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解析國務院日前審議通過的《關於支持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 發布會現場。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7日電 (實習記者 桑宇錚) 今日上午,商務部聯合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召開政策吹風會,解析國務院日前審議通過的《關於支持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意見》從改善外貿環境、強化政策保障、加快推進改革、突出創新驅動四個方面的舉措進一步促外貿穩增長。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通報了我國上半年外貿發展總體情況,並介紹了設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促外貿新舉措。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介紹了海關改革的舉措,表示海關下一步將開展全國性的一體化通關改革,主要是通過「打造兩個中心,建立三個制度」。
現狀
上半年出口增長1%
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出口收緊
在通報我國外貿發展總體情況時,王受文講到,今年上半年外貿形勢嚴峻,但是,上半年出口仍實現1%增長,進口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整體來說,外貿出口呈現企穩態勢,進口降幅在收窄。從全球化背景分析,據WTO最新統計,前4個月主要貿易國家的出口的表現都是比較弱的。比如美國出口下降4.6%,歐盟出口下降13.8%,日本前5個月下降了7.8%,韓國下降5.7%,還有其他的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出口都呈現下降趨勢。所以,在這樣一個形勢下,中國的出口增長1%,在全球的主要經濟體中實現進一步增長,是來之不易的。
談及當前外貿遇到的困難,王受文分析:「主要還是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旺,主要國家進出口都在下降。在國際貿易中,我們要賣產品得有人買,當別人買的少了,我們賣的也不可能增長很快。」
他講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表示,在對外貿易中人民幣匯率沒有低估。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上升,這也對出口有一定的影響。另外,我國還面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等方面的問題。但是整體來說,我國外貿仍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有比較配套的產業鏈條,企業競爭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提及外資利用率,王受文介紹,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服務業利用外資增長了23%,在整個利用外資中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我國以前吸引外資大部分是綠地投資,目前外資併購增長非常迅速,佔到整個吸引外資的19%。這對於利用現有生產能力、淘汰落後、引進管理經驗,是非常有意義的。
計劃
打造「兩個中心」,建立「三個制度」
實現全國一體化通關
據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介紹,海關現在實行的叫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主要是通過加強自身的改革,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促進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這項工作從去年開始,先是在京津冀地區,去年年底,新增加長江經濟帶,今年又在廣東省內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東北地區一共5個片區搞了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實現全國42個直屬海關關區的全覆蓋,現在也在5個區之間實行了區區聯動的一體化。
下一步,將開展全國性的一體化通關,這也是海關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實現全國一體化通關,主要是通過「打造兩個中心,建立三個制度」。兩個中心,要設立一個全國海關的風險防控中心和全國海關的稅收徵管中心。通過實現集中的風險防控和稅收的集中統一作業,讓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海關面對統一的海關監管政策和要求,享受統一的通關便利待遇。也就是說,企業面對的將不再是具體的某一個海關,而是全國海關這個整體,這是兩個中心的概念。
建立三個制度,一個就是一次申報、分步處置。一次申報、分步處置,主要是改革現行的申報制度,在前期比如船舶、飛行器或者汽車等運輸工具,運輸工具申報以後,向海關傳輸簡單申報的數據,海關經過準入風險分析,就可以先放行,不用等到所有的項目申報完畢。貨物放行以後,企業再做完整的申報,海關完成稅收徵管。這樣可以大大的降低企業貨物存留在港口、碼頭、場站的時間,大大提高通關效率。 第二,改革現行的稅收徵管方式的制度。原來企業報關報稅,應該是票票過篩,每一個票都要審價、歸類、計徵稅收,現在通過改革徵管方式,主要靠企業自報,自繳稅款。海關實行批量審核和稅收稽查方式,監督稅收入庫。 第三,改變以往以關區為區塊的監管模式,原來42個直屬海關,每一個關都是自成體系,所有業務都是一個關完成。下一步按照全國不同的類型,建立若干功能型海關。通過海關的改革,一個是體現貨物通關,進一步提速,企業辦事手續進一步簡化,成本進一步降低,同時海關的執法也更加統一。
什麼是一體化?
一體化就是有的企業座落在一個地方,但是貨物的進出口可能在另外一個城市,原來海關的分布是按照屬地化的,一個地方的海關自身是一個獨立的監管體系,現在實現了區域通關一體化以後,企業可以自主地選擇申報、納稅、驗放地點和通關模式,以往需要在多關辦理的手續可以在一個海關辦理,進一步簡化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