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冬至,氣溫驟降,寒潮侵襲,「數九寒天」正式開啟。一年中最冷的時間,莫過於「三九」天。而人們又習慣用「數九寒天」來形容冬天裡那些寒冷的日子。而「冷在三九」又與「數九寒天」有什麼樣的關聯?
四季中,氣溫乃漸變的過程,冬季亦然如此。如立冬時節,雖入冬季,卻無明顯寒冷之感。氣溫漸降,但地面所貯熱量尚存。恰溫暖適宜,風和日麗,成為深得人心的「小陽春」天氣。而冬至作為一年中晝夜消長變換的關鍵時節,也是氣溫明顯下降的一個時間節點。隨寒潮不斷入侵,地面熱量漸趨消散。此時太陽直射角小,地面接受的光照熱量極少,乃氣溫過低,直至「三九」時節達到最低限值。
雖「最冷在三九」,但「數九寒天」,是中國民間傳統計算嚴冬寒日變化的精確方式。對於「數九」,民間則有兩種不同的算法:
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其一,民間諺語中,「數九」是自冬至日後的「壬日」開始計數。按天幹紀日的算法,2020年的冬至日(即12月21日)為「戊日」,需順數至12月25日,方為「壬日」。「數九」便是從壬日25日開始數,每九天算「一九」,第三個九天,即是「三九」,直至「九九」,共八十一日,便到了春暖花開的好時節了。
梁代宗《荊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其二,便是忽略天幹紀日,直接從冬至日開始數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九盡桃花開」,如此便到了春分時節。
天幹地支的國學紀日法,對於普通大眾較為生疏。而「大如年,小團圓」的節令冬至,人們卻備受關注。因此如今民間也多採用第二種數九方式,即從冬至日起開始數九。不過這數九的日子可不淺,從仲冬一直數到了仲春,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聽著好似苦寒的歷劫歸來……
民間各地以「數九寒天」,參照中國的傳統習俗,而編程的「九九歌」也甚是流傳。如: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惑,為何數的是「九」,而不是直接按日數呢?為什麼要把「九」作為一個時令單位來數呢?還要數至九九八十一天。
《素問》:「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是,九作為數字中的至極之數,象徵了「之最」之意。而「九九八十一」自然也成為最大極限之數。想必你也明白「九九八十一難」的另外之意了吧。歷來以「九」彰顯至極之意的文化形象也不在少數,如「九霄雲外」「九重天」,以及故宮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房和傳國之寶「九鼎」等。以「九」作為時令單位,同時又蘊含了諧音「久」之義,可見嚴冬寒日在人們看來是何其的漫長與寒冷至極。同時也表明只要數至九次,寒冷便再無極日。
二是,如上所述,嚴冬季節氣溫都會出現階段性的差異,比如節氣之間。其實人們對寒冷變化的敏感程度極高,1度之差可能便有所不適。而每個節氣的跨度有15日之久,因此折中以「九」這個至極之數作為時令單位,去劃分寒天,更合乎人們對氣溫變化的精確感知,又避免了以日為計算單位時人們對漫長寒冬的煎熬之感。每一次的漸寒漸暖,皆有所期盼。
說文解字:「九,陽之變也」。
三是,傳統哲學中,「九」屬於數字中的陽數,《周易》中更是將陽爻直稱為「九」。如此,九作為至極的陽數,隨著數九的累積,陰寒之氣便會日益消減,至「九九」為終。陰氣散去,陽氣逐升,消寒復暖,冬去春來。
「數九寒天」也許我們在意的並非至寒,而是對氣溫變化的期盼!
正如那場冒寒而至的初雪帶來的驚豔,又或許是走著走著已是風和日暖的春天……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關注! 搬運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