意」, 得元之「逸」,將筆墨感情發揮得淋漓盡致。
《江皋木葉圖軸》為他學古的很好見證。首先從畫面的圖式上,採用倪瓚一河兩岸式的構圖模式,出枝點葉,折帶皴法都是學倪瓚之筆,但他的筆墨線條比倪瓚多了幾分渾樸, 畢竟陳繼儒不處在為江山過多悲傷的時代,因此那種蕭索自然而減。
廣州博物館藏的《山水》圖軸,明顯有宋、元的痕跡。畫面中前景幾棵樹,用筆工謹,刻畫細緻,而用墨上層次分明,淡雅有致,用筆便不覺緊滯;小橋、人家掩映其後,生 動傳神;遠處瀑布垂流直下,層巒之外,還有一瀑,如天際之水斷流而下,前後區分有致,為整個靜寂的畫面添入了一絲鮮活,泉聲更顯靜幽,樹木蓊鬱,一派隱逸佳景。而他曾畫過《山居圖》,可謂自己理想的隱逸仙境:映入眼帘的是雲霧繚繞的雲山,此雲山構圖應從米氏得來,雲繞山間,前後相連,前方坡岸卻可推遠,又覺山體大而近,頗有創意。可見其作並不是照山畫山的再現之作,而是精心構思的理想之境,這也正是文人 畫注重意的表達而不重「形似」的有力反映。
陳繼儒《山川出雲圖》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的《山川出雲圖》,明顯仿黃公望長卷式構圖,連點景房屋都有所借鑑,灌木甚至是黃公望長卷常用的構成元素。圖中山川出雲,僅露山巔,山體筆法實傳米氏雲山衣 缽,臥點點出,不加勾勒,點染成形。整幅畫面物象若隱若現,虛實有致,倍顯蒼茫。陳繼儒喜好雲山,這估計與他常居深山 所見有關,更與他嚮往的理想境界有關。在《題趙文度雲山》中 他曾提到:「米虎兒雲山在似山非山之間,趙文度雲山在似米非 米之間,餘曾和玄宰一絕:欲出不出雲山巔,欲斷不斷村樹煙, 欲見不見林中僧,欲渡不渡林外川。可謂與雲山傳神矣。」從中可見他對雲山的鐘愛和對雲山表現方法的鑽研。
陳繼儒對畫面的意境表達非常重視,常常把握得相當絕妙,猶如空谷清音,喚醒我們心底的寧靜,比尋得一片山水佳境更令人神往,因為他的作品皆由心生,源於自然,也自高於自然!
陳繼儒畫作特點
綜觀陳繼儒的畫作,無論山水還是花鳥,雅逸平淡,奪人心目。其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以古為師
立足根本陳繼儒與董其昌為好友,都為倡導「南北宗」論的中堅力量,他們堅信傳統,力求回歸至元代以及更早期的風格,這在 當時對晚明畫壇是一種反動,他堅信前人的風格或構圖可以作 為畫家創作的根基。事實也證明了董陳一群人的努力,以前人 畫風為出發點的作品同樣可以達到創新的目的,而且比起那些 不學古而自創的作品更有價值,更有可看性。
董其昌言: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陳繼儒的繪畫就是遵循這樣一個理念,立足學習古人、運用古法、傳達古意。當然,他不僅「復古」,更是將古作為一種追求,他認為古不是陳詞濫調,而是一種境界,至高境界!
陳繼儒 雲山幽趣圖
第二,清雅平淡,詩情畫意
清雅平淡是陳繼儒畫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審美取向的體現,他追求隱逸生活,也為追求清幽脫俗提供可能。
他描繪的對象以清淡高潔的梅竹為主,體現了他的人格追求,他追求自我與梅竹精神相合,託物言志,借物抒情。特別在他的冊頁梅花中,圖文並茂,彰顯出一種淡薄名利,崇尚高 雅的精神。
陳繼儒喜歡一種恬淡自適的生活狀態,「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是他對人生追求的真切表達。他的生活相對自由和獨立,因此有大量的時間實現他的精神追求,詩文書畫得以常伴左右。他的繪畫作品中透出一種寧靜淡泊,這是對人生感悟的體現。他常懷著一顆清醒篤定的心來面對世間百態,面對眾生。正是這樣,陳繼儒喜愛描繪的對象明晰,寫與自己心性相通的梅竹、雲山。
明 陳繼儒《梅竹圖》(張大千舊藏)
第三,筆情墨趣,有法無法
從筆墨上而言,陳繼儒繪畫作品中用筆隨意,揮灑自如,具有很強的抒情性,濃淡相宜,筆下線條清遒圓潤,走筆穩而不滯。並且陳繼儒將書法中的提按、轉筆靈活地運用於繪畫創作中,憑著他極強的書法功力,將用筆之輕重緩急發揮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在出枝中,痛快沉著,收放合度,不張揚也不過拘, 恰能靜而不弱,淡而不平,統一而清潤,將文人書法的內蘊融 入繪畫,將趣味和意境擺在首位,在筆墨之外別有神韻。
明 陳繼儒 雲巖蕭寺圖
筆寫心,墨抒情,筆墨能反映出作者的心性心情,陳繼儒作品中的清雅脫俗正是他心性的表達。他不追求華麗,不追險絕,而是將樸素融入繪畫藝術,畫面呈現出的淡雅、平靜是真摯情感的蘊集,他致力於「仿古」,而不斷頓悟。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