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時事新聞中,我們常常會以為,毒販們的生存之道不是槍戰血拼,就是每天與警察鬥智鬥勇,躲避執法者的追捕。《黑金世界》的出版卻打破了這種慣常認知,告訴讀者冷酷無情的大毒梟跟普通公司裡的 CEO 並沒有太多區別。毒販們也要應付普通企業家需要面臨的難題:怎麼做好人事管理,如何尋找可靠的供貨商,以及擺平競爭對手帶來的麻煩。
作為《經濟學人》雜誌的商業記者,作者湯姆·溫萊特之前並沒有很多臥底調查的經驗,卻機緣巧合被派往墨西哥邊境小城,冒著隨時喪命的危險潛入這個黑金世界。三年的暗中調查讓溫萊特發現,毒品行業可能是最易被經濟學家忽略的暴利產業,每年可以產出3000億美元利潤。
如果用商業邏輯來分析毒品產業,我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美劇《絕命毒師》劇照。
作者通過調查發現,販毒集團的行事邏輯很接近跨國企業,為了快速擴張,他們甚至會向麥當勞借鑑「特許經營」的商業手段。通常來說,犯罪產業的經營原理和特許經營是相衝突的。歷史上的販毒集團都會嚴格地採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裡,一個具有絕對權力的老大的下面一級級都是他忠誠的手下。
然而,最近一些墨西哥的毒品集團開始了徹底地去中心化改革。比如在一個叫做哲塔斯的販毒集團裡,毒販們並不是把自己的人派到新市場中從零開始做起,而是選擇吸納當地的匪徒,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讓他們加入到哲塔斯中。哲塔斯的偵查人員首先會到新的地區去,然後挑選出當地那些最有潛力的罪犯。通過這種方式,哲塔斯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勢力從整個東墨西哥延伸到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下文經授權節選自《黑金世界》第六章,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湯姆·溫萊特
摘編|李永博
《黑金世界》,[英]湯姆·溫萊特著,黃嘉天譯,麥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7月。
1
犯罪組織中的「麥當勞」
「混蛋,你給我好好聽著,我馬上把道理給你講清楚。」
這條正在裡卡多(Ricardo)的臉書(Facebook)頁面上閃爍的信息是從她女兒帳戶上發送過來的。但這些話顯然不是他女兒寫的。
「我們正在監控你家那位小公主。我們知道她住在哪裡,什麼時候去學校。」恐嚇還在繼續,對方列出了一連串的細節證明,這個人確實正在監視他女兒的一舉一動。這條信息最後要求裡卡多存2萬比索(約1,350美元)到一家墨西哥銀行的帳戶上。如果他不配合的話,這條信息警告他會遭到相應的報復,「我會告訴我那些停在馬路邊監視你女兒的手下們,讓他們直接到房子裡去把她抓出來,然後你就知道,你再也不會見到她了。」
在以前,類似這樣的敲詐勒索是以「匿名信」的方式發出,往往是在某一個午夜,有人悄悄從門縫下面把信塞進去。之後,就演化出了匿名電話的形式。現在,這種恐嚇則通常是通過社交媒體來發送,這種方式在保證了同等匿名性的同時,還有一個特點是:敲詐勒索的人可以查看受害者詳細的個人資料以及與家人、朋友的合影,這讓事情變得更加棘手。無論是通過信件、電話還是從網上發出恐嚇,背後的技巧永遠都是一樣的。受害者知道這些勒索犯所說的話很可能只是在虛張聲勢,但是有時他們也確實會照做。在墨西哥每年有超過一千起記錄在案的綁架案,但同時也有幾千起綁架未被記錄在案。包括裡卡多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是選擇保持鎮靜,然後報警,之後就再也沒有聽到勒索犯的消息了。但是有些人就沒那麼勇敢了。
勒索產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發出恐嚇的成本是如此之低,以至於要想賺到錢的話並不需要很高的回覆率。發送一條臉書上的信息是免費的,打勒索電話也很便宜,通常都是監獄裡的犯人用偷運進監獄的手機完成。與此同時,被起訴的風險也很小(裡卡多向墨西哥城警察局報告了勒索犯的銀行信息,但警察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抓到這些犯人)。即便沒有多少人會真正上當,這些敲詐勒索犯們仍然能夠賺到不少錢。
這和郵件詐騙的思路很像。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垃圾郵件詐騙者通過不停地發出數以億計的垃圾郵件,每日收入大約是7,000美元,每年下來超過250萬美元。勒索的成本要比這些發垃圾郵件的人更高一點,要承擔的風險也更大。儘管墨西哥警察的能力常常讓人十分失望,但是他們仍然查處了許多專發垃圾郵件進行詐騙的人。所以他們的郵件的回覆率必須要更高一點,這樣才能讓整個生意有錢可賺。想要獲得高回復率,意味著他們發出的威脅要看起來足夠令人相信,因為如果人們害怕勒索犯,那麼就更有可能交出贖金。所以為了向勒索目標展示他們是來真的,這些從事勒索勾當的業餘騙子們一直在尋找方法,讓他們的說辭聽起來更加可怕。
美劇《毒梟》(第一季)劇照。
就在這個時候,有組織犯罪參與進來了。一方面,當地的歹徒需要一個人人都認識的名號,這樣就能夠令那些受害者們感到恐懼,從而讓他們願意付錢。另一方面,有野心的販毒集團也在尋找便宜的能夠快速開拓毒品帝國版圖的方法。這兩者的結合非常完美:當地黑幫想要利用販毒集團的名字,販毒集團則獲得了更多成員的加入。有人發現,業餘歹徒和專業犯罪組織會通過籤訂一份特許經營合同來實現兩者的結合。
特許經營真正開始大規模流行起來是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像「麥當勞」和「漢堡王」這樣的大型美國連鎖公司開始利用特許經營作為它們快速擴張的工具,同時也利用了「二戰」後經濟繁榮的優勢。如今在美國大約有50萬家特許經營企業。汽車專賣店、加油站、零售店和餐館都是幾類規模最大的特許經營產業。
除了這些產業以外,我們現在可以再加上有組織犯罪了。通常來說,犯罪產業的經營原理和特許經營是相衝突的。歷史上,販毒集團都是嚴格地採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裡,一個具有絕對權力的老大威嚴地坐在金字塔的頂端,下面一級級都是他忠誠的手下。但是,最近一些墨西哥的毒品集團開始了徹底的去中心化改革。像「二戰」之後的漢堡連鎖店一樣,墨西哥的毒販們在過去的20年裡也經歷了一次驚人的擴張期。在20世紀90年代,起初墨西哥的毒販們只是一些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手下,哥倫比亞的販毒集團僱傭墨西哥人把毒品運送到美國去。但後來,哥倫比亞開展了一次打擊犯罪運動。在這次運動中,包括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在內的很多黑幫大佬身亡。於是墨西哥人趁機在整個毒品供應鏈上擴大影響力。他們不再對哥倫比亞人言聽計從,而是開始自己控制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運作流程。
這其中發展最快的要屬哲塔斯。直到2010年,哲塔斯還很難稱得上是一個集團,它實際上只是扮演著一個準軍事組織的角色,效力於海灣集團(Gulf cartel)。但是自從在2010年和海灣集團關係破裂之後,哲塔斯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勢力從整個東墨西哥延伸到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岸。根據一些最近的報導,哲塔斯甚至還和義大利的黑幫「光榮會」(』Ndrangheta)建立了聯繫。哲塔斯在一些地區中的每個城市都設立了分舵,從真正意義上變成了有組織犯罪裡的「麥當勞」。
為了給如此快速的擴張發展籌集資金,哲塔斯採用了特許經營的模式。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最近的一項分析表明,哲塔斯並不是把自己的人派到新市場中從零開始做起,而是選擇吸納當地的匪徒,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讓他們加入到哲塔斯中。哲塔斯的偵查人員首先會到新的地區去,然後挑選出當地那些最有潛力的罪犯,「再以一種特許經營的方式允許他們使用哲塔斯的名號」,聯合國的這份報告上這樣寫道。加入特許經營的一個附帶好處是,哲塔斯總部會給被許可的經營方提供軍事訓練,有時甚至還會提供武器。作為回報,被許可的經營方要從他們的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交給總部,並且還要籤署一項「團結條約」,在條約中約定,如果哲塔斯與其他幫派發生戰爭,他們必須為哲塔斯而戰。
這樣的模式能夠讓利潤迅速增長,同時不需要把錢花在購置新的資產上(全世界總共3,5萬家麥當勞餐館中有85%的是屬於加盟方的,而不屬於麥當勞)。對於哲塔斯來說,這一原則顯得更加重要。作為一種非法產業,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本來就極低,因此這種自籌資金的增長模式有著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另外,授權方還能夠激發出被授權方的動力,因為在這種模式下,被授權方本身就是企業的主人。不再僅僅是一個像機器上的螺絲釘那樣的員工,每一個哲塔斯的特許經營方都有責任在被分配的地盤上榨出儘可能多的錢。正如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這位可能是迄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大師所言,責任就是「一種把自己看作管理者的態度」。他認為,責任要比薪水或者技能還要重要,這種態度「讓每個人在面對他的職業、他的工作和他的產品時,都會以一個管理者的眼光來看待,這就意味著他會把他所在的團隊以及產品作為一個整體聯繫起來」。經營方同樣還會帶來適用於當地的知識。這一點在漢堡行業和犯罪行業一樣,都很寶貴。在犯罪行業可能甚至還要更重要一點,因為如果要買通當地的執法部門的話,由當地人來做會更容易些。而能否買通他們恰恰又是生意成功的關鍵因素。相應地,被授權的經營方也可以利用總部的優勢,比如說總部能夠傳授一些成功的「配方」給當地的經營者,無論是教他們如何炸薯條還是如何製作汽車炸彈。
最最重要的因素可能還是品牌。麥當勞並不是靠製作美味食物來徵服世界的,而是靠製作口味穩定一貫的食物。
特許經營的模型解釋了為什麼哲塔斯尤其熱衷於製造一些駭人聽聞的暴力事件。他們比其他的墨西哥暴徒們更注意拍下或者錄下他們的種種暴行,無論是斬首還是絞刑。畢竟哲塔斯只要在北墨西哥執行一次恐怖的謀殺,全世界的哲塔斯分舵都能夠因此增加威懾力。這就好像麥當勞在巴西世界盃中做一次廣告贊助,全世界的分店都能夠因此而提升吸引力一樣。
美劇《毒梟:墨西哥》(2008)劇照。
2
販毒集團的「內捲化」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搭便車」的風險。許多強盜和勒索犯都聲稱他們和哲塔斯、「米卻肯家族」或者其他什麼犯罪集團有聯繫,雖然實際上他們之間什麼關係都沒有。如果特許經營的模式想要運作下去,犯罪集團就必須要像合法的企業一樣堅決地保護他們的商標。一份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新加入的團夥有責任通過暴力手段(甚至是謀殺)來保護哲塔斯的品牌名聲,防止被那些未經授權的犯罪分子利用」。犯罪集團通常有他們自己的標誌,這些標誌被印在制服和裝備上面,然後派發給各個分舵。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些隸屬於哲塔斯的犯罪窩點裡,人們發現了一些印有哲塔斯標誌的棒球帽和背包。從防彈背心到武器、彈藥、車輛等裝備,應有盡有,因為採購量大,所以價格都更便宜,也更容易獲得。
以往販毒組織的目的只是簡單地控制毒品的供應,然後把毒品按照最優路線從A地運往B地。哲塔斯的模式則完全不同:他們沒有選擇控制運輸線路,而是選擇控制某塊地盤。一旦他們在某一個區域授予了一家開展特許經營的權利———可能是在一個小鎮上,也可能是整個州———他們就希望這個當地的代理商能夠控制地盤上發生的所有犯罪活動,同時在利潤中抽一部分交給哲塔斯總部。除了運輸毒品之外,哲塔斯的這些分舵還利用他們在地盤上的控制權,參與許多其他類型的犯罪活動。敲詐勒索是其中一項獲利頗豐的業務,綁架是另外一項。同時,本地的毒品銷售業務在他們整個收入中也佔到越來越大的比重。
在墨西哥的東北部,哲塔斯的分舵以出售「Z」牌的威士忌聞名。在那裡,哲塔斯強迫當地所有的酒吧都賣這種酒。他們同樣參與到家庭DVD的生意中,在所有產品上都貼上一個小的「Z」字標誌。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任教的墨西哥籍教授羅德裡戈·卡納萊斯(Rodrigo Canales)認為,哲塔斯這種多元化的業務格局的一個成因是,它在國際毒品生意中缺少頂級關係網絡。他指出,哲塔斯這個幫派是「建立在背叛之上」的,因為它背叛了前上級:海灣集團。正因如此,哲塔斯失去了和美國毒品市場的聯繫,這樣一來,他們必須依靠其他途徑來獲得收入。
之後,在格雷羅發生了墨西哥最慘烈的暴力事件。格雷羅州這個混亂、貧窮的地方,從墨西哥黃沙漫天的中部一直延伸到植被茂盛的太平洋海岸。長期以來政府都很難管理這裡。格雷羅在當地的語言中的意思是「戰士」;格雷羅州的州旗上畫著一個披著美洲豹皮、手上揮舞著狼牙棒的前哥倫布時代戰士。近幾年來,這個州糟糕的名聲再次得到印證。在過去的10年裡,謀殺率翻了三倍,因此遊客紛紛逃離阿卡普爾科,那裡的沙灘上有時甚至有人頭滾動。記錄在案的謀殺數量可能不足以體現真正的暴力程度,因為交戰雙方常常會把屍體藏起來。在2015年,一個廢棄的火葬場傳出的一股惡臭味引來了警方的調查,最終發現這裡有61具腐爛的屍體。格雷羅最近被常常談起的一起暴力事件是在2014年,在伊瓜拉市有43名師範生失蹤,這宗案件至今仍未破案,而且可能永遠都無法破案。
有證據表明格雷羅最近陷入混亂狀態,有可能是因為犯罪集團的特許經營協議破裂。在正常的商業世界裡,特許經營模式中最容易引起糾紛的一點就是,不同的被許可方之間有時為了某一塊地盤而進行爭搶。一般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競爭者在附近開了一家店,那麼公司要麼通過高質量取勝,要麼通過低價格取勝。在特許經營模式中,這兩種策略都無法適用:如果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某個路段的生意很火爆,而且是這裡唯一的一家分店,這個時候總公司突然宣布在這片區域還要再開兩家分店,那麼這家餐廳一定會流失一部分利潤到這些新來的競爭者手上。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機會競爭,因為他們賣的東西是一樣的,價格也是一樣的。
美劇《毒梟:墨西哥》(2008)劇照。
對於犯罪領域的特許經營企業來說,當一個集團授權過多的時候,糾紛只能通過傳統的方式來解決,雙方都會使用狼牙棒之類的武器。在格雷羅似乎就有這種情況發生。43名師範生失蹤的案件至今仍然不很明朗,但是對此案件負責的犯罪嫌疑人似乎來自一個叫作「格雷羅聯盟」的黑幫。大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這個黑幫的前身是「貝爾特蘭·萊瓦組織」(Beltrán Leyva Organization)在當地許可設立的分舵。「貝爾特蘭·萊瓦組織」是一家規模龐大的販毒集團,跨國走私的毒品種類繁多,所有分舵的活動都集中在格雷羅州境內。他們之間競爭似乎有點太過激烈了。「格雷羅聯盟」「紅色幫」和「阿卡普爾科獨立幫」之間開始出現激烈衝突,同時也不斷在和隸屬其他犯罪集團的分舵發生衝突。這就是格雷羅發生許多惡性暴力事件的原因。這可能也是43名學生失蹤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這些學生本來正乘坐一輛偷來的巴士,要去參加墨西哥城的一場示威活動,但是「格雷羅聯盟」以為他們是其他某個幫派的成員,在用這輛公交車運輸海洛因。過度地開設分舵極大地降低了墨西哥中部販毒生意的效率,因為互相敵對的分舵把時間都花在互相殘殺(以及殘殺無辜的市民)上了,而不是處理販毒生意。
這不是特許經營模式唯一的缺點。本地的、固定活動在某一地區的分舵要比那些自上而下組織的隊伍更缺乏移動性。在哲塔斯和錫那羅亞集團之間發生的膠著的戰爭中,從實際表現來看,錫那羅亞集團更有能力深入哲塔斯幫的腹地予以打擊。在雙方的戰爭中出現了一次高潮,錫那羅亞集團派出了一個叫「哲塔斯殺手」的殺手小隊到韋拉克魯斯州。在那裡,正如小隊名字中所說的那樣,他們殺掉了當地大量的哲塔斯成員。由於整個系統是建立在紮根本地的惡棍之間的相互合作上,哲塔斯幫對於這種情況基本沒有什麼辦法。
電影《黑金》(1997)劇照。
3
如何對付極速擴張的販毒集團?
儘管去中心化的組織有一定的好處,但這也意味著販毒集團出讓了一些控制權給地方的管理者,而這些管理者可能會犯錯誤。如果地方的分舵犯了一個大錯,那麼對整個集團的品牌都會造成損害。由於是去中心化的管理系統,相比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統來說,那些沒有經驗或者缺乏監督的本地經理犯錯的概率更大。當地一個分舵的一個錯誤可能會給整個集團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傑米·薩帕塔(Jaime Zapata)的事就說明了這一點。薩帕塔是一位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特工,在2011年被販毒集團的手下殺害。當時薩帕塔和他的一名同事正開著一輛雪佛蘭城郊,準備從蒙特雷去墨西哥城。就在路過聖路易斯波多西州的正南方的時候,他們遭遇了武裝伏擊,被迫駛向路邊。他們乘坐的這輛價值16萬美元的防彈車成功擋下了接近90發子彈。但是在停車過程中,薩帕塔把汽車調成了「停車」模式,導致車門自動解鎖。於是暴徒們得以打開車門向兩名特工掃射,薩帕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致命傷。
後來人們發現這些持槍歹徒是哲塔斯在當地的成員,大概是之前薩帕塔和同事在路邊買三明治的時候盯上了他們。這些暴徒似乎以為這兩個強壯的拉美裔男子是敵對幫派的成員,而不是美國的特工。其中一名黑幫成員後來告訴美國當局,他和他的同夥接到上級的一個長期有效的命令,讓他們為幫裡偷一些值錢的車輛。殺掉薩帕塔打破了墨西哥黑幫一條嚴肅的不成文規矩:永遠不殺美國人,特別是美國警察。儘管在墨西哥長期存在暴力事件,而且美國特工高度參與到墨西哥事務中,但是薩帕塔是自從1985年以來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美國執法人員。
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錯判,也引來了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彈。在薩帕塔被殺後的一周內,在全美國境內的一次聯合清掃行動中,聯邦特工抓捕了超過100名販毒嫌疑人。殺害薩帕塔的黑幫老大在墨西哥被捕,並且引渡到華盛頓。這還只是開始:在2012年,哲塔斯的頭目赫裡伯託·拉斯卡諾被墨西哥海軍陸戰隊員擊斃。之後的一年裡,新頭目米格爾·特裡維諾被捕。雖然哲塔斯還在運作,但是勢力已經被削弱了。哲塔斯的高級領導們為一個小分支的人員所犯的錯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特許經營模式對於販毒集團來說確實是一個成功的策略,但也是一種對其他所有人都很危險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讓一些犯罪組織擴張得非常迅速,與此同時還能夠把業務從簡單的販毒發展到一整套的犯罪活動體系。本地的犯罪團夥由於獲得了大品牌的支持,在勒索恐嚇的時候更有威懾力,他們的收入因此得以增長。由於需求量大,獲得裝備變得更容易也更便宜,這讓當地的犯罪分子能夠獲得比之前更強大的武裝能力。廣告也變得更有效果了,因為一個地方發生的暴行能夠給所有的分舵增加威懾力。與此同時,各分舵之間在地盤上的糾紛也意味著會帶來相比以往更多的暴力事件。
那麼這樣的話,對付犯罪集團特許經營模式還有希望嗎?一種比較樂觀的發展趨勢是,這些通過特許經營模式聯合起來的組織,似乎通常要比專注於販毒生意的集團模式更加不專業。比如像哲塔斯這樣的黑幫,通過向各地的分舵抽成來賺錢,這種模式要比其他販毒集團通過賄賂或是威脅政府高官要稍遜色一些。畢竟在鼎盛時期,華雷斯集團的成員中還包括了墨西哥的「毒品沙皇」。麥德林集團在威脅哥倫比亞政府的恐怖運動中,也曾經炸毀了一架客機,機上107人喪生。像這樣的犯罪組織,本身就代表著對國家的一種長期存在的威脅。而對於像哲塔斯這種幫派網絡來說,他們的暴力事件所帶來的威脅則沒有那麼大。
從長期來看,他們也更容易被平息。像錫那羅亞集團這種傳統的販毒集團,遍布各處但又不依賴任何一處地盤。他們的生意建立在走私貨物上,而不是控制領地。如果把他們從墨西哥趕走,他們就會在中美洲開設窩點;如果在哥倫比亞對他們施壓,他們就會迅速跑到秘魯去。而像哲塔斯這種特許經營模式的黑幫,則完全依賴於被控制的地盤。如果把他們從一個特定的地區趕走,那麼從那片區域獲得的收入就沒有了。雖然到目前為止,墨西哥當地的警察已經證明了他們並不能把這些人趕走。但是至少跟摧毀一個複雜的跨國財團比起來,趕走一個鎮上的土匪要簡單得多。
特許經營中被許可方互相之間容易內訌的特點,可能也是哲塔斯的擴張模式最終導致自身毀滅的原因。無論是販毒還是賣漢堡,被許可方永遠不可能像公司員工一樣對品牌非常忠誠。實際上這些被許可方也不是公司的一部分。《創業者》(Entrepreneur)雜誌曾指出,在特許經營模式下,員工之間的「核心凝聚力」要比自上而下的組織機構弱。這個道理對黑幫來說也是適用的。沒有人比哲塔斯這個從海灣集團的武裝保鏢起家的黑幫更了解這個道理。不到幾年時間,哲塔斯的野心就開始膨脹,不滿足他們的地位,最後他們背叛並徹底摧毀了海灣集團。當他們開始吸納越來越多的分舵時,哲塔斯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危險。特許經營模式可以加速一個集團的發展,也可以終結一個集團的生命。
本文內容經授權摘編自《黑金世界》一書。原作者:湯姆·溫萊特;摘編:李永博;導語部分校對:吳興發。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