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武俠小說沒有再次火爆的機會了?估計不少人都有這個疑問,藉此機會,我也表達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金庸
我認為現在已經沒有武俠小說再次火爆的機會了。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武俠文化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式,武俠小說步入式微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俠小說開始盛行,步入了武俠文化的黃金時代,那個時代經濟和科技都不像如今發展這麼迅猛,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還處於比較低端的層次,溫飽是大多數人的狀態,甚至溫飽是一部分人追求的理想狀態,由此帶來的則是精神領域的相對匱乏和單調,武俠文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能通過武俠文化吸收其中的正面、積極的東西,比如俠義情懷、家國情懷,給人一些正面的力量和鼓舞。同時,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傑出的武俠小說巨匠,給人們奉獻了數量浩繁、風格迥異、精彩絕倫的武俠小說,塑造除了喬峰、郭靖、楊過等傲人的大俠形象,帶給讀者很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美的享受。他們的作品差不多已經窮盡了武俠小說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這種形式的文化已經窮盡了它的魅力和作用。
古龍
人們對武俠小說經過了四、五十年的欣賞、玩味,進入新世紀以來,武俠文化就逐漸走向衰弱和式微,包括了武俠小說、功夫片的影視劇等等,都是漸漸走向衰弱和式微。自古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盛極而衰,繁華過後,必定要慢慢歸於平靜和衰退,正如同上世紀七十年代以李小龍為傑出代表的功夫巨星掀起的功夫熱一樣,進入新的時代以後,功夫熱以及功夫片也慢慢歸於平靜和衰退。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刺激人們要用更多的精力和世間來追求經濟和物質方面的極致,很少有人把這種文化當作人生追求的主流。同時,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帶給人們精神方面的享受也呈爆炸式增長,人們不再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被迫局限於武俠文化等形式比較單一的精神文化。可以說,當今休閒和放鬆的方式和辦法太多了,武俠文化的擁護者自然慢慢變得越來越少,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即便是湧現出再偉大的小說家也改變不了這種時代發展的規律。
梁羽生
第二個原因:武俠小說黃金時代湧現出的經典武俠小說已經窮盡了其妙處,後人再也難以超越。
武俠小說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的主要是金庸、古龍和梁羽生,他們也代表了三種迥異的風格,梁羽生的風格是偏舊式武俠小說,更多脫胎於傳統武俠小說,帶有濃厚的傳統武俠小說的風味,注重一招一式的打鬥,宣揚善惡有報的傳統道德思想,他是近代武俠小說的正宗開拓者,擁有一批比較年長的讀者粉絲。古龍的風格是結合了西式筆法的新式武俠小說,不管是結構、文句還是構思,都充滿了西式小說的味道,更注重的是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刻畫,不拘泥於具體一招一式的武功描寫,小說中的人物都散發著一種撲面而來的現代感,因而擁有眾多的年輕粉絲。金庸則是介於梁羽生和古龍之間,既保留了傳統武俠小說的風味,又借鑑和滲透了一些西方和現代小說的特點;既注重人物性格的精雕細琢,又注重主題立意的高遠和正面,尤其難得的是著力於對歷史意義和價值的探求,體現出一種更大格局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他筆下人物的最高境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主角的悲壯結局,這種家國情懷使作品超越了私人的恩怨情仇,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
俞大猷
如果以金庸的武俠小說來具體分析,更可以看出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位大師的作品難以超越。金庸武俠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借用歷史作為故事的大背景,讓虛幻的小說和真實的歷史交相輝映、虛實相應,讀來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歷史的厚重感、大氣感,讓人感覺凝重而莊嚴。金庸武俠小說還有著豐厚紮實的文學底蘊。一是結構嚴謹。他的小說通常都有嚴密的邏輯結構,人物心理的變化和故事情節的推進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小說整體讀起來給人一種嚴謹的感覺,幾乎找不到什麼疏漏。二是語句通常都是介於白話文和文言文之間,既可以表述簡潔、凝練,又讓人讀出其中的古味盎然,而不像有的武俠小說,通篇都是大白話,甚至完全是現代化的語言。三是穿插了大量的詩詞名句,運用得恰到好處,讓人讀來心曠神怡,帶給讀者一種如痴如醉的享受。
譚綸
第三個原因:這個時代已經孕育不出金庸、古龍、梁羽生等這樣偉大的武俠小說家了。
像金庸、古龍、梁羽生等這樣偉大的武俠小說家,其實也是特定時代的產物。這個很容易理解,就如同現在很多人抱怨說,為什麼如今的傳統武術在自由搏擊面前不堪一擊?因為傳統武術的黃金時代和頂峰時期是在冷兵器時代,那個時代戰亂頻仍,逼迫尋常百姓也得學一些功夫,既為保家衛國,也為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旦整個社會形成了習武的風氣,自然就有頻繁、深入的交流、切磋、比拼、殺戮,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迫使人們必須重視修習武功。大家都把習武當成家常便飯,長此以往,就推動了傳統武術的發展和提升。在那個時代,傳統武術所說的功夫那就是殺人技,講究的是又快、又準、又狠,往往追求一招制敵、一招致命,這樣一來,就把傳統武術推向了巔峰。比如將軍中的武林高手俞大猷、譚綸和戚繼光等。
戚繼光
反觀當下,人們大多忙碌於自己的衣食,為自己的一日三餐和未來的生計奔波,大量的精力都花費在了求生存和求發展上面,練習傳統武術不再是生存和生活的必須。只有極少一部分人因為從事相關工作或者興趣愛好而需要練習傳統武術。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傳統武術必然走向沒落和衰敗。同樣的道理,當下已經不具備孕育偉大武俠小說家的土壤和環境——武俠小說家除了要具備小說家所必須的素質和能力之外,還要有極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和素養,有豐富的古典文學和歷史知識積累,有開闊的胸襟和濃鬱的中國文化情懷。還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過,以當下的形勢來看,即便是有人具備了武俠小說家的素質和能力,只怕還得受市場這個指揮棒的制約,因為當下武俠小說已經沒有多大市場,寫出來的作品再優秀,缺乏市場號召力,還是難以為繼。從這方面來說,市場這個指揮棒也不容許孕育武俠小說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