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精彩·跑進未來
2019年,第五屆北京順義
舞彩淺山旅遊登山文化節
將於5月25日
在北京順義區舞彩淺山木林段
正式開幕
順義區文化和旅遊局在市文旅局和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舞彩淺山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的山地旅遊優勢、霧噴景觀+油菜花田的區域特色優勢和周邊特色小鎮文旅資源優勢,已成功舉辦四屆旅遊登山文化節,以深入落實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加快「3+4+1」產業布局成型。
作為順義國際人才社區活動周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第五屆北京順義舞彩淺山旅遊登山文化節除延續往屆推薦區域旅遊資源、串聯周邊景區、帶動產業融合的作用外,今年新增加了國際化元素,助力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在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中實現更大作為。
感受中國文化內涵
體驗順義文旅魅力
為營造濃鬱的節日氛圍
屆時,順意好禮、順義非遺
將驚豔亮相現場
劇透一下吧!
「順意好禮」以促進旅遊消費為宗旨,以順義區文化內涵為依託,以整合順義名優特、農副產品、文創產品為主導,紮實推進由地域標誌性產品、地方特色、旅遊紀念品等構成的順義特色旅遊產品體系建設,著力打造體現順義「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風貌特徵、城市品牌」的旅遊商品標誌性品牌。
灶王爺白酒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傳統在順義張鎮傳承至今。通過對灶王爺文化的發掘、傳承與創新,推出了灶王爺酒系列。Q萌瓶身內裝傳統工藝發酵30年牛欄山陳釀,旨在傳承傳統文化,傳遞「家和睦,愛傳承」的吉祥寓意。
順心順義書籤
書籤採用了我國傳統圖案紋樣為封面,紋樣為水紋,代表了順義的母親河——潮白河。「順心」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寄語——萬事順心,「順義」取自道義之意,道義即是社會道德約束,「順心順義」即符合主流價值的前提下追求萬事順心的自由。
匠心鬥拱
鬥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鬥拱是中國建築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是中國古代木構或仿木構建築中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的重要體現,很受外國友人歡迎。
灶王爺筆記本
彈力鬆緊繩,上呈仿皮革紙面材料,優質80g再生紙內頁,低碳環保,180度打開書寫無死角。學習辦公,外出旅行好幫手。
萌萌噠的「順意好禮」
現場還將有更多展示哦!
「知順義、念順義」
除了「順意好禮」
還有多彩非遺!
五花剪紙
五花剪紙的最早發源地,在河北省陽原縣境內桑乾河沿岸。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五花剪紙第十二代傳人張彥,從古老的開陽堡把五花剪紙傳到北京東郊順義區木林鎮地域。
張氏五花剪紙不同於一般隨意而剪的其它民間剪紙,而是有嚴格的構圖要求和剪技規則。所有五花剪紙構圖必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方位,並以「五」為陽數,以「五」為進位,五五相進相連完成。在剪技上,剪口或圓或方都要齊整有力,剪口數字也必須以五進位。一件五花剪紙作品中,只用五個圖案,只見五種紋飾,每種紋飾只剪五剪口,圖樣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圖紋相連不斷,堪稱一絕。在中國傳統剪紙民間藝術中,相當罕見。
五花剪紙是通過剪紙的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辯證關係進行了藝術的展現。它巧妙地利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以「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為理論依據,以剪紙這種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人們祈求吉祥、納福、驅兇、闢邪的觀念,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五花剪紙藝術,在唐朝以前形成雛形,明、清兩代完善成熟。每一幅五花剪紙都以其古樸大方的造型,莊重高雅的色彩,感染觀賞者;同時,五花剪紙又集哲學、美學、民俗於一體,是研究我國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保護價值,也是我們向世界重點宣傳推廣的一種非遺。
孫氏糕點模具製作技藝
孫氏糕點模具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了。據記載,光緒26年(1900年),慈禧太后六十五大壽的時候,宮廷為她製作了一張非常大的團圓餅,當時孫氏模具的祖師孫萬祥為其製作了賀壽糕點模具。同年,李鴻章的女兒出嫁,孫氏模具的孫長山師傅又為其雕刻了32樣吉祥龍鳳餅的模具。
孫氏祖傳糕點模具均為木質的,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乾裂和變形。模具在打糕點過程中要經得起敲打,孫氏模具多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又叫「杜木」,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
模具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由於製造的手工性、雕刻的複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模具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作裡拋光、配木座紙盒等十餘道大的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說來,一件普通的模具成品的製成,至少也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稍微高檔和精細的雕漆藝術品,則需要一個月左右。所需工具三套之多,每套七八百把刀具,共計兩千多件。製作模具的刀法工藝有六種:刮、刨、鑿、切、剔、刻。
孫氏祖傳糕點模具做出的糕點不沾模、不變形、質量可靠。祖傳的精湛手藝聲名享譽200多年。
南彩金漆鑲嵌髹飾製作技藝
北京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漆器產區,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園廠、清宮內務府造辦處,都為北京漆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北京市順義南彩福利工藝品廠的產品從師承系統、工藝技法到藝術風格,都直接傳承和發展了明清宮廷藝術。
劉軍、範文宣拜英明齋第四代弟子劉錫恆為師,主要學習彩繪雕填、鑲嵌製作技藝,並得其真傳。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不但繼承了傳統的彩繪雕填、鑲嵌製作技藝,而且還不斷地創新,使這門傳統工藝得到了發揚光大。
劉軍、範文宣、石俊芝設計的作品,造型精美、古樸典雅,其代表作品有:嵌螺鈿黑退光漆將軍罐、五層雕填雲龍大提盒、五福捧壽彩繪雕填桃盒,成為饋贈國際友人的佳品。
押花葫蘆
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長江下遊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種植葫蘆屬植物,並將葫蘆作為容器使用。隨著葫蘆在生活中長期和廣泛的使用,人們開始在葫蘆的基礎功能之外尋求審美,於是有針對葫蘆形狀的開發——葫蘆的大小、皮色、外形都成為改造的目標……各種「勒扎」「範制」「綰結」葫蘆出現;有對葫蘆成品的加工——押花、火繪、針劃葫蘆逐漸興盛起來。
押花葫蘆製作技藝最早的記錄出現在清朝道光年徐康所著《前塵夢影錄》:「……道光中葉有徐某居城北,用瑪瑙厚刀押葫蘆陽文……」民國初年,葫蘆玩家中傳說有高手明末清初的「老押花楊」,但生平不詳。反倒是天津陳錦堂、北京小雷等人有作品存世,代表了那時的押花技藝水平。王世襄先生在《中國葫蘆》中提過陳錦堂,說他「……力求突破而不能」。
所謂押花「……押、砑、擠、按、如浮雕之花紋刻,無論深淺,受刻之皮與肌,必有所失,始生紋理。……押則皮、肌盡在,並無所失,且表皮不破不裂。」(《中國葫蘆》王世襄)都是在物體表面形成高低起伏的紋理,押花和雕刻的差別就是這樣。其他的製作原理則與雕刻相同。
林鳳梅師承張福來,經過多年來的學習和實踐,已經完全掌握張福來所創「六層押花」技法,其押花作品《魚戲荷塘》在2015老手藝新創意第三屆中國葫蘆大賽中榮獲銀獎。2016年押花葫蘆茶葉桶《梅蘭竹菊》在「中環杯」天津市傳統工藝美術大賽中榮獲銀獎。
押花葫蘆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文玩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任何一個押花圖案的設計和製作都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和學習,押花葫蘆製作技藝的存在是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途徑和載體。
經過押花技藝裝飾的葫蘆附加值陡漲,對葫蘆器製作產業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是吸引更多中外人士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手段。
良山景泰藍製作技藝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 製作上包含中國古典青銅鑄造、玻璃、釉料、陶瓷、掐焊絲、鑲嵌、金銀器製作等多種手段,是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品高級技藝。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故此得名。
景泰藍是宮廷藝術,在造型風格和加工用料上都有體現。紋飾體量講求恢弘大氣;用料上大量的純銅,還有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加上琺瑯釉料彩共同呈現特色。
一件景泰藍產品從銅板到成型的精美景泰藍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括:工藝畫的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七步。
張寶豐(1912-1990)是本系傳承的第一代。1929年拜宮廷辦景泰藍技師學藝,後入「老天利」學習。張向東是第二代。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師。高秀榮,師從張向東大師,是第三代傳人。胡玉江是第四代傳人。
四代傳人胡玉江在傳統景泰藍工藝基礎之上,研製出藍釉「延潤」新法,打破了元、明、清製品色彩單一、不潤色的古代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形成了自己的工藝特色。
所謂「延潤」法重點在「點藍」工藝上。在保留原器形、附飾、原色調、原紋樣外,採用將原來不點潤的色釉延潤開來的方法,就是說,原色釉為單一平鋪,而新法是在原色釉基礎上將色釉再延續點、潤,打破平點,既增加了釉色,又使紋飾顯得活靈活現起來。在局部(個別部位紋飾)有時略加一些與本色不同的色相及明度,極大豐富了色彩的語言和色彩藝術的質感與美感,深受國際友人喜愛,有的甚至成為國禮贈送外國貴賓。
除此之外,還將有更多優質
非遺文化資源將呈現給觀眾
令國內外參與者感受中國文化內涵
體驗順義文旅魅力
塑造國際範、品質化的順義城市形象
拭目以待吧!
圖文來源:順義旅遊