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點就航班取消滯留回不來了。
」
一
在策劃今年家庭旅遊目的地的時候,我也沒想到最終會一家三口去了印度。
原因其實很簡單,等到了臨近春節要買機票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便宜的選擇了。非要再加上一點原因的話,那就是:如果不是我帶著,我爸媽這一輩子估計也不會自助遊去印度。
假期只有一周,又怕老人家身體太累,便把目的地選在了南印的金奈-默哈伯利布勒姆-本地治理這一條線路。幾個目的地之間的車程在一個半到三小時之間,不至於太過於舟車勞頓。我第一次去北印的時候雖然有趣,但那種長途汽車加不知道會晚點多久的臥鋪火車的線路,還是得假期充足的時候再說吧……但誰會料到後面假期又被迫延長了呢?
在某些人的刻板印象裡,印度的市容市貌大概只能用髒亂差來形容。等我媽到了第一站金奈後,她發現這類刻板印象其實是對的,並且一路上不停地對我發出靈魂拷問:這些人為什麼就這樣躺在路邊?旁邊明明有乾淨的地方他們不坐,為什麼就喜歡坐在垃圾堆旁邊?
我把一個在印度有客戶生意的朋友在我朋友圈的留言給我媽看:金奈我去過,還挺乾淨的。我媽驚了:還有更髒的?朋友繼續留言:可以帶他們去一下德裡,感受一下什麼叫更髒。
同樣不適應的還有和三輪摩託車司機的飆車速度和胡亂開價。從金奈海灘坐三輪摩託回旅館,司機一路風馳電掣加漂移,下車後,驚魂未定的爸媽對司機豎起了大拇指。
但當後來司機開始訛我們錢,把事先談好的車錢說成是人均車錢,叫我們給出三倍費用的時候,爸媽又對司機豎起了小拇指。
我把這件事告訴飯搭子葉醬的時候,她說還好沒豎中指。
二
金奈作為印度第四大城市,可看的東西有些乏善可陳,第二站默哈伯利布勒姆倒是更像個傳統旅遊目的地。這裡有一處公元7世紀的石窟雕刻群,比起梵天、毗溼奴、溼婆和神獸們的雕像,人們似乎更喜歡來看這塊被稱為「克裡希那的黃油球」的巨石。
巨石以傾斜的角度立於斜坡上而不倒,傳說是克裡希那神從餐桌上掉下來的黃油球。石頭旁邊通常圍著兩撥人,一撥躺在石頭形成的陰涼處睡覺,一撥則在後面用力推石頭下坡,彼此互不幹擾,十分和諧。後者那撥人裡還包括我爸。
這個景區是如此受歡迎,連印度人民黨建都安排在了這裡。
除了中心的遺蹟公園之外,分布在小城裡的還有五戰車神廟,以及風景最佳的位於海邊的海神廟。
海神廟中央塔內供奉的是溼婆神,周圍一圈由眾多溼婆坐騎公牛南迪圍繞著,比公牛雕像還多的是在這裡自拍的印度人民。自拍還不夠,還得拉著我們這些外國人合影,我被陌生人拉著合影次數最多的除了伊朗,就是印度。
既然是靠近海邊的城市,當然也有海灘。有的海灘是水清沙幼的度假風格,這裡的海灘是居家帶口集市風格。
你要是仔細一看,海灘上的人群裡還夾雜著幾頭國內農田都不一定還能看到的牛。
不愧是incredible India。
三
目的地的最後一站有個奇怪的譯名,本地治理(Pondicherry)。本地治理曾是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區域,李安在這裡拍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後,在旅行者中的名氣又更大了起來。
飯搭子葉醬對我說,不要對本地治理期望太高。果然到了實地一看,和電影有關的元素沒剩多少,本以為是個安靜的法式風情小鎮,其實更像是金奈的縮小版。大部分地方仍然是典型的鬧哄哄印度城市風格,殖民時期留下的法式建築僅有沿海幾個街區的部分,街道內零零散散地分布著一些咖啡館和法餐廳,甚至還有家可麗餅專門店。
怎麼辦呢?只好學著融入當地生活自娛自樂了。
比如和印度人喝早茶下午茶以及晚茶。住處附近有家Indian house coffee,一家營業50多年的老店。來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坐下喝杯茶飲或者酸奶,吃口麵食就走。這裡服務員態度也和廣式早茶店差不多,雖然一副不正眼瞧你愛理不理的態度,但靠記憶力記點菜又極利索。
更難得的是,店裡菜單價格從10多盧比到50多盧比不等,折合人民幣僅僅是1塊多到5塊多錢。第一次來的時候,點了一份dosa一份水波蛋土司一份冰淇淋一杯酸奶兩杯咖啡,折合人民幣22塊錢。
然後我就變成了咖啡館的常客。什麼Vadai啦Oothappam啦Kulfi雪糕啦通通點一遍,喜歡發酵麵團蘸醬類食物和甜膩飲料的話,在這家店一天吃三頓都沒問題。
又比如帶著爸媽去Providence mall電影院看寶萊塢歌舞片。一看這片名Street Dancer有沒有,肯定特別紅紅火火又喜慶。
結果是個寶萊塢街舞片,兩個多小時都是明晃晃的肌肉和長腿,把我媽直接看睡著了。
四
離本地治理坐三輪摩託約半小時的地方,有一處叫做「黎明之村」(Auroville)的烏託邦地球村。
村落建立於1968年,創立之初的目的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超越信仰、政治、國籍而和諧相處,實現人類大同。目前有來自數十個國家的2000多名居民居住於此。在村落入口的展覽館裡,有一句話或許更加能打動人:讓孩子們不再為考試分數而是為興趣而學習,讓人們不再為餬口掙錢而是為發揮價值而工作。
村裡最著名的景點是這一座像是金色小巨蛋的冥想中心,遊客需提前預約才能入內參觀。在村落入口花30盧比租一輛自行車,繞著主幹道慢悠悠地騎行一圈,大概也只需要一個多小時。騎行途中,經常碰見年輕的歐美男女以一副本地居民的打扮和姿態開著摩託呼嘯而過。
黎明之村佔地雖然不太大,設施卻一應俱全。圖書館、電影院、青少年活動中心……但拜訪時要麼沒開門,要麼是一副破敗的狀態。
這可能是村子裡唯一的籃球架,全民健身任重而道遠。
電影院今天不開門,旁邊掛著個簡單的寫著Aurofilm的小牌子。倒是旁邊的某studio裡傳來了些樂隊排練的聲音。
與其說這裡是個人類大同的烏託邦,倒不如更像是個不被過多的物質需求約束,倡導極簡生活方式的社區。至於在這裡久居的體驗如何,也只有當地居民才冷暖自知了。
臨到回國的前一天晚上,出了個小插曲。因為日漸失控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傳聞,我和爸媽被印度金奈一家旅館以「接到通知不允許接待中國遊客」為由,從旅館趕了出來。
夜裡十點,在暫時還無處可去的前提下,我們先拖著大箱子行李去了對面豪華酒店餐廳,吃了一頓南印fine dining。
有什麼事,吃完再說。
-End-
晃蕩範
微信號:FanViajero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關注後回復這些關鍵詞,可獲得相應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