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眷村裡的青島人
沒想到,卻離家越來越遠,等到了臺灣,發現家再也回不去了。當然印象最深、最想回憶的還是臺灣的眷村,特別是那一個個熟悉名字青島裡、山東裡,直白簡潔表達了如今擁有這片土地的主人的故鄉,和他們交談中,往往隻字片語背後往往就是一段悽慘的往事。當年,被戰爭裹挾的他們在正值青春年少之時,離開父母的庇護,隻身踏上漂泊的旅程。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
眷村第二代指的是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臺灣的眷村孩子們,除了外省的的血統之外,也有和本省的聯姻,總之對於眷村第二代來說,「國家」的概念對於他們的意義不如第一代來的強烈。五六十年代,教育剛剛在臺灣普及,在當時上大學還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好的大學,只要能夠上榜都值得全村人放鞭炮慶祝一番。然而,眷村裡的概念通常還是如舊中國那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成績成了出人頭地的唯一標準,所以眷村裡的孩子們通常被賦予比較高的期待。眷村出身的名人數不勝數,很多都是臺灣或不可缺的中堅分子,這些在後文我們會專門提及。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人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後來才知道,它是一類特殊的地點名稱——臺灣當局用來安置1949年來臺的軍人和官員等的居住村莊,具有特色。 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叫做「眷村」這個名字。請教了周圍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
臺灣眷村:中國心 中國情
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 在臺灣,「眷村」永遠代表著一種堅定的政治態度:反「臺獨」。臺灣眷村。 從大陸過去的眷村人,原本以為臺灣只是暫住地,年復一年,眷村最終還是成了異鄉的家。 早期眷村,每家佔地不大,住在同一棟的人家,白天不用鎖門,各家各戶之間需要幫忙時,只需要交代一聲就可以。散落在臺灣各地的眷村中,盡顯睦鄰之責、敬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
-
臺灣眷村(軍隊家屬大院)今昔
臺灣的眷村終南樵夫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自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人員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
-
臺灣紀事:眷村、榮民、老芋仔
現代漢語裡有幾個名詞是屬於臺灣的中國人的,大陸的中國人是很難懂的。比如「眷村」、「榮民」、「番薯與老芋仔」……「眷村」,是指1949年起至60年代,在國共內戰中失敗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安排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的國軍低級軍官與士兵及其眷屬所興建的簡易房舍。原來的臺灣國軍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臺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最多,約佔80處。
-
臺灣行:雨中遊眷村
雨中遊眷村文、西嶺雪 (一)來到臺灣第二天,便迫不及待搭捷運去往101,不過,目的地卻不是為了這座臺北最高的地標建築,而是位於它對面的四四南村,眷村博物館。1949年,蔣介石率領內戰失利的國民黨軍大舉遷往臺灣,為了安置這些軍人和眷屬,臨時劃地造屋,統一分配物資,這便是眷村的由來。六十年代後,眷村日益寥落,村民漸漸搬出,各奔東西。然而眷村文化,卻成為臺灣歷史上不可迴避的一頁,一個特殊的群體,一種異樣的生活,一段飽含淚水與溫情的回憶。臺灣眷村分布,以桃園縣最多,其次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
-
臺灣有個眷村,眷村裡有個老爺爺,然後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眷村,在臺灣是早先國民政府為部隊軍人安排的住房,是臺灣特有的地域文化。而在這樣一種「小中國」的世界裡,孕育了臺灣演藝界、文化界以及政壇無數名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眷村慢慢破落,變成貧民窟的代名詞。今天阿撲跟大家介紹的既不是眷村走出的李安導演,也不是眷村走出的臺灣第一美人林青霞,而是一位來自臺中眷村的九十多歲的老人黃永阜,他用畫筆塗滿了眷村的每個角落,把已經破敗的眷村變成了一個絢爛多彩的童話世界。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凝結「眷村」記憶
不知是否受大陸包子走紅的影響,近日,包子在臺灣也挺受寵,一家媒體居然把宜蘭一家包子鋪贊為「臺灣之光」。 包子成「臺灣之光」 臺灣人愛用「臺灣之光」這個詞,但過去都是用來形容李安、林書豪這些明星們,包子也成為「臺灣之光」還是本周的事情。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http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
-
臺灣眷村牛肉麵,來自祖國「寶島」的美食;
『臺灣眷村牛肉麵』---口感的抉擇~ 眷村是大陸文化在臺灣開枝散葉的老祖地
-
臺灣飯糰品牌探店,藏在市中心的眷村阿嬤網紅飯糰
臺灣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吃,加上最近國內眷村風盛行,臺灣飯糰品牌自然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青睞,國內吃到的臺灣飯糰,大多數不夠正宗,要么正宗但不夠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口味。那小編今天要去這家專門做臺灣飯糰品牌的店眷村阿嬤粢飯糰,聽說這家店正宗、口味還結合創新還好吃,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真的這麼好吃!
-
從臺灣第一個眷村看外省人鄉愁史
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四四南村是1948年底自青島遷來臺北的「陸軍聯勤兵工廠」員工及家屬自建的居所。該村落的改建工程已成為全臺800多處眷村的示範之一。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二00七臺北眷村文化節開幕,老人們在活動現場書寫對聯。
-
火遍朋友圈的「眷村裡」,並非來自臺灣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家叫「眷村裡」的南京餐飲店刷爆了?現代快報記者探訪發現,這家迅速走紅的店就在張府園地鐵站附近,賣的是臺灣風味美食,但價格不便宜。別看名字裡有「眷村」二字,但它不是臺灣品牌餐飲店,只是借鑑了臺灣元素。據稱,店裡每天都在排隊,就餐者以年輕人居多。
-
臺灣選舉直擊:被選舉遺忘的眷村老兵
臺灣眷村的國民黨老兵們圍坐一起打牌。陳樹根/攝【名詞解釋】眷村「眷村」這個專有名詞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是指1949年後臺灣當局為安置上百萬大陸來臺的軍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多是因陋就簡搭建起來的木屋、瓦房,矮小而侷促。
-
頭牌福利 | 最正宗的臺灣小火鍋來福州啦!竟是鄧麗君、林青霞、王祖賢都生活過的眷村製造
殊不知,他們都是在同一個地方長大——臺灣眷村。1949年,約120萬來自大陸各省的國民黨軍人、軍眷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敗逃臺灣,為安排這些軍眷臨時蓋建的房舍,就被稱為「眷村」。陪伴這些名人長大的,不止來自五湖四海的風土人情,還有眷村美食,首屈一指的就是最具特色的臺灣小火鍋。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流離與鄉愁
於是乎,大大小小的眷村便遍布了臺灣各個地區。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因為需要安置的人員太多,而經費又有限,就因地制宜,在駐地周圍的田間、荒地上,陸續用竹片、茅草搭建了一排排戶數不等,長短不一的連幢簡易平房。 住戶也是幾十、幾百、上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